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浅谈浅谈语文教学过程中关于“生动”误区

更新时间:2024-03-11 点赞:7101 浏览:2245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教学艺术——课堂教学过程的审美化,它表现在教学的全过程,如艺术处理教材、巧妙设计教案、生动的教学过程、恰到好处的作业布置,精心组织课外活动等。这些都离不开技巧和艺术。只有讲究艺术的教学活动,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下面就生动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误区浅析本人的看法。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动是广大语文教书所迫切追求的一种教学境界。不尽人意的是,就目前现状来看,有些语文教师对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动在思想上还存在一些误区。个人认为下列几种并不能构成教学的生动。
误区一:片面地压抑学生的创造力、形象性思维的教学的活动,不是教学的生动
有一位语文教师在语文课上讲解关于对“弯弯的月亮”的一段描写,他让学生发挥想象来描写月亮想什么。学生说:“弯弯的月亮像豆角。”他摇头;学生说:“弯弯的月亮像茄子。”他否定;当学生说:“弯弯的月亮像镰刀。”他还是否定;可这时学生视乎明白过来了异口同声说:“弯弯的月亮像小船儿。”这是老师非常高兴的说“完全正确”。应该说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说的相当不错,很形象,可为什么老师对学生的这么多的说法都不给予肯定呢?那是因为他的备课本上写的句子是“弯弯的月亮像小船儿”。试想这种“捉迷藏”似的“引君入翁”的教学,遏制、压抑了学生的思维,给教学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使大多数的学生体验不了回答老师提问成功的喜悦,当然也提高不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素质。绝不是教学的生动源于:科技论文www.618jyw.com
,相反,教学的生动就应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积极挖掘学生的创造性、形象性,彰显个性。
误区二:可以追求表面上的课堂活跃气氛也不是教学的生动
有的教师一味的追求课堂气氛活跃,而不视讲解的课文内容等情况而定,好像唯有课堂气氛活跃,才是教学的生动,才是教学的生动。不过,但就特定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来看,不同的课文应创造不同的课堂气氛,这是很重要的。我们平常所说的课堂气氛热烈,活跃只是课堂气氛的一种。仅此一种,也需要分辨清楚是在什么层次上,如果是逗学生笑笑而已或一笑了之,并无多大思维价值,是追求课堂表面气氛活跃,算不上教学的生动。
误区三:缺乏教师指导的“放羊式”的教学不是教学的生动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情感,教材选编了一些自读课文,但有的教师误解编写的目的,把自读课文理解为“自己读”的课文,于是在教学自读课文时,为了体现“自读性”的特点,教师上课时或撒手不管,让学生自己读,或虽然成立小组阅读、讨论,但是都没有明确的阅读目标。课堂表面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上教学处于松散无度,放任自流的状态。这种“放羊式”的教学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片面理解“自读课”的涵义,把教学引向歧途。“自读课”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体现以学生学习为主体,教师为辅,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教学效果,也决不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动。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生动的曲解。
误区四:“满堂问”也不等于教学的生动,也不同于“问题教学”模式
很多语文教师认为,在课堂教学向学生提的问题越多,这堂课就越生动,越成功。于是老师在“问”,学生一面回答“是”或“不是”,好不热闹,看似生动。同样这种“满堂问”的课堂教学也是对教学生动的一种误解。一堂生动的语文课并不是你提的问题越多越成功,关键是你提的问题本身是否有价值,能否切中课文要害,是否是大多学生所质疑的,这些都至关重要。如果一些浅而易见,简单的无关紧要的问题教师也提出来,让学生回答,那就毫无意义了,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应创设多种教学情境,应培养学生会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创造性提出问题。培养学生不但会提出问题,还要能够独立地解决问题,尤其要培养学生在诸多问题中发现新的联系寻找突破口,这种问题教学模式是可取的,“问”应是包括学生质疑和教师合理设题两方面。如果教师一味强调自己的“问”,不但不能创造课堂教学的生动,相反它会束缚学生的思维,抑制学生的创造力,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这是语文教学的败笔。不是语文教学的生动,也不同于“问题教学”模式。
误区五:注重形式的教学手段不等于教学的生动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恰当、适时地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绪,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有利于创造生动的教学气氛,也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果。比如《安塞腰鼓》用电视、录音等直观教学,让学生切身体验,教学效果就很好,如《散步》中配以柔和的音乐,酝酿一种良好的气氛。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配合电视剧讲解,学生积极性高,兴趣浓,印象深,就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有的教学手段的运用,不注重教学实际,一味地追求形式,这样的教学不仅效果不好,而且毫无生动之感,反而显得拖沓,赘余。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效率。
最后,教学的生动必须从这种局面认识的误区中走出来,体现与学生的不由自主的双向的最佳投入和充分发挥。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生动,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