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求索对提升学生化学素养求索

更新时间:2024-01-07 点赞:5887 浏览:1984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素养”的同义词是“素质”,素质可定义为:当你将所学的一切知识与书本忘掉之后所剩下来的那种东西,也就是说是那种真正被我们理解和吸收、成为我们“机体”的一部分、改变我们思想和行为的东西。“大道理人人都懂”,言外之意是虽懂大道理却由于不合自己的习惯而做不到,或者在运用大道理时因为缺乏感悟、缺少实践经验而手足无措。因此,本文结合实例探讨如何建立为提高化学素养而学习的学习动机,确立以培养学生素养为目标的教学方向。
关键词: 化学素养 学习动机 科学规律
有一次我在百度新闻中搜索,“氢氟酸中毒”,网页显示“找到相关新闻98篇”,我挑选了其中几篇阅读,我为那些因为本可避免的错误而深受伤害的新闻主角沉重心痛。于是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成为我一生求索的主题。
俗语说“大道理人人都懂”,言外之意是虽懂大道理却由于不合自己的行为习惯而做不到,或者在运用大道理时因为缺乏感悟、缺少实践经验而手足无措,长此以往,这些大道理渐渐被师生淡忘。因此,本文结合实例阐述学生学习的必要性并介绍我在提高学生化学素养方面的求索,以求给阅读者留下深切、具象的感受。

一、学生应直面“惹不起,躲不掉”的科学规律,树立为提高化学素养而学习的学习动机。

面对难以数计的化学药品和它们各自独特的性质,职业学校的学生害怕化学知识难学,就采取了“鸵鸟心态”,指望着能应那句俗话“惹不起,躲得起”,下列事实却告诉我们科学规律根本躲不掉。
在关于氢氟酸中毒的新闻中,有多例将氢氟酸装在饮料瓶中,随意放置,被自己或他人(包括幼小的孩子)误饮,造成悲剧。懂得化学原理的人应该知道悲剧的发生并非始于“误饮”,而是始于“装在饮料瓶中”,即始于“错装”。“错装”是因。“误饮”是果。追根问底,悲剧的源头在于不懂得“不得用餐具盛放任何药品”这个简单的化学原理。2006年8月14日网易新闻中心报道了同一短时段内发生的三起氢氟酸腐蚀人手的事件,其中2例报道了较详细经过,受害主角皆因不了解氢氟酸对人体的危害,因而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即着手用氢氟酸擦洗玻璃,过后又延误治疗,因而给自己造成很大的伤害,其中一人(一画家)三根手指被截肢。2010年11月18日钱江晚报报道,一男子把漂、洁厕灵一起倒入坐便器,“坐便器里突然发生了剧烈的反应,不停有黄绿色气体冒出。王先生很快感觉到胸闷、呼吸困难,但一直挺着。‘我以为这是正常的,就坚持待了半个多小时。’”这位王先生显然缺乏氯气的基本知识和化学安全防护的意识。
以上事例告诫我们,在使用化学药品前一定要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书,并且要具有相关的化学知识以便读懂说明书。还要具有化学安全的意识,以应对自己不熟悉的化学物品和化学现象,尽可能避免危险的发生。上例中受氯气毒害的“王先生”,如果具有化学安全的意识,他就应该想到可能产生了有毒气体并可能已经中了毒,从而及时消除危险或至少能及时逃离危险。
下个事例更源于:标准论文格式范例www.618jyw.com
体现了内化为“机体”一部分的素养的重要性。2013年中储粮“5·31”火灾事故中,“引火物”是振动、摩擦中的电源导线和配电箱附近干燥的苇帘,工作人员对下面的危险“线路”毫无警觉:导线振动导致摩擦→摩擦可能破坏绝缘层→破坏绝缘层后会造成短路打火→一旦打火,附近的易燃物就会带来危险→在那燃料丰富的场合将引起熊熊大火。配电箱附近是不是早该有意识不堆放易燃品呢?那个工作人员有没有意识到要对那根周围有易燃物又处于振动和摩擦中的导线多加关注呢?我还有一个疑问:导线上的绝缘层会不会本有老化迹象呢?“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因许多人的生活素养不足加剧的食品安全问题、资源危机、环境污染,以及其他各类安全事故,每个人都受到荼毒。因此我们不仅要提高自己的生活素养,还要帮助他人提高生活素养。有的人认为,安全事故的发生是源于各种偶然因素,其实不然,是人的思想中一道道“防火安全墙”的缺席,导致了生活中的“熊熊大火”。当我们违反科学规律时,没发生事故只源于侥幸。
“在学校里学的知识没有用”不是个秘密。曾有企业主说:“你们学校教什么不重要,我们三个月的培训胜过你们三年的教学。”我想质疑的是:企业内进行的培训若果真如此高效,那么为什么安全事故频发?为什么我国缺乏创新型人才?为什么生产出来的许多产品质量不让大众满意?企业里培训的一般是专门技能,让职工知其然,知道基本工作该怎么做。而学校是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是让学生懂得基本原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劳动者在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创新,才能自觉防范安全隐患的产生,才能自发改良操作提高产品质量,才能为终身学习打下知识和方法基础,学校教学与企业培训并不能相互替代。学校教学受到质疑,是因为学校在将知识转变为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做得还不到位。下面我谈谈自己在提高学生化学素养方面所作的探索。

