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之美我眼中《桥之美》征文

更新时间:2024-01-13 点赞:3881 浏览:1053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桥之美》是著名画家吴冠中的美学小品,文中诗意的描写性文字与说明性文字相向杂出,让人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些美学常识。而文中的极具个性色彩的表达与《中国石拱桥》平实的语言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篇文章不失为一篇与学生产生共鸣的佳作,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它与学生交流探讨。下面就本课的教学谈一谈我眼中的《桥之美》。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都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人们珍视长桥之美。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文章第四段是本节课我和学生重点研读的段落,因为它文辞优美,体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感受,既可以结合作者身份体会情感又可以赏析语句。这一环节首先让学生齐读第四段,追问“这段里列举的桥作者认为美不美?”学生很容易得出“美”的结论。那么“大家思考作者为什么认为这几座桥美?请结合吴冠中作为一个画家的审美眼光,任选一座桥进行分析。自由讨论。”
生:作者认为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宝带桥美,因为“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
师:“感到像读了史诗似的满足”用了什么修辞?(比喻),这个短语的关键词是什么?满足,这属于什么呢?
生:感受
师:什么样的感受?
生:高兴
我发现学生找到的不是原因,而是感受,于是追问“(表明的是一种很高兴、很畅快、很喜欢源于:论文格式排版www.618jyw.com
的感受)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人产生这样的感受呢?老师问的是使作者产生这种感受的原因。请大家继续从这段文字中寻找答案。”
生: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
师:“卧龙一般”应该又是一个比喻吧,把长桥比成卧龙一样,这是从什么角度描写桥呢?(从形状角度)
师:看来画家关注到了桥的外形之美,但是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这段文字,似乎画家关注的不仅是桥的外形之美吧,还有什么?
生:历史悠久美
师:除此之外还有吗?
生: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他说这样的背景下出现长桥。
师:那么作者先说的背景后提到出现长桥吧,为什么这么重视背景?
学生回答。
师总结:前面说过,画家更关注线和块面的对比,关注桥在不同环境中的作用,那么这里水天一色的湖面就是“块面”,卧龙一般的长桥是“线”,以桥位中心,配以水天一色的环境,在画家眼里就构成一幅和谐美丽的画面,散发出无穷的美。
这样接下来的师生探讨就显得顺畅多了,而且学生能结合之前的内容即作者的身份是画家,他关注的是线和面的对比结合。程度好的学生可以直接找到“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这样教师可以直接追问它的角度。学生明确了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再带着学生回到之前她们关注的“感受”,一种高兴的感受。
师:也就是这一段文字,写了原因,还写了看桥愉快满足的感受。我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说“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呢,我说“像听了相声似的”不也可以反映出我高兴的心情吗?
生:长桥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历史悠久如史诗。
师:读史诗的感觉和听相声的感觉有什么不同吗?
生:读史诗是有品味在里面,听相声感觉不那么意味深长。
师:好,史诗是一种雅致的美感,而相声是一种民俗,读史诗一般的感受也和作者的身份、审美观是一致的。
这样,学生对于作者情有独钟的几座桥的美自然就理解透彻了。然后其他几座桥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去理解把握。并且请学生任选一座桥的文字进行朗读,再请学生朗读《中国石拱桥》中的一段文字。让他们说说读的时候情感上应该怎样把握,学生自然会读出文字的优美感、生动感。教师可以选择班里朗读最出色的同学示范,定然使学生们陶醉于作者的优美文字中,共鸣中予以掌声。
本文是一篇说理性质的小品文,桥之美也可看成是人生之美,孤立的,单调的事物很难构成美,而生命因其起伏不定,变幻多姿而让人们珍爱,这也许是我们能够从中得到的最具有普遍意义的启发吧。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