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浅谈浅谈初中数学新课改教学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有幸参加了新课程的教学。新课改是一种新理念,新思想。这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进行各种尝试,不要瞻前顾后,要在不断的探索中成长。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下面就课改几年教学实践情况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1 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我尽可能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活力。引导学生变单调的被动学习为活泼的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大胆地走上讲台,让他们讲,让他们讨论,使讲台成为每个学生表现自己的舞台,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现在很多学生都成了小老师了。
2 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结构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进行数学教学时自然应考虑学生现有的思维活动水平。心理学早已证明,思维能力及智力品质都随着青少年年龄的递增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上是不相同的。因此,要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必须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下面谈谈与学生思维水平有关的两个问题。
2.1 初中生思维能力之特点。我们知道,初中生的运算思维能力处于逻辑抽象思维阶段,尽管思维能力的几个方面的发展有所先后,但总的趋势是一致的。初一学生的运算能力与小学五六年级有类似之处,处于形象抽象思维水平;初二与初三学生的运算能力是属于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从概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命题能力和推理能力四项来看,初二年级是逻辑抽象思维的新的起步,是中学阶段运算思维的质变时期,是这个阶段的关键时期。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这就要求教师,要适应他们思维发展的飞跃来进行适当的思维训练,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2.2 学习数学的几种思维形式。①逆向思维。与由条件推知结论的思维过程相反,先给出某个结论或答案,要求使之成立各种条件。②归纳型思维。通过观察,试验,探究。在若干个例子中提出一般规律。比如讲分式的概念时,我就由很多问题得出许多分式的式子,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总结出的。③开放型思维。即只给出研究问题的对象或某些条件,至于由此可推知的问题或结论,由学生自己去探索。
了解了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数学思维的几种主要形式,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的特点,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思维活动的教学定能收到良好效果。
3 考虑积极的教学方法
目前关于教学方法的研究呈现出一派兴旺的局面,种类之多、提法之广是历史上少见的。我们主张采用积极的教学法,因课、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比方说,对于教材内容多数是逻辑上分散的数学定义和公理等采用自学辅导法较为适宜;对于教材中的一般公式、定理等采用问题探索法较好;对于教材中理论性较强的难点,一般采用讲解法较好。教师要灵活掌握。
4 不断向学生提出新的教学问题
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是教学思维的动力,且是思维的方向;数学思维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师要不断地向学生提出新的数学问题,为更深入的数学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使数学思维活动持续不断的向前发展。合适的数学问题必须符合下列条件:①问题要有方向性。这是指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使学生的思维趋向于教学目标。②问题的难度要适中。这是指问题不宜太难和太易,难易之间要有一定的坡度。③问题要有启发性。有的教师往往把启发式误认为提问式,认为问题提得越多越好,其实,问题并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是关键性的问题,是否能够触及问题的本质,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 对学生教学评价的转变
学生学习过程中充满老师的赞扬和激励,过去的数学教学评价,为了追求升学率,一味注重其甄别和选拔功能,教师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学生始终处在一种紧张的单调的成绩竞赛中,以成绩论英雄;源于:毕业设计论文范文www.618jyw.com
而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从关注人的发展着想,重视课程评价的教育功能,从而促进教师由成绩结果的单一评价转向课程学习过程的管理与激励。
6 在课改中也出现的一些问题
6.1 观念的问题。我们长期以来已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思想上把学生看做消极的知识容器。而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家长的观念里,“教书、育人”是学校的基本任务,但长期以来,家长,尤其是我们农村家长供孩子上学的主要目的是学习文化知识,让知识改变命运。因此家长希望学生在学校受到严格管教,认为学校教学应以传授知识为中心。新课程倡导的是“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给学生以更多的自由,致使部分家长不理解甚至反对,认为这样学生学不到更多的知识,将来考不上大学,这学就是白上了,也影响了我们对新课改的实施。
6.2 课堂上的问题。课改的核心在课堂,课改暴露问题最多的也在课堂。在教改的氛围下,我们已经有意识地把新课程引入课堂,但是,有时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改变;有时全盘否定老教法,脱离教学实际,花架太多。具体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6.2.1 教学只求“热闹”。有的教师上课表面看起来教学手段多样,课堂气氛活跃异常,学生表现的愉悦、快乐,但一定程度上却忽视了对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的分析,给人以只有温度,没有深度的感觉,与数学学科的特性不符。
6.2.2 教学过于追求情境化。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冥思苦想”,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整堂课、每节课都在教学情境上花了太多的工夫。事实说明,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学生往往因为被老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而不能迅速进入数学学习状态。
6.2.3 教师的主导性发挥不充分。新课改更强调发现式学习,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创造性。在新课该的氛围下,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不敢张口讲话,不敢直接陈述结论。
6.2.4 教师对课堂的驾驭问题。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情形一: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讨论时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教师在课堂上感到紧张,甚至是无所适从,结果造成课堂纪律无法控制,学生成绩两极分化。情形二:讨论、自主探究过多。每节课都要有自主探究环节,每节课都要分组讨论,小问题小讨论,大问题大讨论。每个问题的解决都要有符合新课程倡导的“提出问题——创设情境——解决问题”的步骤,面面俱到,浪费有效的教学时间,教学任务不能完成。
