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浅谈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解决生活不足教学

更新时间:2024-02-22 点赞:9754 浏览:3557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解决生活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解答解决生活问题能使学生把认数和计算中所掌握的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数量关系运用于实际,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可以使他们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低年级的学生,天性好奇,感知觉逐渐完善,注意力很不稳定,对感兴趣的事物注意力较易集中,但时间不长。想象以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正在发展。记忆带有很大的不随意和直观形象的特点。连贯性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大大提高。这一阶段,正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最佳时源于:毕业设计论文格式www.618jyw.com
期。
1 教师对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的研究
我们必须研究教材,研究教材的编排特点,使它和低年级的解决生活问题教学结合得更紧,使模式具有更鲜明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小学数学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中的简单解决生活问题的数量关系可以归结为和、差、积、商四种,大体可以分为四组。
第一组是与加、减法含义有直接联系的求和与求剩余的解决生活问题,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掌握简单解决生活问题的结构,明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联系加、减法含义确定算法。而对于它们的变型题,如求一个加数、求被减数、减数的题目,教学中应在沟通其与求和、求剩余解决生活问题的联系上下功夫,使学生正确掌握思考方法和解答方法。
第二组是反映两个数与它们的相差数之间的关系,需要间接运用加、减法含义进行思考的解决生活问题。对于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解决生活问题来说,教学中应该以帮助学生建立相差数的正确概念、分析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的关系为重点,使学生对谁和谁比,谁多谁少,较大数能分成哪两部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与加、减法含义建立联系,确定算法。而对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解决生活问题,以及反叙的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解决生活问题来说,重点是引导学生运用转换思想,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第三组是与乘除法含义有直接联系的三种解决生活问题,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解决生活问题,重点是引导学生在明确题意的基础上联系乘、除法含义进行思考。
第四组是反映两个数与它们的倍数之间的关系,需要间接运用乘、除法含义进行思考的两数倍数关系的解决生活问题,教学中应以正确建立“倍”的概念,沟通其与乘、除法含义的联系为重点。
2 小学低年级数学模式的运用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是抛锚式的教学策略: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这里以小学数学第二册为例,简述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一种新型的解决生活问题教学模式:
2.1 创设情境。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有意义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而传统的解决生活问题教学往往将学生的学习和现实生活隔离。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创设实际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事物的愿望,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愉快,促进创造思维的发挥。
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一环节主要通过课件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图文并茂,使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例如,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解决生活问题”时,教师创设如下问题情境:“动物乐园举行春季运动会,参加长跑的运动员有34名,参加游泳的运动员有18名。参加长跑的运动员比参加游泳的运动员多几名?”由于学生对“多”与“少”的概念已有实际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解决这样的问题并不是很难。可学生毕竟对这类解决生活问题刚刚接触,所以又觉得解决这样的问题有一定的困难。就是在这种情形下,激起了学生探索的。
2.2 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2.3 自主学习。这一环节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并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计算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料,通过个别交流,小组交流,师生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亲自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所要提供的是一个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促进知识的建构,培养学生较强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要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具有交互功能的学习资源。如在教学“求两数相差多少”的解决生活问题时,可以设计多种有动画的解决生活问题,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领域,寻找客观真理,成为发现者,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这一探索过程,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2.4 协作学习。在这一环节中,运用计算机网络特有的交互功能形成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人机交流的多种交流形式,以次优化学生的协作学习。协作学习及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西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作用。
2.5 效果评价。由于抛锚式教学要求学生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即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之,我们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最大的目的是为了使教育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成败跟教育改革的成败息息相关的,我们首先要明确教育、教学、教材改革的方向,才能确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方向。所以,在目前条件下,与其大家花力气去制作课件,不如多花力气去研究教育教学本身如何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研究计算机辅助教学和现代教学思想的关系,这才是我们在教学中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真正意义所在。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