二、教师要接受“风向不转帆须转”的现实要求,确立培养学生素养的目标教学。

如果不能改变风的方向,就要想办法调整风帆。在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方式、学习态度,是已成的事实,教师能做的是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求朝着既定的教学目标前进,这就是当风向不转时帆须转的现实要求。

1.在学生最熟悉的生活经验上“嫁接”化学素养

百度百科描述“素养”的近义词“素质”,说素质可定义为“当你将所学的一切知识与书本忘掉之后所剩下来的那种东西”。在应试教育下,许多学生学知识的方法,类似把货物搬进仓库的方法,导致食“知”不化,产生厌学心理,教师一提问就问教师要用哪个公式,去实验室里配个溶液就会一筹莫展,缘由是这些学生将学科学习与根基强健的生活经验完全脱节。教学中我们需要帮助学生重新建立化学学科与生活经验的“嫁接”,让生活经验给化学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根茎支持,让化学素养为生活开出更美丽、祥和的花。
可以用学生“永远都不会计算错”的问题为“砧木”(植物学上的嫁接,接上去的枝或芽,叫做接穗,被接的植物体,叫做砧木或台木),例如:(1)每天使用多少生活费,多少天则需要父母提供多少生活费;(2)一站路需要多少公交车费,几站路则需要多少公交车费;(3)其他常见的十分简单的低年级数学计算题。我依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列出这“几棵砧木”,因为教师不能用自己的想象去教学,不能我们认为简单就是简单了。

2.“假设”使基础理论贴近学生心理需求

化学的基本理论常常被学生认为只有专门进行科学研究的人才需要了解,学生认为它们与日常生活、工作所需的化学素养无关,但这些内容其实是后续学习的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
在学习“水的离子积和溶液的pH”时,我假设:“怎么配制一定pH的溶液呢?”讲授原子结构时,我假设:“某工程师看到设备中有■■Si,他想知道■■Si的性质,那么■■Si是什么意思呢?”在学习“电解质溶液”一章时,我假设:“某无土栽培营养液的配方是:0.3molKCl、0.2molK■SO■、0.1molZnSO■和1LH■O。某园丁家中已有KCl、K■SO■、ZnCl■,请问他能配得相同组成的营养液吗?”
这样富有逻辑性的假设可随手拈来,不增加教师负担,却能直观地显示基础理论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真事方便学生学以致用

“已知浓H■SO■的密度为1.84g/cm■,质量分数为98%。(1)计算浓H■SO■的物质的量浓度。(2)如何配制1000mL0.1mol/L H■SO■溶液?”我将这道题目修改为提供一瓶原装浓硫酸或者提供一张原装浓硫酸标签的相片,然后要求学生计算出浓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并计算如何配制0.1mol/L H■SO■溶液20L。
这样改进后的题目与实际应用“接地气”,让学生在学习中接触并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现实中我们不一定需要一个很精准的数字作为答案,或者受实际条件限制我们可能也不能求得准确答案,譬如上例中原装浓硫酸标签上硫酸浓度是在一个范围内,而不是一个准确的数值,另外浓硫酸有吸水性,所以配制稀硫酸时也只需要一个大致的浓度,浓硫酸体积也只要大致量取。根据我在带领学生实战中遇到的问题,我发现“大致”、“估算”也是需要教给学生的,符合“开放:欣然接受模棱两可、悖论和把握不定”这一原则,学生习惯于精确的求解和所谓标准答案,他们不能接受生活中的合理的“不确定”,遇到这类问题就会不知所措。

4.“原生态”实验避免学生机械模仿

“教学做合一”,实验就是化学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学生为了应付应试教育而养成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惯性下,许多学生学知识就愿意用动物世界里小鸟吞大鱼的模式,让大鱼卡着喉咙往下吞,因为死记硬背,知识在“吞”的过程中总是显得“体积庞大”。在学习实验操作中,学生也沿用此方法,“吞”书本上的操作步骤、操作注意事项、操作原理,“吞”教师的每一句解释辞,吞不下去的就丢了。在操作上生搬硬套“吞”来的“知识”,机械模仿教师的操作。
我采用釜底抽薪的方法,预先不讲授操作方法、不演示操作的动作,不给学生机械模仿的机会。我们成立了专业技能社团,每周花费7-8节课时开展社团活动,在社团活动时间大家摸着仪器依据已学的化学知识、实验原理的需要揣摩如何操作,譬如定量分析实验中滴定管、移液管、容量瓶、锥形瓶等,需要用哪些物质润洗、如何润洗、这些仪器如何操作,等等。这些没有观察过演示、没有接受过实验操作步骤教育的学生开展的实验,我们称它为“原生态”实验。“原生态”实验中学生自己推演实验步骤,然后同学间讨论如何操作合理,教师适时点拨,只是要切记,不能操之过急,要让学生充分摸索,所谓事缓则圆。让学生不再感觉科学知识、科学技能是与生活经验无关的“天外来客”。
素质是“当你将所学的一切知识与书本忘掉之后所剩下来的那种东西”。源于:论文www.618jyw.com
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上嫁接化学素养,是为了让学生能真正理解知识。用假设的问题激趣是为了使学生重视基础理论。用实例代替脱离了真实情况的习题,是要让学生在学以致用中把知识化为“机体”的一部分、化为“血肉”,以免在生活和工作中暴露出“百无一用是书生”。“原生态”实验的重要功能是迫使学生离开死记硬背、机械模仿的“捷径”,这条“捷径”在许多学生看来是最简便的学习方法,照搬照抄似乎就能“保证正确”。学生学习的现状教师无需抱怨,只需改进教法以改变学生学法。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