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议议最后论证部分五种思维方向举隅

更新时间:2024-04-21 点赞:5133 浏览:145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俗话说:编筐编箩,重在收口。这句话运用到议论文写作,即要求文章最后论证部分要有豹尾之力,要展现思维的深刻性、思辨性和缜密性,凸显优良的思维品质和高水平的思辨能力。
然而,反观目前中学生写作实际,我们发现,学生在最后论证阶段经常出现这样几个问题:一是虎头蛇尾,在承题破题时,思维严谨,而到最后论证需要给力部分,却忽视沿袭前部分条分缕析的风格,忽略了最后论证发力的机会;二是思维疲软,即便有些学生已经注意到最后论证的重要性,但是苦于思维能力和品质有限,最后论证尽显“强弩之末”式思维疲态;三是架屋叠床,最后的论证与前一部分论证属于同义反复,缺少思维的掘进和提升;四是以叙代议,部分学生轻论证重印证,直接用举例说明观点,敷衍了事;五是空洞俗套,部分学生在最后部分,选择大而无当的情意俗套来论证,多从“毅力、勇气、信心、决心”等方面进行论证,有注水论证的嫌疑,易使论证流入宿弊。
议论文最后部分的论证,位居收官,所释放的能量理应非同一般。为此,在写作中,我们应指导学生重视最后论证的思维发力,努力与前文形成螺旋向上之势,展现文脉的建筑美和逻辑的扩张性。下面,笔者结合部分省份高考优秀作文,谈谈议论文最后论证五种论证方向。
却顾所来径:回头补充
众所周知,学生在写作中喜欢边写边想,边写边调整。因此,前面论证部分容易留下论证缝隙。思维不周全、不缜密现象实属正常。为此,在论证的最后阶段,回头补充论证就是很好思维习惯。回头补充论证可以让论证更严谨、更具思辨性。
选文一:因而,细心呵护之“细”就极为重要。常常是一个细节消除彼此的芥蒂,常常一个不经意的小举动引起内心的荡漾涟漪。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一点点建立起来的,细心呵护的每一举动都在为这一工程添砖加瓦。当信任建起,善意就畅通无阻。在和谐关系中感受到的愉悦感,砥砺善心继续前行。——《细心呵护生命》
小作者在开篇提出中心观点:细心呵护他人的生命,杜绝小过失造成大伤害,才能收获信任。紧接着,小作者指出“细心呵护他人的生命,能够建立平等的沟通,从而给予直达内心的慰藉”,论证细心呵护他人生命的必要性,藉此,进一步指出“细心呵护他人的生命,努力将伤害的可能减小,不使自己善良的心蒙上愧怍的阴影”论及其意义。行文快至末尾,作者突然“杀出回马”,揪住中心论点中的“细”字做文章。小作者开口之小、文思之密、思维之深,令人叹服。
下面一段也是属于“回马”型。但与上文不同的是,下面一段选文的小作者并未对中心论点补充说明,而是对第二个分论点进行补充论证。小作者在提出中心论点后,指出“他们需要痛苦的努力才能获得些什么,他们是这个世界上真正的主体——平凡者”,即平凡是我们大多数人生活之常态。紧接着,也就是选文部分,小作者顺势而下,赶紧对平凡与平庸进行了补充论证,使得中心论点“拒绝平庸”更具针对性和严谨性。
选文二:然而,平凡决不是平庸。承认自我平凡的过程,不等价于接纳平庸在自身的留宿。恰恰相反,平庸者正是因为拒不承认自己的平凡而在凌乱喧闹的内心深处迷失了自我,也迷失了人生的方向与宁静。唯有承认平凡,以最普通的视角安静地奋斗在这个世界,牢牢把持住真实的自我,而不让他在过热的期待和过冷的现实的双重压迫下扭曲变形,才可能拒绝平庸最后的亲附,让你变得鼠目寸光。——《拒绝平庸》
盛景次第开:向前递进
作为议论文的三大基本论证结构之一的递进式,是大家关注最多的论证形式。但是,对最后论证部分,哪些层面是递进的基点,哪些方向是递进的出路,这一点鲜有人提及。以选文三四为例,试述之。
选文三:当然,我们更应当看到希望的曙光。如今网络的发展,也使得正能量被广泛地传播;多少温暖感人的故事,为我们带来了黎论文下载中心www.618jyw.com
