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技探索科技场馆对中学生科技意识形成影响

更新时间:2024-01-29 点赞:6950 浏览:2114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科技意识作为公民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不仅需要适当的学校科学教育体系,还要依靠更广泛的教育和社会资源。根据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建构学习理论,本研究以科技场馆作为一个社会文化干预因素,以上海市某校6、7、8年级学生为样本,以学生问卷调查方式收集信息,并采用一定的分析模式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探索科技场馆对中学生科技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科技场馆的不同呈现形式与学生对科技的感知、兴趣、体验热情相关;学生对科技场馆活动的预期与现实存在差距;科技场馆活动与学生科技意识的内化存在一定关联性。 【关键词】科技意识 科技场馆 科技素养
1674-4810(2013)28-0005-03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公民素养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核心议题。近年来,国际上众多的学生成就评估项目都涵盖了科学素养,例如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公民科学素养是一个综合性范畴的概念,而科技意识(Sense)是其不可或缺的成分。中小学生的科技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不仅需要适当的学校科学教育体系,还要依靠更广泛的教育和社会资源,诸如:科技展馆、科技夏令营、科普讲座等。一些调查结果也显示,越来越丰富的科技活动形式正对人们的科学和技术的感知产生一定的影响。
目前,科技场馆的教育功能受到国内外的关注。国外主要通过改变传统的科技场馆建设模式,提供一个“真实”环境,让使用者体验到科技的价值。我国关于科技场馆科技教育功能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研究增设各类活动形式,尤其是科普知识讲座、科技竞赛,以促进学生对科技的兴趣。例如,从科技场馆能提高公民科技意识这一意义上对活动形式、资源开发、资源配置等进行研究。
通过上述分析发现,以科技场馆作为学习背景的学生科技意识形成的实证研究尚少,甚至是空白。因此,研究试图从学生参与科技场馆活动的反应出发,探索科技场馆活动如何影响中学生的科技意识的形成。

一、研究的问题和策略

科技场馆作为一种科技文化呈现形式如何促进中小学生的科技意识的形成,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对于儿童的心智的发展,许多研究者都有相应的探索。在众多的儿童心智发展理论中,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方法对探索儿童科技意识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维果茨基认为,人并不是直接获得知识的,而是通过“工具”的作用间接实现的。社会文化因素便是具有启动作用的工具。根据这个观念,儿童在科学知识乃至科技意识方面的发展必定受到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换言之,中小学生周围的科学与技术环境可能对他们学习科学与技术、获得科技意识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另外,维果茨基学派也相信,儿童的学习通过活动建立起了“意识与活动统一”,即使外部的干预因素通过活动实现“内化”,获得了他们心智的切实发展。在这个内化的过程中,儿童情感、动机便是促成社会文化有效“介入”学习的动因。正如维果茨基所指出的:“你想号召儿童去从事某种活动之前,你要让儿童对该活动感兴趣,关心儿童对该活动所必需的全部力量。”根据这个观念,中小学生的科技意识应该是通过他们的体验活动获得对科学和技术本质认识的内化。而且,要充分调动他们的动机和情感,以促成这个内化的有效实现。
维果茨基的“”概念不仅阐明了儿童文化发展的一般发生法则,即内化机制①;也阐释了“”作为连接外部世界和儿童的内心世界的桥梁促使儿童的思维和意识发展的关键性,强调了“内化”是外部世界和儿童内在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这些理论的成果正是本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的出发点。
科技场馆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环境,如何建构这种环境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意愿、拓展对科学和技术的认知、形成科技意识?对这个问题的探索主要包括,调查科技场馆活动对学生的求知欲、科学技术的兴趣、情感等方面的作用,探索如何提高科技场馆在促进中小学生对科学技术的认知和体验内化、形成科学技术意识方面的功效。因此,本研究采用了以下的分析探索模式,见图1。
图1 研究的分析探索模式
综上所述,本研究试图通过对科技场馆的文化呈现方式、学生参与活动等科技的外部环境的分析,调查学生在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下对科学和技术的感知、理解和信念等因素,将调查信息进行量化和质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策略,探讨科技场馆在中学生科技意识形成中的功用。

