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激发激发兴趣快乐学习

更新时间:2024-03-03 点赞:15381 浏览:682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因此,在数学教中,要以学生为主题,充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快乐学习。

一、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快乐学习的基础

古人曰:“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如果教师对学生漠不关心、过多的斥责,都可能使学生对教师产生讨厌、对抗的不良情感,从而对该教师所教的学科不感兴趣。反之,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对每个学生都抱着积极、热情、信任的态度,学生就会有一种受到信赖、鼓舞与激励的内心情感体验,从内心升腾起对教师的信赖和爱戴,从而会喜欢这位教师,进而喜欢该教师所教的学科。我对小学毕业的学生作过调查,你对原来的数学老师怎么看?结果发现大多成绩较好的学生都对原来的教师充满挚爱和尊敬,而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对原来的教师有厌恶、抱怨情绪。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积极引导学生带着丰富的情感主动进入学习情境。特别是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少一点“指责”,多一点“鼓励”,面带微笑的点头、信任的目光和理解的心里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活跃的课堂气氛中由喜欢“数学老师”进而喜欢“学习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着的个体,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谈,如:“你是怎么想的……”“谁愿意说说看……"你认为呢”等等。在倾听完学生的不同意见后,说“我真荣幸,我和你的意见相同。”“你回答得真好”!简单的话语,足以说明教师已对学生的赞同与肯定。由此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加平等、更加融洽。另外,教师还应关怀、尊重、信任、理解和热爱每一个学生,需要和学生全心全意地交朋友、使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友好平等的合作关系,从而形成师生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因此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师生人格上的平等,发扬学问中的自由和组织管理上的,在分组教学中大胆让小组长自己主持对学习的讨论,力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自觉、自主、快乐地学习。

2.重视情感的感染与激励

教师的感染力就是以自己的个性、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时,所表现出的情绪力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以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去影响学生,同时又要以自己的感染力去影响学生,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和学生进行知识的交流,更重要的是要和他们进行情感的交流。教师要对学生学习的水平、态度、情感进行适时、恰当的评价,哪怕是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说一句“你说得真不错”,你真棒!都是对学生的莫大鼓励,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创设轻松的学习情景,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快乐学习的关键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课堂教学都是“填鸭式”。因此只有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从应试中解放出来,才能活泼主动快乐地学习。在教学中,我首先减轻了分数对学生的压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把学生分成三类,针对优、中、差三类生建立了分类学习目标,通过提问、练习、测查等方式使各类学生均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其次是争取少布置家庭作业,尽力使学生在课堂上就掌握所学知识;第三是运用多变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创造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轻松地掌握所学知识。

1.创设浓郁的趣味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兴趣之乐

寓教学于游戏中,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特别是低年级儿童更喜爱游戏活动。德国著名教育家弗里克.福培尔曾说过,小孩的工作就是游戏。因此,在教学中适当采用游戏的方式,学生十分欢迎,兴趣更浓,教学效果也更好。如在低年级教学中用开火车、拍拍手,开房门、找朋友、当医生,夺红旗、放鞭炮等游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数学知识。

2.创设主动参与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参与之乐

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发动学生动手实践或亲身制作学具是提高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它会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手脑并用,通过自身的探索后获得成功,体验到参与之乐。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可让学生在先课前自制一个长方体,通过各种感官理解什么是长方形的表面积,然后让学生把模型拆开,呈现一个组合图形,让学生动手量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老师最后通过比较、分析、归纳,得出长方形的表面积公式,学生不仅兴趣更浓,积极性高,而且通过亲身参与,印象更加深刻,记忆更加牢固。

3.创设探索、研究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求知之乐

创设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带着疑问,在师的诱导下探索研究,从而激起学生求知的需要。如:师在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这课时,在导入新课时,老师让学生任意说一个整数,老师马上就能说是否能被2、5整除,这一现象使学生感到十分惊奇、羡慕,就急于知道这是为什么,于是在老师的诱导下,逐步发现探索“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从而体验到了求知之乐。

4.创设激励的情境,让学生苦中求乐

“自信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关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设置一些障碍,激发学生在困境中树立“自信心”,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的反用"这课时,学生在掌握了如“11×34+89×34”这种类型的基础上,师便出示了如①“11×34+17×34+72×34”、②“99×34+34”、③“101×34-34”、④“34×46+75×34-31×34”等类型的深化练习题,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与我们所教过的“a×c+b×c”类型题有点相同,又有点不同,感到手足无策,难以下手。这时,教师应大胆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循循善诱下,通过艰难的研究,学生逐步发现①是属于(11+17+72)个34的反用,③是乘法分配律对减法的反用,这些题均属于"反用"这种类型的变式题。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通过教师创设的激励情境,让学生在困境中历尽千辛,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体验到胜利的喜悦,树立了“我能行、我很行”的信心。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采用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法,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活泼快乐的气氛中学到新知识和技能,使新课标下课堂教学实现自主化,合作化和探究的良好源于:毕业论文总结www.618jyw.com
的互动模式。让我们从每一节课做起,真正地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而不是知识容器,让他们能在教师和他们自己设计的问题情境中,通过逐步自主的“做”和“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这将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使命和责任所在。只有教师有创造力,才可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快乐的学习,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才能摩擦出智慧的火花,结出创造之果。
作者简介:
胡晓兰(1964.1~),女,汉族,四川成都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子女学校小学高级教师,大专。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