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教学方法教育均衡进展与初中历史教学办法研究

更新时间:2024-01-31 点赞:6755 浏览:198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教育均衡发展是国家教育部提出的教育战略方针,让学生在获得教育效果、接受教育条件、享受教育资源上相对均衡发展。在具体的教学中就是让学生在教学的各个方面都得到均衡发展。那么在初中历史教学方法的选用上怎样才能使学生得到均衡发展呢?本文从创设情境教学法,使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均衡发展;运用多元思维教学法,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均衡发展;借助语文教学法,使学生的道德、思想和审美的教育得到均衡发展;利用串联知识教学法,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得到均衡发展四个方面去探讨。
【关键词】教育均衡发展,初中历史,教学方法
当前,让学生的教育均衡发展得到国家教育部的高度重视,教育的均衡发展就是让学生在获得教育效果、接受教育条件、享受教育资源上相对均衡发展。初中的历史教学在于向学生介绍人类历史上一切文明进步的成果,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用所学历史知识解释社会现象的能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让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得到均衡发展,要求我们采用一些适合学生新的历史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创新能力、联想能力、获得的历史知识得到均衡发展。具体做法如下:

1.创设情境教学法,使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均衡发展

历史学科具有时间、空间、人物的特定场景,课堂上,有意识地引入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形象具体的历史场景,让学生有切身的体验与感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历史探究,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比如影片、图片、古诗、漫画、故事等。例如:在讲授八年级上册《五四运动和中国的成立》这一课时,我选择了爱国影片《我的1919》,截取了中国代表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与日本代表据理力争我国山东主权的场景。“中国不能失去山东摘自:本科生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顾维钧话音未落,教室里霎时响起热烈的掌声,学生们情不自禁地说:“中国不能失去山东!中国不能失去山东!”此时,我补充相关资料:“日本在巴黎和会上无视中国主权,操纵最高委员会夺取山东的一切特权,他们的外交胜利了!我们的外交失败了!日本夺取山东,严重侵犯了中国的领土完整,中国就要灭亡了!同学们,作为中华民族的热血儿女,中国到底应该怎么办?!”“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北洋政府!”学生们情不自禁地喊出和当年青年学生一样的爱国口号……通过这些方式,成功地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受到强烈的震撼,纷纷表达自己的意见,培养了学生高尚的爱国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学生得到均衡发展。

2.运用多元思维教学法,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均衡发展

在历史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一是巧设疑难,激活思路。“思源于疑”,思维活动通常是由疑问而产生的。只有当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疑问时,才能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在讲授西安事变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曾疯狂追杀,为什么不乘机消灭?”学生可能对这样的提问十分感兴趣,从而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思维。经过学生讨论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统一认识,从而不仅帮助学生认清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重大意义,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敏捷性。二是纵横历史,多元思考。为使学生在学习中能打开思路,学会全面地观察问题,抓住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分析问题,进而把握其本质。如,以一国历史为线索,在讲抗日战争时,把“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联系起来思考。又如,以问题为线索,将同类问题或同一时间不同国家间相类似的问题进行比较的横向联系,在讲世界史日本大化改革时,可联系同时期中国唐朝时的政治制度和改革措施来思考;将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原因、经过、结果、意义等联系起来思考。在纵横联系中,会拓宽学生的思路,训练学生思维的广度。三是创设情境,拓展思维。在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时仅靠教材中的材料是不够的。要想办法向学生提供一些与教材有关联、并且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的新材料,创设新的情境,引导学生去产生新的思维。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需要有意识地引入最新的史学研究的成果,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在对新观点甄别论证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四是指导活动,勇于探究。中学历史新教材的每一单元都有《活动与探究》题目,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教材鼓励和引导学生开展历史作文并进行实践探究活动,这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在以历史为题材的作文中,能有效地展开他们思维的双翅,畅快地在无际的史空中翱翔。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亲身感受历史事实,充分调动了思维的积极性,往往能提出一些新见解、新观点,从而使创新能力得到均衡发展。

3.借助语文教学法,使学生的道德、思想和审美的教育得到均衡发展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文史相通,文史不分家。史中有文,文中有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就是文史结合的典范。“文史结合”是历史教学本身的规律所决定的。再现历史现象,探讨历史规律,阐明历史概念,本身就离不开“文”。同时,文学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她对人的道德、思想和审美的教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文与史有机地结合,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指导学生围绕历史教材的章、节、标题来抓中心,划段落,分层次,归纳大意,写出提纲和要点,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讲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运用记叙文和小说的表现手法,按照时间、地点、场景和情节等要素,或叙述,或议论,或描绘,或抒情,再现历史的过去,生动活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讲述历史原因、结果,分析历史观点,介绍历史场景及历史文物,则采用议论文的写作方法,摆事实、讲道理,做到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逻辑性强。这样一来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联想能力。

4.利用串联知识教学法,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得到均衡发展

所谓知识串联法,就是抓住历史线索。这线索犹如网之纲,纲举目张,基本知识就会一网而尽。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上历史课必须把这些基本要素讲清楚,这是历史课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以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好像用线串珠子一样。比如,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列出大事年表;以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按一定的地点、区域或国别范围来讲授历史;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往往贯穿了整个时代,中国革命史与孙中山、的名字几乎密不可分;以历史事件的发展为线索,讲清起因、经过和结果,就可以知道每一种历史现象的兴衰过程。此外,还可以把握一定的社会矛盾为线索,分清两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解决矛盾的基本方式(改革和革命),以及矛盾产生、发展、激化和消失的过程。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论原理来分析历史问题,我们就会发现一切历史事件都是由一定的社会矛盾引发的,而历史事件又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必须同一定的社会矛盾联系起来,如评价历史事件的性质要看其主要方面,评价历史人物的作用要一分为二。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使学生得到均衡发展所选用的教学方法必须由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及教学条件来决定的,必须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方式。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学习水平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能均衡发展,才是我们今天所提倡的教学要求。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