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小议小议松尾芭蕉之“本情”所表现审美认识
的。)
谢和耐在《中国文化与基督教的冲撞》中,记载了这样一段西方传教士同中国知识分子的争论:
对中国人来说,(中略)人的精神被认为在实质上与动物相同,只不过比动物更为精微灵敏而已。利玛窦对这种狂热观点进行了讽刺挖苦。他写道:“如果我告诉外国人说中国的有些受过教育的人认为动物、植物、金属和石头都是有理性的,并同人同属一类,他们一定会目瞪口呆。”对此,一位被利玛窦引入这场争论的中国文人以任何中国人都会持有的观点做出了回答:“虽吾国有谓鸟兽之性同乎人,但鸟兽性偏,而人得正;虽谓鸟兽有灵,然其灵微妙,人则得灵之广大也。是以其类异也。”
在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中,认为上帝只是为了人类的利益才创造了自然界,人类有权利其他物种,因为其他物种没有“理性”,也就没有“灵魂”。人与物截然两立,则人之于物,既不必有同情,更不必肩负责任。这就大大激发了西方人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强烈意识。
东方很少有这种认识。中日两国古代所谓“万物有灵”的“灵”是泛指一种自然的生命灵性,而不是专指同“感性”相对应的“理性”,且没有西方那样的“感性”与“理性”的二元对立,“心”“神”“灵魂”等概念均兼容“感性”与“理性”。在人对物的态度上,日本讲的是“本情”——承认对象物中有与天地根源相通的固有生命,中国道家讲的是“形全精复,与天为一”。总之,在东方审美认识中都认为在宇宙统一的生命大家庭中,人与物之间,乃至物与物、人与物之间都是生命与生命的关系,而生命与生命本是彼此相通,可以互为“你我”,物“我”合一的,这与把自然看成是无情物,将主观情感绝对化为代表的西方审美认识形成鲜明的对比。
参考文献:
尾形仂.別冊国文学·芭蕉に学ぶ.学灯社,1980.
尾形仂.鑑賞日本古典俳句·俳論.角川書房,1997.10.
[3]陈光.奥州山路读解.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
[4]吴舜立.从自然观到审美观——大和民族自然观的文化读解.《东方丛刊》1996年第2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5]成复旺.走向自然生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谢和耐在《中国文化与基督教的冲撞》中,记载了这样一段西方传教士同中国知识分子的争论:
对中国人来说,(中略)人的精神被认为在实质上与动物相同,只不过比动物更为精微灵敏而已。利玛窦对这种狂热观点进行了讽刺挖苦。他写道:“如果我告诉外国人说中国的有些受过教育的人认为动物、植物、金属和石头都是有理性的,并同人同属一类,他们一定会目瞪口呆。”对此,一位被利玛窦引入这场争论的中国文人以任何中国人都会持有的观点做出了回答:“虽吾国有谓鸟兽之性同乎人,但鸟兽性偏,而人得正;虽谓鸟兽有灵,然其灵微妙,人则得灵之广大也。是以其类异也。”
在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中,认为上帝只是为了人类的利益才创造了自然界,人类有权利其他物种,因为其他物种没有“理性”,也就没有“灵魂”。人与物截然两立,则人之于物,既不必有同情,更不必肩负责任。这就大大激发了西方人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强烈意识。
东方很少有这种认识。中日两国古代所谓“万物有灵”的“灵”是泛指一种自然的生命灵性,而不是专指同“感性”相对应的“理性”,且没有西方那样的“感性”与“理性”的二元对立,“心”“神”“灵魂”等概念均兼容“感性”与“理性”。在人对物的态度上,日本讲的是“本情”——承认对象物中有与天地根源相通的固有生命,中国道家讲的是“形全精复,与天为一”。总之,在东方审美认识中都认为在宇宙统一的生命大家庭中,人与物之间,乃至物与物、人与物之间都是生命与生命的关系,而生命与生命本是彼此相通,可以互为“你我”,物“我”合一的,这与把自然看成是无情物,将主观情感绝对化为代表的西方审美认识形成鲜明的对比。
参考文献:
尾形仂.別冊国文学·芭蕉に学ぶ.学灯社,1980.
尾形仂.鑑賞日本古典俳句·俳論.角川書房,1997.10.
[3]陈光.奥州山路读解.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
[4]吴舜立.从自然观到审美观——大和民族自然观的文化读解.《东方丛刊》1996年第2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5]成复旺.走向自然生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