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做得高校可从做得更好

更新时间:2024-10-01 点赞:11079 浏览:4563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梅贻琦先生的这句话可谓是近年人们谈论大学之道时引用最多的一句话。他说这句话时是1931年年底,那时的清华大学与现在的大多数高校有些相似,大楼已成,静等大师。引进大师,这是很多重点大学正在做的事情,也是很多地方大学努力的方向。只是,高校多,大师少,所以难请。更多的高校还得把发展的希望寄托在“小先生”身上,培养他们成长为大师,培养学生成长为大师。
纵观出大师的高校,大多也出名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乍克曼教授曾做过一项调查,在1972年以前获得诺贝尔物理、化学、生理医学奖金的92名美籍科学家中,有48人曾是前辈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学生、博士后研究生或助手。想要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杰出人才,高校需要建设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其中,尤其应该重视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随之一大批博士、硕士优秀毕业生进入高校任教,他们已经支撑起高校科研教学的大半个天空。在其优秀者身上,我们已经能够看到“大师”的影子。青年教师是高校未来发展的中流砥柱,是解决“钱学森之问”的核心力量。然而,在现实中,他们所处的环境并不尽如人意。有不少高等教育研究者一直在呼吁,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改善他们的发展环境,让他们的梦想更有力量。关于青年源于:论文封面格式范文www.618jyw.com
教师发展的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河南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刘广明教授,他近年一直在思考着这一群体的发展问题。
河南教育(高校版):据了解,你是在20世纪80年代毕业留校任教的,你如何看待今天的高校青年教师与那个年代的青年教师的差异?
刘广明:整体感觉,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朝气蓬勃的时代。我们当时的科研和教学条件无法与今日的相提并论,但是,我们感觉对未来充满希望,专心于科研和教学。特别是在教学方面,我们面对学生,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会投入大量的精力与学生沟通、交流,竭尽全力帮助他们成才。不过,相对今天的青年教师而言,我感觉当时的科研压力不是很大,也没有他们那么多晋升职称的焦虑。当时,很多教师似乎并不太在意职称问题,更专心于教学和科研,生活得更纯粹。
河南教育(高校版):一些相关调查显示,现在高校青年教师的科研压力和教学压力都非常大,而科研和教学都是教师最本职的工作。为什么本职工作会让他们压力这么大呢?
刘广明:这种压力是青年教师整体状态的一种体现。大家最关注的是青年教师的科研和教学工作,所以他们的压力好像集中在了这两个方面。科研压力大,一方面是因为高校的教师评价、职称晋升制度。现在,大学里职称晋升的硬指标要求得很严格,而且主要是科研方面的。刚到大学的青年教师融入学校的科研团队通常需要一段时间,特别是自己的科研方向与团队的不一致的时候,融合的时间会更长一些。另外,地方高校青年教师申请基金、课题的竞争激烈,难度非常大,发表学术论文的压力也很大,而这些都是职称晋升的硬性条件。另一方面是因为很多青年教师有些急功近利。在这个时代,“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青年教师进校后就一心想着早早评副教授、教授,而这注定是需要一个努力过程的。不能用一个很好的心态去看待这件事情,自然而然就会感觉压力大。
河南教育(高校版):他们的教学压力好像也很大。
刘广明:至于教学压力,是因为现在的青年教师大多是从本科到硕士、博士一直读下去,然后毕业后直接到高校任教的,缺乏教学能力的培训。从一名优秀的毕业生到一名优秀的教师,这中间有一个培训、积累、成长的转变过程,只是,现在这个转变过程显得有些混乱,没能够很好地促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而随着国家和社会越来越关注高校的教学质量,青年教师要面对学生测评、专家测评、网上评教以及教学督导组的检查,教学压力自然也是很大的。再加上高校里有一种不太好的现象,就是青年教师来了,很多杂事都会推给他们来做,于是他们很难有更多的精力投入教学能力提升上。所以,有些青年教师是教学上焦头烂额,科研上头绪难理,工作上杂事一堆。
河南教育(高校版):青年教师的压力有些是源于自身因素,但更多的是他们无法控制的因素。就像急于晋升职称,不仅是因为急功近利,还因为他们的职称和待遇直接相关,他们的生活压力又确实很大。
刘广明:对。青年教师一旦评上高级职称,待遇就会好一些。近年,我国的物价涨幅很大,特别是房价一直在迅速增长。青年教师如果还没有解决房子的问题,生活压力就会更大。我认为,在这些压力之中,还有一种是心理压力。一方面是从学生到教师角色,适应学校管理的压力;另一方面是处理好与同事、领导关系的压力。这些都需要适应,都会给青年教师造成心理压力。
河南教育(高校版):那么,如何去改变青年教师的这种状态呢?
