阐述浅谈浅谈如何有效解读文本对策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下面就主要谈谈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方略研究。
解读了作者之后,就需要老师从两个方面精读课文。人们常说“文道统一”、“文质兼美”,一篇文章也就包含着“文”与“质”或“文”与“道”两个方面。从整体上解读文本,第一,就是要用心体会文章的“文”。分析其篇章布局,结构安排,悬念设置,空白余音,遣词造句,语体风格等,用“语文”的视角对文本产生文学鉴赏意味的阅读理解,打破以往语文教学只见文字不见文学的屏障。第二,就是解读文本的“质”,也就是文章的主题思想,或称“大义”一般来讲,理解文本的主题思想,可以围绕文本问自己四个问题,即“文本究竟说了什么?文本想要说什么?文本能够说什么?文本应该说什么?通过这四个问题的追问思考,便能较准确地把握文本的主题所在。需要指出的是,以往人们谈到文章的“质”,就会指向文章的思想性和政治性。今天,我们更多的是从人本意义的角度解读,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认识和揭示文章的“质”,更能切合生活实际,更加生动和富有时代感,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更具有教育意义。
生成为自我活动的主体时,真正的学习过程才能形成,这其中需要老师的激励和指导。要做好学生的阅读的指导者、引路人,就需要教师从学生的角度解读文本,站在学生的经验世界里,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换位思考。把自己当成学生与文本交流,更好地预测学生理解的多样性,探索学生阅读的好奇心,寻找到学生解读文本的兴奋点,特别是学生解读文本的疑惑点和难点,找到学生思维的路径,为更好地为引导学生正确有效的与文本对话做好准备,如果不顾及学生的前理解,不找准学生阅读的难点加以引导,教师的文本解读将失去目的和意义。
参考文献:
姜洪根.语感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01)
杨生春.对话式阅读教学的构建.[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1)
一、教师文本解读应“眼宽心细”
1.眼宽——整体把握
从系统论的角度讲,教师解读文本是一个系统。系统思想最核心的内容就是整体性,强调先看全局,再看局部。要在全局的指导下,再来分析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整体把握”就是从宏观的层面对文本全面“号脉”。这就要求教师作为一个学习者来精读文本,了解文本的“文”与“质”,全面地多纬度的与作者深刻对话。一般来讲,教师解读作品首要的是解读作者。任何作品都是作者创造的,不可避免地要反映作者个人生活的时代、社会、经历、个性品质,正所谓“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伟大的作家常常把伟大而深邃的思想寄予自己的作品之中,其中一些著名的作家还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学风格。解读了作者之后,就需要老师从两个方面精读课文。人们常说“文道统一”、“文质兼美”,一篇文章也就包含着“文”与“质”或“文”与“道”两个方面。从整体上解读文本,第一,就是要用心体会文章的“文”。分析其篇章布局,结构安排,悬念设置,空白余音,遣词造句,语体风格等,用“语文”的视角对文本产生文学鉴赏意味的阅读理解,打破以往语文教学只见文字不见文学的屏障。第二,就是解读文本的“质”,也就是文章的主题思想,或称“大义”一般来讲,理解文本的主题思想,可以围绕文本问自己四个问题,即“文本究竟说了什么?文本想要说什么?文本能够说什么?文本应该说什么?通过这四个问题的追问思考,便能较准确地把握文本的主题所在。需要指出的是,以往人们谈到文章的“质”,就会指向文章的思想性和政治性。今天,我们更多的是从人本意义的角度解读,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认识和揭示文章的“质”,更能切合生活实际,更加生动和富有时代感,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更具有教育意义。
2.心细——重点研读
这是教师作为特殊阅读者的使命。因为教师在阅读时,已经不仅仅是个欣赏者,更是一个教育者,担负着“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责任。这就要求教师从“字、词、句、段、篇”的角度潜心会文,充分挖掘文本的语文教育资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恰当选择教学内容,突出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当然,这也并不是说每一篇文章在这五个方面的解读都是并重的。二、针对难点——穿针引线
教师的文本解读最终目的是为了有利于学生解读文本。教师的文本解读不能替代学生独立的文本解读,要引导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教师需站在学生的角度解读文本。而小学生更是一群特殊的阅读者,他们正处于人的发展初期,其阅读能力和水平发展的不完善是客观存在的,他们的前理解是匮乏的(所谓“前理解”是指读者理解之前由特定的历史所赋予他的把握世界和自身的一种能力,包括理性、智性、感悟、意向、直觉和下意识等等,它是制约人存在和理解的历史因素。)而阅读中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阅读不是面对面的交流,而是与潜在的作者的交流,小学生尚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这种交流的能力,对于文本的理解存在很多的困难。但是,文本的意义“不是教师将教养内容‘奉送’给学生,学生予以‘接受’的关系,学生必须主动地学习,教师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惟有当学生独立思考,展开活动,积极地钻研文本内容时,即惟有当学摘自:毕业论文标准格式www.618jyw.com生成为自我活动的主体时,真正的学习过程才能形成,这其中需要老师的激励和指导。要做好学生的阅读的指导者、引路人,就需要教师从学生的角度解读文本,站在学生的经验世界里,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换位思考。把自己当成学生与文本交流,更好地预测学生理解的多样性,探索学生阅读的好奇心,寻找到学生解读文本的兴奋点,特别是学生解读文本的疑惑点和难点,找到学生思维的路径,为更好地为引导学生正确有效的与文本对话做好准备,如果不顾及学生的前理解,不找准学生阅读的难点加以引导,教师的文本解读将失去目的和意义。
三、加强经验交流
任何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都依赖于理解者和解释者的前理解。一般情况下文本有三层意义需要体现:其一,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观意义;其二,客观意义,即文本问世后自身所具有的意义;其三,读者理解的主观意义,是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的意义。作为读者能否探求到文本的意义,首先涉及到读者自身所拥有的知识,文本的内容总是涉及一定领域的知识,读者自身所拥有的知识是理解文本的基础,读者只有具备与文本相一致的知识,才为文本的有效解读提供了可能。其次,对文本的理解还取决于读者的生活经验,也就是读者的现实生活状况。一个人的现实生活状况决定了他为何这样理解而非那样理解,也决定了不同的人对文本关注的视点是不同的。教师群体就文本的对话交流成为时下集体备课的主要内容。由于集体备课的时间安排比较有限,人员又较多,因此,集体备课时就文本的对话交流就必须要有针对性。主要是分享阅读的亮点,交流多元的理解,探讨阅读的难点疑点,进一步促进阅读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参考文献:
姜洪根.语感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01)
杨生春.对话式阅读教学的构建.[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1)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