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德育工作创新网络环境中小学德育工作

更新时间:2024-03-28 点赞:6116 浏览:1867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在小学开创网络德育工作,这是发挥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避免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影响正常学习和生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创新网络环境 小学德育 行为习惯
1674-4810(2013)28-0145-02
小学网络德育既是学校教育教学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常规教学在时空上的延伸和扩展。加强小学网络德育是当今网络时代及未来发展对学校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在网络环境中,小学德育工作应注重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据统计,截止2012年年底,我国网民人数已突破一亿。其中,仅涉及网络游戏的青少年网民便达1520万人之多。以我校为例,据调查,全校学生家庭电脑拥有率为80%,其中有一半左右的家庭能上网,近60%的学生经常上网,已有近5成的学生把上网当成课余活动的主要形式。大量学生上网、甚至热衷于网络的原因归纳起来大致有两个主要因素:(1)学生喜欢上网是由于网络提供信息的及时、丰富和开放的特点,使他们能在课堂知识之外获得更多的新知识,从而满足自身强烈的求知欲;(2)学生在网上寻求获得与他人交流、沟通的机会,以弥补在现实生活中心灵和情感上的空虚。渴望交流、向人倾诉是人的天性,这种天性在社会和家庭,甚至学校生活中往往被忽视或受抑制,而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这种本能则可以得到轻松自由的体现,紧张的情绪得以有效地释放。
网络空间里不仅具有许多积极向上的色彩,也存在许多渲染暴力、和悲观厌世的倾向,青少年尤其是小学生因其阅历浅、辨别能力差,更易受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使自己成为这些负面信息锁定的目标,成为商家谋取经济利益的最佳对象。其结果不仅伤及了青少年幼小的身心,也给社会带来了众多的危害。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不能自拔,受网络游戏暴力倾向影响行凶杀人和的案例在中国不断见诸媒体,许多家长指责其为“电子”。从中不难看到:加强网络德育工作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吸食毒品和沉迷网络都能使人上瘾。但是,戒毒和戒网瘾却不能采取同样的办法。戒毒依靠国家的法律、靠强制的手段来进行;而戒网瘾则必须依靠公民行为道德的教育,靠引导、疏导的方式来完成。法律是公民个人行为的他律,规定了“我不能做什么”,带有强制性;道德是公民个人行为的自律,规定了“我必须怎么做”,重在劝导、诱导,这就是通常说的德育。上网,只能靠自律,才能避免染上网瘾。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小学德育工作的重点。为了防止小学生染上网瘾,学校的德育工作应取得学生家长的配合,严格控制孩子每天的上网时间,不进入暴力、的网站,玩游戏适可而止。上网以学习为主,以娱乐为辅,长期坚持下来,可以有效防止上网成瘾。
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有所创新,要改变以往以说教为主的教育形式,家长要与孩子交朋友,老师要与学生交朋友,了解小学生心理的想法、需求、困惑,及时予以疏导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要逐渐培养孩子的行为自觉性,科学安排作息时间,每天要有一定的时间用来娱乐与锻炼身体,让孩子不会感觉到学业上的负担。让孩子亲近自然、热爱生命、尊重长辈,学会与同学友好相处;让孩子在融洽的人文氛围中体验到人生的乐趣,尽情享受亲情、同窗情、师生情。德育的核心是培养孩子自律能力。自律能力是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一项基本素质。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行为的自律实际上就是个人的行为自觉、行为习惯。《三字经》开篇就说:摘自:毕业论文题目www.618jyw.com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刚出生时,其心性都是一张白纸。之所以在长大后呈现出个性的差异,是因为思维及行为习惯的不同造成的。故而,从小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家庭、学校教育的重点,也是小学德育工作的难点。

二、在网络环境中,小学的德育工作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的凸显,为了让青少年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我国正式在小学开展以小学生学习电脑基本应用知识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为了适应教学和办公的需要,许多学校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购置了电脑等网络设备。以我区为例,我区的各小学都拥有不同数量的电脑,开办了电脑室、电子阅览室等可以专门开展网络活动的空间,条件好的学校还在班级里配置了多媒体教学平台。大多数学校都构建了校领导办公室、教师电子备课室、学生电脑室、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学平台等资源共享、互联互通的比较完善的校园网络,这个校园网络不仅为保障学校日常教学、办公工作作出了贡献,也为在校园里开展网络教育活动提供了重要的“硬件”技术支撑。
而许多学校虽然办有网站、网页,但其内容除了一些学校基本概况、基本事务性通知和规章外,极少更新,连校内的老师都不常点击,既谈不上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更谈不上利用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课内外的学习辅导和思想道德教育。不少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还停留在传统的形式上,利用现代信息设备开展网络德育工作还只是流于口头的宣传,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明显。
