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初探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探讨网

更新时间:2024-03-28 点赞:4849 浏览:1409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探究性阅读具有自主性、探究性、发展性和合作性等特征,这一基本特征和中学语文传统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弊病决定了探究式阅读教学必然成为阅读教学发展的时代走向。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探究意识;尝试“阅读批评”;激活探究思维;注重探究评价;激发探究情感;开展“开放性”阅读欣赏课;拓宽探究空间等教学策略能够促进探究式阅读教学的有效实施。探究式阅读教学可以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阅读教学 探究式 问题情境 评价 开放性
1672-1578(2013)05-0082-02
1 探究式阅读教学是阅读教学发展的时代走向
探究性阅读教学作为提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和方法,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已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探究性阅读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问题或课题为中心,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去研读作品或拓展阅读,在对阅读材料的沉潜思索、涵濡体察中发现问题、提出质疑,经搜集资料、合作交流后对作品意义或探究课题进行创造性理解和建构的教学活动。这种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探讨,化知识注入为思想沟通,化单向吸收为多方面交流,以“还原阅读的本来面目”为指导理念的探究式阅读教学正在成为阅读教学发展的时代走向。这既决定于其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也是阅读教学变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其特点主要有:①自主性。探究式阅读教学中探究问题或课题的提出、选择以及据此展开的阅读体验、反思、评判和意义的最终建构都立足于学生能动性的主体参与行为上,能充分体现人的自由自觉的本质特征。②探究性。探究式阅读实质上就是读者基于自己原有的阅读知识和生活经验,对文本的图式化框架进行个性化体验、想象性填充和创造性建构的过程,能充分体现出阅读的再创造本质。③发展性。探究式阅读教学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的新理念,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能力具有生成性,不断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④合作性。接受美学认为,每个人对世界的认识与理解不同,对文本与自身意义的建构便也迥异。探究式阅读教学重视探究的互动性,既重视学生个体的自主探究,也强调集体的合作探究。萨特讲:“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初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实施探究式阅读教学,对于落实新课标、实现主体性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长期以来,语文阅读教学大多停留在文章的“生理解剖”式的分析层面上,正如一著名特级教师指出的那样,语文教学依然是按照时代背景、主题思想、写作特点,从头到尾地分析一遍这样一种教学模式一统天下,以前是满堂灌,现在是满堂问,或者是问与讲的综合。因此,探究式阅读教学成为阅读教学的时代走向就具有其阅读教学发展的内在必然性。
2 探究式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2.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意识

问题情境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起点,创造问题情境对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问题情境的产生既可以是教师在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特征之后提出来的,也可是学生自主学习发现的。传统的阅读教学也为学生设计了很多问题,但都是在学生还没有进入到阅读状态情况下让学生思考,因此,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是被动的。因此,探究式阅读的问题情境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隐性的指导中,使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获得深切的学习摘自:学术论文翻译www.618jyw.com
体会,从而发展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问题的设置,要力求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一个问题能把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旨等全部涵盖进来。如在教学《孔乙己》时,我们可以设计“孔乙己是怎样死的?”这样一个问题,把酒店的掌柜、酒客、众人、孩子和“我”等一系列人物的性格特征分析出来,同时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分析,进一步让学生明确了小说的主旨。这就引导学生体味到了探索和思考的快乐,既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也训练了学生的阅读思维。
创设问题情境,关键就是创设的问题要有涵盖性和探究性,要有一定的探究和思考的空间和发散的空间,要能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形成一定的探究距离,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情感,感受探究的愉悦,促进学生的发展。

