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程设计基于社会道德分析思想道德修养课程设计

更新时间:2024-04-12 点赞:20107 浏览:854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本文通过对社会道德的分析,力求形成一套有助于思想道德修养课程设计的新思路。首先是基于社会道德评价对课程内容进行筛选,其次是基于社会道德期待对授课思路予以设计,再次是基于社会道德实践对教学方法展开探索,以转变道德匮乏状态,引导道德行为实践。
关键词: 社会道德分析 思想道德修养 课程设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当代大学生的一门政治理论必修课,在高校教学体系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该课程中的思想道德修养部分(以下简称“思修课”)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助其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思修课的课程设计应以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为根本宗旨,以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为重要目标。
思修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系内,主要围绕大学生应具备的思想、道德、修养等内容开展精神品格教育,其中社会道德是尤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故在开展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首要的是对社会道德状况、道德活动进行理性的分析和评价。只有较全面、深入地掌握了社会道德的内涵与发展,及对学生成才的期待,才能对思修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合理规划、设计,进而实现“以德育人”的目标。由此可知,社会道德分析是关系思修课建设水平的一种基本方法和重要能力。

一、基于社会道德评价的课程内容筛选

社会道德评价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社会活动中,是指主流社会群体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对他人或自身行为进行评论和断定,明确其善恶、荣辱、正当或不正当等道德价值属性,通过褒贬约束人们的道德行为,营造弃恶扬善的良好道德氛围。
思修课通过“教”与“学”,传承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道与德,净化大学生的思想,因此在确定课程内容之前须对道德内涵进行必要的评价和筛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选定合适的教学素材。
1.扬弃传统道德。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观进行的。中华民族有史以来形成并沿袭至今的传统道德观念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因此在选定课程内容之前,需站在社会主义道德观的立场上,对传统道德进行理性的分析和认真的评价,保留和发扬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内容,剔除和批判已过时的、不符合核心价值标准的内容。
2.注入时代内涵。道德非亘古不变的古董,它随着时展而不断注入新内涵、新思想。因此,其授课内容应是开放式的,需主动、经常为教学注入新鲜元素,结合新形势下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新要求,展开例证,具体解析。任课教师尤其要对社会道德热点问题予以重视,围绕公众最关注的道德事件进行案例教学,以此帮助和教育大学生融入社会、反省己身,做到思想上不脱钩、行动上有指引,做实实在在的道德水准较高的社会人。
3.辨别善恶美丑。思修课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帮助学生有效辨别善恶美丑,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道德观。因此,在进行课程内容的筛选时,应全面、综合地评价和考量不同的道德观念及相应的行为表现,以恶行对应善举,以丑陋反衬美德,围绕善与美的主线组织教学,辅之以恶与丑的反例,以此加深学生在学习中对正反两方面思想道德内涵的辨别和理解。

二、基于社会道德期待的授课思路设计

社会道德期待是指主流社会群体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对他人或自身的道德表现予以相应的期许,希望其达到某种道德层次水准,或营造某种道德环境氛围。
思修课的授课思路设计与社会道德期待密不可分。因为只有任课教师清楚明了当前的社会道德期待,才能在进行课程设计时有的放矢,使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更具针对性,进而使受教育学生更可能通过学习满足相应的社会道德期待。
1.以消弭道德匮乏状态为授课目标。当前社会,在某些领域和部分人中确实存在道德缺失的问题,对道德的无知或践踏亦不足为怪,这使得主流社会群体极期待通过有效途径,解决道德缺失的问题,消弭道德匮乏的状态,营造和建立良好的道德环境氛围。当代大学生置身于多元冲突的文化背景中,价值观的碰撞及复杂的社会现实,使其在进行人生选择时极可能产生困惑。在此背景下对授课思路进行设计,需注重解决道德领域实际存在的各种问题,不断充实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其成为道德有知之人、自觉自律之人、热心社会之人。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系中提倡的“八荣”、“八辱”,即体现出殷切的社会道德期待,并明确指出社会期待予以改变的不道德行为和希望消弭的匮乏状态。
2.以引导道德行为实践为教育重点。人的道德素养常以实际的行为活动表现出来。因此,思修课的教授应与道德行为实践相互配合,而不是简单地停留在理论层面,要使理论教学具体化,把理论转化为形象的、生动的个性化事件,使学生对生活中的实际活动场景加以理解、感悟和运用,从而形成理性的认知,以指导具体的实践。只有将课程设计与实践导向相结合,并在授课过程中不断加以调整和完善,才能使思修课取得更优、更实的教学效果。

三、基于社会道德实践的教学方法探索

综上所述,道德与实践不可割裂。思想道德素质的善恶美丑之分,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在进行实际教学时,要牢牢把握源自实践、指导实践的原则,始终坚论文下载中心www.618jyw.com
持科学的教学方法。以下为几种具体的教学方法。
1.平等互动式教学。社会道德实践要求我们注重事物的两面性及彼此之间的关联。在思修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打破传统授课模式,既充分尊重教师的教学主体地位,又切实保障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参与积极性,不断调动师生双方“教”与“学”的积极性,建立彼此之间平等、互动的关系。教师既要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问题,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审视、感知生活,通过教学互动,促使师生之间形成合力,推动“以德育人”。
2.情境体验式教学。社会道德实践由不同场景、不同事件构筑而成,与之相应,思修课也需适当采取情境体验式教学,这是一种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定的具体、形象而又生动的情境,带领学生进行相应的情境体验,从而使其更加充分地理解教材的教学方法。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逐步应用、推广,情境体验式教学方法越发受到教师们的关注和采用。这种方法有利于增强德育教学的实效性。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综合考虑教学主题、预期效果、学生特点、情景布置等因素,保证教学过程的科学性。
3.网络信息化教学。社会道德实践处于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离不开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技术和网络平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大力加强对网络教育手段的研究和运用。首先要利用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对教学内容尤其是专题和案例予以补充、丰富;其次要掌握先进的信息化教学方法,加快PPT、视频等课件制作能力的提升;再次要拓宽网络教学平台,有效运用博客、微信、等大学生常用的网络社区对课堂教学进行延伸。
无论是课程内容的筛选、授课思路的设计,还是教学方法的探索,以上均为思修课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了解社会道德的现状、内涵、特点、规律等要素,同时掌握对社会道德进行分析、评价和实践应用的能力,必将有助于思修课程设计和教学组织。合理、高效的思修课必将培养出满足社会道德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推动德育工作回归本源、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邓国锋.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切入点设计[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9(03).
教育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