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设置,要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兴趣、爱好等特点,从教学方式和内容上进行德育思想的渗透,传授有益于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知识和技能。品德、道德教育是德育的简称。其核心是育人,德育就是培养具有诚实、善良、宽容、谦让、守信的人。小学德育就是要立足人性的三个支撑点:真、善、美。真,就是讲真话,不说假话;相信真理,不迷信。善,就是善待自己与他人,善待人生,尊重生命。美,就是热爱生命和自然,热爱祖国和人民,具有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当学生都具备了人性的三种素质,德育工作才真正落到了实处。
作为教育工作者,切不可说大话、空话、假话和废话。德育工作要培养心地善良、情感丰富、灵魂高贵的人,而不是干瘪的、猥琐的、机械的、被动的人。德育只有走创新的路,才能获得师生的喜爱,才能达到育人的目的。
三 在网络环境中,小学的德育工作要促进师生及亲子之间关系的融洽与和谐 第一,教师作为网络德育的活动主体,必须发挥其主导示范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学生行为自律能力不断提高。教师正确、有效的引领是决定学校网络德育活动成败的关键。在开展网络德育活动中必须大力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技术及网络道德素养。这种教育包括两个方面:(1)信息技术及网络知识的学习;(2)教师网络道德素养的提高。只有掌握了网络工具,教师才能与学生共用同一网络平台进行心灵和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成为学生在信息世界中的指导者和同盟者,教会学生自己去选摘自:学术论文模板www.618jyw.com
择适当的方式进行网上学习和娱乐。网络的信息量大且设备更新较快,因此,定期聘请有关专家对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和技术指导是很有必要的。应积极创造条件对一些德育骨干进行专门培训,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使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及管理人员都能掌握现代化的网上教育教学技术,无障碍地与学生进行网上交流,生动形象地开展品德教育活动,加速德育创新的进程。“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每个教师教学的内容不仅仅是局限在对自然界的认识上,事实上也包含着老师自身对社会的认知,教学过程本身就充分体现着教师自身内在的思想道德素养。因而,必须加强教师的自身道德建设,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并在网络教育工作中得到体现。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表率,构建和谐的、健康的、良好的师生关系。
第二,建立人性化、互动性好、信息量大的校园网站,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实现从自我认知与体验上升到自我约束和调控的道德自律的层面。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学校必须补充设备和资料,建立并完善校园网及德育资源库,充分利用学校的网上资源为全体学生提供网上德育主题以及自由发表观点的网上空间,设计网上德育的结构和相关模块栏目,如介绍网络知识、网络文明公约;设立网络道德BBS,让学生参与网络道德讨论;可以设立学校荣誉版,介绍名师、优秀学生,发表学生优秀作品等;德育资源库可以查阅学校的各种德育资料。开设网上心理咨询辅导站,由心理学专业教师在线指导,学生通过网络与指导老师进行交流、谈心,教师能及时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
要通过这一道道的网上风景线来吸引学生视线,用主流社会的道德规范占领网络的思想阵地,从而营造一个“绿色”的网络环境,引导学生健康上网,在学生们感兴趣的网络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良好的品德教育。
第三,充分发挥家长在网络德育中的重要角色。家庭环境也是影响学校德育成效的重要因素。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很多家庭都配备有家用电脑,但家长对游戏的乐趣知之甚少,对孩子的心理活动关心不足,生怕网络负面作用影响到自己的孩子,视网络游戏如洪水猛兽,大多采取围追堵截或禁止他们使用电脑,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逼孩子躲进网吧上网,带来更加不可预见的安全隐患。恐惧来源于无知,关键是广大家长要懂得孩子的心理,正确引导孩子使用电脑进行学习和娱乐。要经常与孩子进行必要的交流与沟通。学校也可以通过组织家长进行定期培训,指导家长让孩子在家也能“绿色上网”,如安装绿色上网软件,屏蔽不良网页,还孩子一个健康的网上环境。
学生和家长还可以通过互联网直接登录学校的网络,访问学校网页和德育资源库,了解学校目前总体教育教学开展的状况,也可以进入班级网页直接了解子女所在班级的学习和活动情况,实现学校、家庭互联互动,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在信息时代,通过学校网站提供的网上留言、网上家长、学校、班主任邮箱等形式,让家长能及时、方便地参与学校的网络德育建设中来,从而进一步优化学校和家庭的德育环境,形成家校德育的合力,这是提高德育效果的重要措施。
在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加强德育工作的同时,要走德育创新发展的路子,重视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提高自律能力,避免染上网瘾;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既要有明确的针对性,也要讲求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力戒空谈和务虚;德育工作要形成家校的合力,共同营造宽松和谐的人际氛围,为小学生健康上网把握正确的前进方向,从而达到思想的引领、行为的指导的目标,建立起德育网络的前沿阵地。
参考文献
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肖薇〕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