2.2尝试“阅读批评”,激活探究思维

探究式阅读是学生能动的主体参与行为,能动的自主性的阅读,肯定就能形成对文本的多角度的多元化的解读,以自我的经验去读解,也就能形成丰富的阅读批评。这不仅与读者的阅读背景有关,也是文体结构的开放性成就了其意义建构的无限生成性,而文本的开放性源于其“召唤性结构”的存在。现象学美学家英加登提出:“每一部文学作品在原则上都是未完成的,总有待于进一步的补充。但从文本的图式化结构来看,这一补充是永远不能全部完成的。”事实上,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往往吸引着、召呼着读者去探寻作品的意义,这是一个意义重建过程,也是一个阅读批评过程。
如笔者在《巴东三峡》的教学环节中,引入了刘白羽的作品《白蝴蝶之恋》,要求学生联系作品对自己产生的美感程度的强弱来品评两篇文章的高下得失,也就是让学生来评评“哪一篇更能引起你的心灵激荡与情感激动”。围绕这一问题展开阅读批评,并让学生就此写出小随笔来交流。其中一位学生写道:“白蝴蝶被暴风雨打湿双翅,冻僵身体,在土地上挣扎,即将死去。但当它得到‘我’的救助、温暖,得到太阳的照耀之后,便渐渐苏醒,恢复力量,又振翅高飞了。白蝴蝶是大千世界中的弱者,但它倔强而勇敢,体现了一种本能的、强烈的生命意识。在刘白羽笔下,白蝴蝶被拟人化了,它有意识、有个性、有感情。《白蝴蝶之恋》带给了我强烈的心灵激荡……”这位学生发掘出了《白蝴蝶之恋》的审美价值。另一位学生写道:“《巴东三峡》是三峡壮美奇丽的景致的写照,激励着我们去努力开拓,努力拼搏。”这位同学能结合景致展开阅读批评,探寻到努力的方向。在这样的体验、感悟和交流中,学生阅读思维空间拓展了,分析能力、审美能力等得到了提高。“阅读批评”能激活学生的探究思维。

2.3注重探究评价,激发探究情感

现在我们越来越重视评价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护学生的学习情感的重要作用,探究式阅读教学也一样,对学生在阅读时表现出的独特感受与情感体验、积极态度、创造意识和探究、合作精神要给予热情肯定和相应的评价。
对学生探究式阅读的评价旨在促进学生探究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以激发并调动学生探究式阅读的积极性。探究评价既重结果,更重过程,对学生的探究式阅读的评价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进行:一是看探究兴趣是否浓厚、探究意识是否强烈;二是看学生的探究参与程度是否高;三是看资源利用是否具有最优性;四是看探究方法是否具有科学性;五是看阅读结果的深广性。探究评价的重心还在于赏识每一位学生,教师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赏识学生的个性特征,赏识每一位学生的个性体验和感悟,注意适时运用激励性话语来呵护学生的探究情感,增强学生的探究信心,激发学生的探究潜能。

2.4开展“开放性”阅读欣赏课,拓宽探究空间

“开放性”阅读欣赏,就是让学生自主选择读物,用自己的审美体验来审视文本,感悟文章的精华,质疑文本中的疑点,进行创造性解读,然后再到班级中进行阅读欣赏交流,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文本展开亲密对话。
在一次“开放性”阅读欣赏课中,张玲同学自主选择的是张爱玲的短篇小说《爱》,她很有感悟地说:“爱情似乎从来就是可遇不可求的珍宝。太多世事的纷扰,太多的阴差阳错,我们错过了多少恋人之爱、朋友之爱、亲人之爱……”并且很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于千万人之中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碰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杨双巧同学选择的是席慕蓉的短诗《新娘》,她评议这首诗 “真率细腻,有一种相濡以沫的感动”,并且深情地朗读:“爱我,但是不要只因为/我今日是你的新娘/不要只因为这熏香的风/这五月欧洲的阳光/请爱我,因为我将与你为侣/共度人世的沧桑/眷恋该如无边的海洋/一次又一次起伏的浪/在白发时重温那起帆的岛/将没有人能记得你的一切/像我能记得的那么多,那么好/爱我,趁青春年少。”另外一位同学举手发言表达了自己的理解,“平平淡淡才是真,感动我们的往往是生活的一些细节……”罗轶同学选择的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中的散文《废墟》,他认为作为《废墟》哲理性、个性化都很强,给人的启迪很深。特别“老就老了吧,安详地交给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没有废墟的人生太累了,没有废墟的大地太挤了,掩盖废墟的举动太伪诈。”“开放性”阅读欣赏课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习惯和探究能力,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探究式阅读教学对语文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教学的开放性、质疑问难的随机性,使教学过程可能出现不可预知性,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智慧驾驭能力,还要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机智敏捷的反应能力以及开放、、宽容、合作、平等的教学心态。正如李政涛先生在《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中指出的那样:“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应是真诚的,教师应有“深深的谦虚和忍耐,以一颗充满柔情的爱心,张开他的耳朵,满怀信心和期待地迎接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这样学生才会体会到探究给他们带来的成就感,使他们享受到学习的乐趣,真诚的投入探究中。只要坚持探究式阅读教学,就一定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真正实现教学的最大价值。
参考文献: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美国杜威著,姜文闵译.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王秉蓉.阅读教学现状[J].语文教学通讯,2003.12.
[4]胡经之,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