刘广明:其实,我国越来越重视教师队伍建设,近年在各个方面为促进高校青年教师的健康发展已经做出了非常多的努力。去年,教育部更是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我认为,目前来说,在高校层面,可以做得更好,如积极改革职称评定方式。
职称评定是青年教师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关系着他们的切身利益。其是否合理、公平、公正,对于能否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具有极大的导向作用。目前,我们在职称评定过程中还存在着片面追求论文数量的问题。我了解到的一所高校,评副教授前两年有3篇独著核心期刊文章就够了,而今年5篇都是少的。不是硬性指标增加了,而是大家拼来拼去还是拼谁发的文章多。实际上,大家都很清楚,其中一部分文章都是买来的。一篇核心期刊多少钱,一篇一般期刊多少钱,这些几乎已经明码标价了。这样,最终的结果是催热了论文市场,却并没有真正提升大家的科研水平。比拼还给青年教师们造成了一定的经济压力。
对于解决这个问题,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已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提出了代表作制度,就是教师只需提供在相关的学科领域里属于领先地位、较有影响力的代表作,作为职称评定的主要依据。同时,还应该倡导外部同行评价制度等。这样,就可以引导青年教师更注重学术论文的质量。 河南教育(高校版):改革职称评定方式,合理很重要,公平、公正更重要。
刘广明:再合理的职称评定方式,没有公平、公正,就体现不出它的任何价值。在媒体上,人们谈论更多的也是这个问题。中国人最重“关系”,中国社会是一个“关系”社会。如果在职称评定过程中,“看关系不看实力”,出现不公平、不公正的问题,就会严重挫伤青年教师的积极性。甚至,会出现“人人皆找关系”的风气。因此,改革职称评定方式,还要制定相关的配套措施,保证合理的方式能够更公平、更公正。
河南教育(高校版):据了解,近年一些高校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如对于新进的副教授以下职称的青年教师,中南大学在改革文件中这样规定:科研工作为主,晋升副教授后,再进入教师岗位。你如何看待这一改革?
刘广明:我很认同这样的改革。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说:“青年教师既要搞科研又要讲课,时间上不够,要让他们在一段时间内专心致志地把科研做好。” 特别是对于理工科院校的青年教师来说,他们大多博士刚毕业,正处在科研能力很强、教学能力较差的一个时期,学校就应该让他们踏踏实实安心做科研、集中精力把自己的科研地位和科研能力提上去。在搞科研的同时,他们还可以向老教授学习,提升教学能力,为未来的教学做好准备。
然而,我感觉,在现实情况下,对很多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来说,这项改革实施起来困难非常大。一是教师紧缺,二是资金不宽裕。但是,这应该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
河南教育(高校版):从你的博客上了解到,你在对德国高等教育进行考察后发表了一系列分析文章。在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方面,德国的考察带给你哪些思考?
刘广明:众所周知,德国的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制度非常严格。在德国,教授是大学教师职业生涯的最高阶段,是由政府任命的具有终身教职的国家公务员,是大学教学科研的核心力量。但是,从青年教师成长为教授的过程很长、很艰辛。据统计,德国大学教授首聘年龄平均为42岁,可见一斑。这甚至已经造成大量的人才流失,很多优秀人才不愿意在德国大学任教。但是,我觉得,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对我们还是有很多启发的。例如:应该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去锻炼,去科研院所去锻炼。我们常说,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我们的教师大多是从校园到校园,缺乏企业任职经验,缺乏实践应用能力,怎样去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呢?还有,可以对新进教师实施有期限合同聘任制,实行“非升即走”教师发展制度,到期可以晋升者,改为无限期合同;为教师发展创造良好的平台条件和适宜学术发展的软环境等。
河南教育(高校版):的确,让青年教师健康成长、增加他们的幸福感还需要高校做出更多努力,同时,也需要青年教师源于:毕业设计论文www.618jyw.com
自身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去看待这个过程。
刘广明:客观地说,我国高校的青年教师队伍建设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在不断发展中。我觉得,大家对未来应该充满信心,未来肯定会越来越好。对于青年教师自身,从大的方面说,应该担起青年知识分子的责任,为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不断释放正能量;从小的方面来说,应该做好科研教学的本职工作。我的体会是,青年教师一定要有自己的学术追求,一定要热爱自己的学科,这是安身立命的根本。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做学问不要急于求成,不能想着自己在科研上很快就能出人头地,这需要一个过程。现在,学校里有一种不好的现象,就是大家都争着去,博士们在争着当科长、处长,而荒废了自己的学术。我觉得,时间会证明,只有把学问做好,你才会收获更多。另外,一定要热爱自己的学生,多与学生沟通、交流。这样,你才能真正享受到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
责编:思 源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