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小学数学学具,让小学数学课堂更精彩

更新时间:2024-02-20 点赞:6624 浏览:2138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课本中的很多知识都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学具的使用,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学具;形象;兴趣;合作意识;探索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1003-2851(2013)-12-0061-01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对于抽象能力比较差的小学生来说,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借助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学具帮助学习数学,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利用学具进行学习,有什么好处呢?

一、学具的使用,可以使数学知识更形象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可先让学生把8个梨(图片)分成两份,通过分图片,出现四种结果:一人得1个,另一得7个;一人得2个,另一人得6个;一人得3个,另一人得5个;两个人各得4个。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四种分法每人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这样通过学生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使学生悟出“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并形成数学概念。

二、学具的使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的阶段,具有爱玩爱动的思维特点,利用学具创设合理的动手操作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例如:学习《游戏公平》一课时,课始我便提出问题:朋友送给自己一张电影门票,但儿子也是一个电影迷。于是儿子提议抛啤酒瓶盖决定谁去看比赛:正面(即凸出面)朝上儿子去,反面(即凹进面)朝上爸爸去。由此让学生讨论抛啤酒瓶盖决定谁去看奥运会好不好,谁去的可能性更大?接着给学生啤酒瓶盖让他们抛一抛。如此一来,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增,思辨也就更激烈了。

三、学具的使用,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已越来越注重能否与他人合作共事,能否有效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能否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否概括吸收他人意见等,以提高工作效率。因此,小学阶段就开始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调、合作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日益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分组合作操作学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例如:在教学1升和1毫升的关系时,我把学生分成五个小组分别进行试验,看看100毫升的水倒进1升的量杯里,可以倒几次,学生们有的看刻度,有的倒水,有的记录,同学们一边操作一边交流,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同时,在融洽的学习氛围中体现了一种互相谦让,共同进步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学具的使用,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探索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精神条件。实践表明:当代的小学生由于处在信息时代,他们知识视野较宽,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尝试、探索去发现、理解和掌握一些数学知识,由此培养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如:长方体体积和长、宽、高的关系比较抽象,我让学生从操作12个小木块入手,边操作边思考,并借助记录整理的科学手段,从中悟出这种特殊关系的必然性,探索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这样的教学,成为学生的科学实验,其知识是学生通过操作实验“重新发现”的,容易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五、学具的使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具,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学具操作中发挥潜力,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学具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我要求学生两人为一小组,用学具制作一个长方体模型和一个正方体模型。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不少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由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的特征所造成的。因而在观察自制模型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时,学生借助形象思维很容易找出结论。又如: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认识后,我按排学生利用这些图形的学具进行拼图游戏。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非常认真地拼,最后拼成了各种不同的图案,如房子、机器人、小动物等。摘自:毕业论文格式要求www.618jyw.com
在游戏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审美价值,更促进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六、学具的使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离不开具体的学具操作。教师在教学时,要努力多给学生创造动一动学具的机会,帮助学生从操作学具中,去发现算理、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例如:教“9加几”进位加法时,除了应用教具学习例题,让学生从例子皮球图中直观地感知到“先凑十”再相加计算比较简便外。为了让学生掌握“凑十法”的应用,应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可以让学生拿出预先准备好的9个红圆片,代替盒内的9个皮球,放在桌面的左边,再拿出两个黄圆片代替盒外的两个皮球,摆在桌子的右边。要算9加2得多少?怎样移动圆片使9凑成10?学生通过想一想、动一动,理解了先把小数的2分出1,分出的1和大数的9凑成10,10再加上剩下的1得11的“凑十”计算的方法。这样教学有利于在掌握“凑十法”的基础上顺利地过渡到抽象地看算式说计算的思考过程。这样教学,不但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学具操作在课堂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部分,但我们也应注意正确使用它,使它成为我们教学的有力武器,从而逐个击破教材中的重、难点,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数学,让数学课堂更加精彩。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