最后,借用一段格言与大家共勉:想改变世界很难,要改变自己,则较为容易。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可以改变我的课堂。课堂改变了,眼中的世界自然也就变了。
1 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我尽可能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活力。引导学生变单调的被动学习为活泼的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大胆地走上讲台,让他们讲,让他们讨论,使讲台成为每个学生表现自己的舞台,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现在很多学生都成了小老师了。
2 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结构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进行数学教学时自然应考虑学生现有的思维活动水平。心理学早已证明,思维能力及智力品质都随着青少年年龄的递增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上是不相同的。因此,要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必须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下面谈谈与学生思维水平有关的两个问题。
2.1 初中生思维能力之特点。我们知道,初中生的运算思维能力处于逻辑抽象思维阶段,尽管思维能力的几个方面的发展有所先后,但总的趋势是一致的。初一学生的运算能力与小学五六年级有类似之处,处于形象抽象思维水平;初二与初三学生的运算能力是属于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从概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命题能力和推理能力四项来看,初二年级是逻辑抽象思维的新的起步,是中学阶段运算思维的质变时期,是这个阶段的关键时期。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这就要求教师,要适应他们思维发展的飞跃来进行适当的思维训练,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2.2 学习数学的几种思维形式。①逆向思维。与由条件推知结论的思维过程相反,先给出某个结论或答案,要求使之成立各种条件。②归纳型思维。通过观察,试验,探究。在若干个例子中提出一般规律。比如讲分式的概念时,我就由很多问题得出许多分式的式子,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总结出的。③开放型思维。即只给出研究问题的对象或某些条件,至于由此可推知的问题或结论,由学生自己去探索。
了解了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数学思维的几种主要形式,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的特点,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思维活动的教学定能收到良好效果。
3 考虑积极的教学方法
目前关于教学方法的研究呈现出一派兴旺的局面,种类之多、提法之广是历史上少见的。我们主张采用积极的教学法,因课、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比方说,对于教材内容多数是逻辑上分散的数学定义和公理等采用自学辅导法较为适宜;对于教材中的一般公式、定理等采用问题探索法较好;对于教材中理论性较强的难点,一般采用讲解法较好。教师要灵活掌握。
4 不断向学生提出新的教学问题
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是教学思维的动力,且是思维的方向;数学思维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师要不断地向学生提出新的数学问题,为更深入的数学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使数学思维活动持续不断的向前发展。合适的数学问题必须符合下列条件:①问题要有方向性。这是指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使学生的思维趋向于教学目标。②问题的难度要适中。这是指问题不宜太难和太易,难易之间要有一定的坡度。③问题要有启发性。有的教师往往把启发式误认为提问式,认为问题提得越多越好,其实,问题并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是关键性的问题,是否能够触及问题的本质,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 对学生教学评价的转变
学生学习过程中充满老师的赞扬和激励,过去的数学教学评价,为了追求升学率,一味注重其甄别和选拔功能,教师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学生始终处在一种紧张的单调的成绩竞赛中,以成绩论英雄;源于:毕业设计论文范文www.618jyw.com
而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从关注人的发展着想,重视课程评价的教育功能,从而促进教师由成绩结果的单一评价转向课程学习过程的管理与激励。
6 在课改中也出现的一些问题
6.1 观念的问题。我们长期以来已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思想上把学生看做消极的知识容器。而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家长的观念里,“教书、育人”是学校的基本任务,但长期以来,家长,尤其是我们农村家长供孩子上学的主要目的是学习文化知识,让知识改变命运。因此家长希望学生在学校受到严格管教,认为学校教学应以传授知识为中心。新课程倡导的是“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给学生以更多的自由,致使部分家长不理解甚至反对,认为这样学生学不到更多的知识,将来考不上大学,这学就是白上了,也影响了我们对新课改的实施。
6.2 课堂上的问题。课改的核心在课堂,课改暴露问题最多的也在课堂。在教改的氛围下,我们已经有意识地把新课程引入课堂,但是,有时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改变;有时全盘否定老教法,脱离教学实际,花架太多。具体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6.2.1 教学只求“热闹”。有的教师上课表面看起来教学手段多样,课堂气氛活跃异常,学生表现的愉悦、快乐,但一定程度上却忽视了对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的分析,给人以只有温度,没有深度的感觉,与数学学科的特性不符。
6.2.2 教学过于追求情境化。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冥思苦想”,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整堂课、每节课都在教学情境上花了太多的工夫。事实说明,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学生往往因为被老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而不能迅速进入数学学习状态。
6.2.3 教师的主导性发挥不充分。新课改更强调发现式学习,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创造性。在新课该的氛围下,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不敢张口讲话,不敢直接陈述结论。
6.2.4 教师对课堂的驾驭问题。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情形一: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讨论时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教师在课堂上感到紧张,甚至是无所适从,结果造成课堂纪律无法控制,学生成绩两极分化。情形二:讨论、自主探究过多。每节课都要有自主探究环节,每节课都要分组讨论,小问题小讨论,大问题大讨论。每个问题的解决都要有符合新课程倡导的“提出问题——创设情境——解决问题”的步骤,面面俱到,浪费有效的教学时间,教学任务不能完成。
最后,借用一段格言与大家共勉:想改变世界很难,要改变自己,则较为容易。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可以改变我的课堂。课堂改变了,眼中的世界自然也就变了。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