明的脉息。随着越来越多人的觉悟,中国正向着文明大国之梦迈着坚定的步伐。——《拒绝“平庸之恶”》
选文四:除了要在施行慈善时注入关怀,又以合适的方式施行之外,施行慈善还必须行之得处。有些人,并不真的需要我们的善意。正因为有人行善不得处,才会有某人员的疯狂炫富,才会有渔夫和蛇的悲剧。将慈善行之得处,不是吝惜我们的善心,而是为了更高效地利用我们有限的慈善资源,去帮助真正需要的人。——《慈善需行之有道》
以上同属于递进式。但其递进的基点和方向均不相同。选文三指出“当然,我们更应当看到希望的曙光”,如此号召式的话语,显然是针对中心论点“拒绝‘平庸之恶’”而言。因为,选文的前面部分文字——第二论证部分,小作者正在总结“所以,我们必须自省,分清善恶,坚持自我”,论证已经告一段落。明显的是,选文三并未按照“坚守自我”的文思往下展开。与之迥异的是,选文四开头直接阐明与前文段落的关系:“除了要在施行慈善时注入关怀,又以合适的方式施行之外,施行慈善还必须行之得处。”一句话三个分句,即三个小论点,同属怎么办层面。由此断定:选段的论证起点肯定是第二个分论点,而并非是中心论点。概言之:最后论证部分的论证起点有两个: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并且,根据对优秀议论文习作的分析,我们发现:在递进式论证结构中,最后论证的思路方向一般有这样四种:“物—人—社会”式、名言验证式、由表及里式和柳暗花明式。选文三属于第一种,选文四属于第四种。
曲径通幽处:深处挖掘
议论文的基本特点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阐明观点,提出一定的见解和主张,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即在写作中,揭示本质、探究关键、抓住实质内容等等应是议论文写作追求的终极方向。
选文五:其实,人完全可以与自然一同诗意地栖居,其关键在于不互相侵扰,不事征服。古人也寻幽探险,也流连于“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但他们的态度是如此的虔诚而小心。他们只是竹杖草鞋,手攀足踏,也适可而止。我以为,这样的探险,才是真正触摸了自然的心跳,却不将其惊扰的方式。如此,既将人的环境诗化,也使万物自然的环境留得一份清静。我们可以自在地欣赏环境所赠予的天光云影,花柳水月,却切不可去探求、征辟自然的禁地。古人所谓“天人合一”,我宁愿将其理解为是人在天地之间安详地栖息,而让心神畅游于世界。——《安然相对不惊飞》 选文六:其实,人们对于美的渴求或许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现实的失望,所以一旦有美被挖掘出来,便会蜂拥而至。但是仔细想来,那些拥有“美”的人只是做了他们该做的。他们没有成为无情的旁观者,而是伸出了手给予了别人关爱与力量,人性在他们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而我们又在做些什么,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吹灭那支蜡烛》
以上两段选文均为今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两位小作者在文末不约而同地探究事物之本质和关键。选文四,小作者在原文中开门见山,直接提出中心论点:对环境应留下一段敬畏又适当的距离,紧接着论证其必然性。至于中心论点中“适当的距离”究竟为何物?作者在文末论证时指出:适当的距离究其本质应为“天人合一,心神畅游于世界”,直言关键,直中靶心。与选文五不同的是,选文六的小作者并未谈其观点本质,而是探究的是深层原因。原文的中心是:人们对美的渴求。小作者在论证,并未遵循“为什么、怎么办”的论证套路,而是先正反列举“对美的渴求”的表现,然后深入挖掘内在原因:人们对于美的渴求或许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现实的失望。如此发力,使得论证拒绝肤浅、走向深刻。
