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林新就业形势下农林类院校课堂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目标确定站

更新时间:2024-04-05 点赞:19559 浏览:770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本文依据构建主义教学理论与新就业形势下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从农林院校大学生能力与就业实际状况出发,探索了农林类人才培养能力目标。
【关键词】就业 农林类 综合能力 培养目标
1674-4810(2013)24-0025-01
从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即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与综合能力,其中,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重视。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不断重视,农林类人才的培养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调查显示,在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人际关系处理,心理承受能力,农林专业的学生与非农林专业的学生有着明显的差距。农林专业的学生缺乏创造性的思想和方法,对于知识的发散思维,创新意识的表现不够。长期以来我国现行的农林业生产方式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农民个体经营的科技意识淡薄,这使得他们对生产中的科技投入认识不足,风险意识和可抗风险能力较差。以木材生产为主的林业经营由于生态保护而受到抑制,其他方式的生产经营处于散乱状态,缺乏规模经营与产业化,使得农林技术人才尤其是林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受到抑制,吸纳科技人才的能力相对较弱。农林类学生的就业状况也构成了影响培养农林类创新人才的重要因素。
根据上述存在的实际问题,对农林类学生进行培养的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一、主动性和自主意识培养目标

主动性和自主意识是动力,学生只有具备了主动摘自:本科毕业论文答辩www.618jyw.com
性才会主动构建知识,激发创新意识,才会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主动性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所以,对学生主动性的培养应放在教学活动的首要地位。
传统教学中教师以自己的看法及课本现有的知识来单向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教师采取灌输式教学,面面俱到地把知识倒给学生,学生并不能真正地消化,从而失去了主动学习的动力,由于学生不用费力思考就接受了现成的知识,学生的思维力、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并不能得到培养。构建主义教学理论针对灌输式传统教学方式下学生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结论,而缺乏自己的分析见解等问题,提出对知识真正的理解是只能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借助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对学生的学习更加看重他们的探索和思考,而不是简单地获得信息以及不加思考地接受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将主动学习与主动思考形成一种习惯,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创建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形成的土壤。因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需要教师通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来实现。

二、知识目标

根据农林类学生就业对专业知识的实际需要确定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既要考虑学生对课程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要能使学生对相关知识在农林技术中的实际应用有深刻的把握和正确的理解。

三、能力目标

能力目标为思维能力与科学研究能力,洞察能力与观察能力,表达能力与协作能力。思维能力为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是基本的能力,也是核心目标。思维能力培养的最高目标是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表达能力为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其中口头表达能力比书面语言起着更直接、更广泛的交际作用。科学发现是由观察开始的,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通过观察来发现问题,并能洞察问题的实质。

四、个性与情感目标

个性为独立思考、质疑精神、探索愿望。质疑精神又可称为问题意识,问题是发现的开始,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它是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所以,在课程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质疑精神或问题意识的培养。情感目标为激励学生爱国,以使国家强大为己任,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学习的爱国情感。环境保护意识,即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树立绿色环保的意识。

五、实践能力

传统意义上的实践能力是将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还包括实际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综合能力的体现。所以,除了课堂教学中安排与实际相结合的内容与学生实际探究活动外,还应让学生到农林生产实际中,向林农了解生产实际情况,让学生发现实际生产中的问题,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和根据生产实际问题或情况调整自己的学习心态、内容和方法;同时在与林农接触中向他们宣传相关的科学技术和知识在农林生产中应用的重要性,宣传国内外科技在农林生产实际应用情况。
参考文献
薛国凤、王亚晖.当代西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评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3(1):95~99
〔责任编辑:高照〕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