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设想关于中药人才培养方式革新预想

更新时间:2024-03-06 点赞:13951 浏览:5838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本文从教师队伍、课程资源、评价体系三个方面提出了中药学本科生培养模式改革的设想,为高等院校中药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改革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中药专业 教师队伍 课程资源 评价体系
1674-4810(2013)28-0045-02
中药产业是国家的战略性产业,中药产业的现代化、国际化需要大量的新型中药人才,特别是具有中药生产、炮制、质量、调配、市场推广国际贸易知识以及科学研究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拓宽专业方向,对中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适时的调整和改革,培养新型中药专业人才。

一、教师队伍建设

培养“双师”素质教师,制定相关激励政策,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教师进入企业,规定专任教师一年内必须有两个月以上时间在中药种植和生产企业锻炼,提高实践能力和新技术应用能力。通过与中药种植和生产企业广泛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形成校企互动、共享共赢机制。
根据教师发展情况,实行分层施训策略缩短“适应期”,强化“成长期”,加快“成熟期”,建立健全中青年教师的培训机制,主要内容为促进教师专业理论知识的深造、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动手能力以及丰富教师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手段。

1.不同类型的教师需按不同要求培训

教授不同课程的教师在专业素养上要求的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职培训要求的侧重点也应根据所教课程的类型有所不同。基础理论课以符合高等教育的课程标准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因此,在职培训应以专业理论知识的深造为主。专业理论课的教学以“必须、够用”为原则,以充分满足专业所面向的职业或职业群的实际需要为度,要求教师能传授实际知识和经验。职业实践课以形成职业技能为目标,教师的教学重点应是学生智力技能和创造技能的培养。这两类教师的在职培训在加强专业学习的同时,应以增强教师实际教学的能力为重点。

2.注重实际动手能力的培训

本专业教育培训的对象是服务于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教学内容既包括客观的专业技术规律的理论,也包括主观能动性较强的经验性知识、经济社会,教师应随时关注本专业领域的前沿信息,及时掌握各种新技术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

3.提高专业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的专业素养中对教师的工作能力有相当高的要求,主要表现为实践教学组织和研究能力,教师的在职培训也应涵盖这两方面。技工教育注重实践教学的特点,要求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完成培训学生实践运用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教学任务,因此在职培训应帮助教师通晓学习、实验、实训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组织能力。学科设立“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专项经费,专款专用。学科对“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的入选者,在出国研修、国内高访和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和推荐,以促进他们密切追踪国内外最新学术动态,提高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

二、课程资源建设

课程资源建设是中药学本科教学计划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和完成的前提条件。本文将更新教学内容,体现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学习指导和教学交流的作用。

1.注重主干课程建设

以“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为目标,形成特色鲜明的“专而不窄,宽而有度”的专业课程群。紧紧围绕着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来进行,参照中药学科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和各级精品课程建设的标准,着重建设本专业的主干课程,如中药学专业的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中药药剂学、中药药理学、中药炮制学等多门核心课程,按照省级和国家标准优化完善本专业的主干课程内容,使之达到精品课程的要求。

2.优化学科课程体系

充分构建丰富多彩的教学理论和实践体系激发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增加新兴中药学科课程内容和种类,形成“主干课程——限选课程——自选课程”相互联系、相互对应、相互协调,促进的学科课程体系。
目前,中药学学科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非常迅速,产生了一些新兴的学科。结合本校特色优化专业基础课程,强化专业特色,增加新兴中药学科。如中药营销学、中药商品学、药用植物分类学、中药资源开发与利用、新药研究与开发等,在中药现代化的进程发展中,这些学科课程更能体现新兴中药学的突出特色,可作为特色的新兴学科课程。

3.优化课程比例

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对中药学学科课程进行优化设计,源于:免费论文网站www.618jyw.com
删除一些与中药学不相关的课程,而针对于中药化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制剂分析、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等学科主干课程应适当增加学时,尤其是实验教学学时总数应大幅增加,争取将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的学时比例达到1∶1,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

三、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对学生的成绩评价采用仍是“一张考卷决定一门功课优劣”的传统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将上课记笔记、课后背笔记作为学习的切入点,对课本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掌握得较好,考试能得高分,也通过了一些等级考试,但学生缺少具体的运用操作,实际水平未能得到有效体现,以至于高分低能现象非常普遍。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构建科学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这个评价体系中考试作用淡化,期末考卷成绩仅占一门功课的30%,考题以考查分析理解综合能力的问答题和事例分析题为主;平时学分占30%,主要包括个人课堂提问的主动性、提供文献资料的多少及讨论发言的积极性;实践成绩占25%,以学生自主性实验设计的应用性高低为主;另外25%为替代学分,如本门功课的创新性竞赛奖、发表论文及发明设计等均可作为替代学分。这种科学评价体系能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卢萍、朱鑫、王宪龄等.中药学特色专业建设探索[J].医药教育,2011(28)
仇佩虹、林丽、叶发青.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时代教育,2011(5)
[3]汪玉梅、赵钟祥、祝晨蔯.论中药学专业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思路[J].中医药管理,2010(11)
〔责任编辑:高照〕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