二、调查的实施与分析

学生问卷调查的样本选择了上海市的一所中学的6、7、8年级的学生。学生由学校的老师在三个年级中随机抽取。共发出190份问卷,回收185份,其中5份因缺少学生背景信息和部分作答的信息而作废,因此有效问卷共180份(男95份,女85份),有效率为9

7.3%,达到研究要求。

问卷设计是以科技场馆活动为背景,深入地了解儿童的科技意识。因此,根据本课题对“科技意识”的定义,即在不完全理解相关的科学和技术的理论状况下,学生所形成的对科学与技术的认识和情感而设计问卷。问卷由学生最喜欢的科技场馆文化(活动的类型、科技作品展示、作品的学科内容)、学生参与科技场馆活动的意愿(如学生参加的期望、参加的情感)和学生参与活动的实际情况(学生参加的次数、参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体验后对自我科技意识提升情况的评价与解释)三部分构成,共19题(不包含学生基本信息),其中包括16道单项选择题和3道开放性试题,例如题5你希望一学期可以参观几次科技作品展?A.1次;B.2次;C.3次;D.3次以上。
采用SPSS和Excel对数据进行处理,并依据“分析的探索模式”进行分析和讨论。分析包括三个部分:(1)科技场馆文化的呈现形式与学生科技认知的差异;(2)科技场馆活动的实际情况与学生期望的差异;(3)科技场馆活动性与学生科技意识内化的差异。
第一,我们调查了科技场馆文化的呈现形式与学生科技感知之间的关系。根据调查,上海科技场馆有三种呈现形式比较突出:(1)活动的类型;(2)科技作品展示;(3)作品的学科内容。这三种形式从不同角度吸引学生,进而刺激学生的感官、情感和认知。从2010版的《上海科普资源状况》调查结果中看到,2009年各种科普活动形式次数最多的依次是:科技讲座、青年科技兴趣小组、科技竞赛、科技展览、科技夏令营等。从中反映了上述三种类型也是科普教育中最为主要的呈现形式。 摘自:毕业论文提纲格式www.618jyw.com
摘自:学年论文格式www.618jyw.com
另外,学生参加科技场馆活动受到学校课程安排的限制。从学生的解释中可以看出,所谓学习紧张意味着,学校的教学安排限制了学生更多地参与科技场馆活动的时间。近年来,科学和技术教育的改革成果已经清楚地表明,科技活动是学生获得科学和技术深层次理解的重要途径。因此,科技场馆活动设计应该体现现代科技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使其更卓有成效地促进学生科技意识的提升,当然科技作品呈现形式还应关注科学和技术性质的体现,进而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内在兴趣。
虽然初步的调查结论还需要深入探索,但是初步的结论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首先,科技场馆呈现方式的建构应体现中小学生的兴趣和喜好,使学生能在有目的设计的科技背景中感知和体验科技的性质及其价值。如采用实验、多媒体等动态的活动形式使学生更容易获得体验。其次,科技场馆的设计要适当地考虑学校科学和技术课程的安排,重视对学生在该活动的引导,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与热情,使他们的科技意识获得发展。比如,完善科普知识讲解系统、增设网络模拟系统等,使学生在科技场馆的学习更有成效。
注 释
①王光荣.文化的诠释:维果茨基学派心理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22
参考文献
上海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中心编.上海科普资源状况(2010版)[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11
葫芦岛市科学技术协会.2007年葫芦岛市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报告[R].2009
[3]胥彦玲、何丹、吴晨生.国外科技馆建设对我国的启示[J].科普研究,2010(2)
[4]卢光华等.基于J2EE与AJAX的交互式虚拟科技馆系统的体系架构[J].全国首届数字(虚拟)科技馆技术与应用学术研讨会,2007:61~67
[5]王玉梅.新世纪科技馆发展模式[J].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科技馆专业委员会2004年年会
[6]王顺禄.让星光洒在更多青少年身上[J].科协论坛,2005(7):47
[7]邵杰.科学与艺术在科技馆展览设计中的体现[J].科协论坛,2006(1)
[8] 史子新.浅议科技馆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科技风,2012(3)
[9]卞飞、孟庆虎.科技馆是提升青少年科技素质的重要阵地及思考[J].科技向导,2011(23)
〔责任编辑:肖薇〕 源于:科技论文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