临去回眸一转:左右转折
借用“回眸一转”中的“转”,特指让论证思维转折。所谓思维发生转折,即在最后论证阶段,其思维走向不再顺着上文的思路往前进,而是发生拐弯:或反向思维,从反面对观点进行论证;或宕开一笔,然后让论证思维继续前进;或者另辟蹊径,使得论证具有柳暗花明之效。
选文七:然而也有许多人为了生存,为了追名逐利,为了向上攀爬……出卖尊严。现实生活中有为息事宁人屈辱下跪的,有为金钱触及道德底线的,更有为一时利益出卖人格的……尊严,似乎与我们渐行渐远。奴颜婢膝,阿谀奉承,丢失尊严,丧失人格,就算荣华富贵享之不尽,也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只会为世人所不耻。、许迈永、曾锦春之流为了一己私利,出卖人格,出卖尊严,全然忘却了做人的基本准则。李浩之流,为泄私欲,不惜任意限制、剥夺他人自由和生命,完全丧失为人的底线,丑恶至极。——《神圣的尊严》
选文八:我想,社会环境固然重要,但要想在时代合唱的边缘有自己独吟的空地,仍需个人拒绝平庸的选择。不一味追随大流,也不刻意触碰逆鳞,这或许是拒绝平庸的最好态度。——《拒绝平庸》
选文七属于逆向思维。根据选文内容,我们不难推断出前文论证内容:许多仁人志士视尊严为生命,誓死保卫自身尊严。而选文八属于宕开一笔,小作者在前文中已经论证到:“要想让更多的人成功地拒绝平庸,还需要社会能够包容更多的异见”。按理,接下来,作者应顺着思路从社会层面继续论证。但是,小作者文末突然指出:社会层面的拒绝依然是以个人层面为基础的,再由此生发,又巧妙回到中心论点上。大开小合,高开低走,首尾圆合,浑然天成。
除此,还有一种转折的方式,即另辟蹊径式,在论证层面上,我们还可以从心理学、建筑学、音乐、审美、宗教等方面对前文进行转折,凸显论证思路的灵活与多变,体现思维的开阔性与丰厚性,进而使得论证更有力、更全面。
居高身自远:高处提升
“千古文章立意高”,唯有高屋建瓴,方能气势难挡。为此,在议论文写作中,尤其在最后论证阶段,或哲学提升,或摘自:学年论文格式www.618jyw.com
超越小我,或发散思维,努力占领思维制高点,进而开阔论证视野,提升论证高度。
选文九:细节,总是腐朽事物的报丧者、新鲜事物的召唤人。当宗法制度在第一个诸侯国被破坏时,当文字狱兴起、抓起第一个书生时,僚资本主义压迫第一个民众时,当中国国门第一次被外国列强打开缝隙时,这些细小的迹象都预示着某种地覆天翻,而有智慧的中国人会毫不犹豫地见微知著,迎接变化,抓住机遇,从而成为一个时代的先驱者。——《一叶知秋》
选文十:“心即理也。”明代的王阳明是这样解释心与理的关系。虽有夸张和唯心主义的色彩,但却能看出人们对于“心”的重要性的认识。——《好奇心》
选文十一:反观如今社会,所愿真源于所向、所爱吗?利欲熏心、铜臭扰人,人们多已忘了为何在这世上;竞争激烈,身不由己,还有谁能不顾他人言语凭内心做出选择?向往便攀登吧,无畏险阻;爱便追求吧,不需证明。——《所向,所爱,所愿》
前两则选文均是从哲学角度,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直抵论证高端。选文九利用发展的原理,指明发展萌芽状态均为细微表现,照应中心论点之“细”;选文十则是借助王阳明的“心说”,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穿透力;而选文十一则是从社会历史的高度,指出“所爱非所愿”的畸形世相,增强论证的针对性与现实性。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