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把握以“核心”把握到“价值”整合

更新时间:2024-03-24 点赞:6068 浏览:1856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世界的拓展,经济全球化模式的推进,国际间政治、贸易、劳务、旅游、文化等交流活动的日趋便捷与扩大,直接导致了地区之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价值观念等诸多文化元素的相互交汇、相互碰撞、相互渗透。这些各不相同的文化元素,对异域异质文化而言,有的可能有其积极意义,有的可能有其消极意义。这对处在变革、开放和转型关键时期的中国而言,既是汲取优秀文化资源以提升自身文化境界的大好机遇,更是面临劣质文化侵蚀导致自身文化迷惘、文化迷失和文化异化的严峻挑战。近年来,党和政府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全体公民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与当今我国特殊的社会发展背景密切相关的。
学生,尤其是小学生,正是知识学习和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形成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关键时期,认识复杂的世事人情,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对他们而言都在启蒙之中,都在易变易动之中,亦即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为使学生从小接受符合国家与民族根本利益的普世价值教育,逐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在这样的关键时期,学校不能无视时代的发展与变化埋头知识教学,也不能脱离社会侈谈个性张扬,而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之中,真正担负起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历史使命。

一、以人为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核心的把握

价值观就是主体对自身及其周围事物的价值定位,就是人对物质世界关联自我的意义、作用的总体看法;核心价值观是指对人或事物价值的诸多看法中居核心地位,起决定作用的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引领全体社会成员最大限度发挥其能动性、创造性,同心协力投入建设事业追求美好理想,实现幸福人生的统帅性价值体系,它的内涵极为丰富。价值论者认为,一切价值植根于人,指向于人,是人(客体)或事物满足人(主体)的需要所呈现的特性,离开了人,便无从谈论价值;没有与人产生关联,便无法确定价值——总之,“没有进入社会实践及认识活动中的人——主体,世界不过是一团按照某种规律运行的自然之物,是无所谓意义、无所谓价值的。”这就显见,无论什么社会形态,无论哪个发展阶段,真正进步的积极的价值观,应该体现遵循人的本性、维护人的尊严、遵从人的需要、彰显人的主体潜能、提升人的生命质量。由此观之:人,是价值哲学的立论基点,也是价值哲学的研究归宿;以人为本,无疑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
应该说,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在语文教材中是贯穿始终的红线,然而,教学的难处在于:绝大部分课文不易让学生在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直抵核心理念,它们只是从不同视角、不同侧面表现核心理念统领下的二级主题或主题,能够比较直接反映以人为本核心理念的课文少之又少。鉴于这种情形,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须以敏锐的目光,从教材中发现这种稀缺资源,从文本中挖掘这种题材元素和语言文字,然后以智慧的策略引导和教育学生,使学生感受和确立人本主义理念,铺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石。举例来说,《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借一位中国儿童之口,倾诉其父作为我国联合国的一名军事观察员在维和行动中壮烈牺牲及其家人久久沉浸于丧亲之痛的情景,表达了人民痛恨战争、反对战争、热爱和平、渴求和平、誓死捍卫和平的强烈感情。那么战争的罪孽何在?和平的珍贵何在?教学本文,不能局限于对热爱和平的情感体验,还要引导学生由课文的感人之处生发开去,通过直观情境的呈现、内心感受的交流,让学生深入体会战争的残忍在于对生命的肆虐、对人生存权利、人格尊严的践踏,和平的珍贵在于给人以自由呼吸的生存空间和安宁、从容的生活环境——而这,正是对人的需求、人的权利、人的价值的最基本的尊重与守护。这样教学,不仅开启了文本解读的全新视角,而且极好地渗透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教育。

二、以善为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价值的整合

价值,表达的对象是世界对于人的意义和效用。一切存在,对人有意义有效用,才是价值存在——这已是不争的学术事实,人本主义“核心”理念意即在此。以此“核心”为统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含很多内容,由指导思想、共同理想、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荣辱观等五个部分组成,十八大报告首次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用“富强、、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12个词语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学生是未来的公民,学科教学应参照公民层面的价值观要求,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语文教材中,有哪些内容和主题可以演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呢?语文教学中,我们又应如何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和主题正确回应人本理念,进而有效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培养呢?
以人为本这一价值“核心”的本质是“善”,物对人有价值,是由于它满足了人们的需要,有益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对人有价值,也是由于他满足了人们的需要,有益于他人的生活和发展;而满足人的需要,有益于人的生存、生活和发展,在物看来,这是效用,在人看来,这是善举。善之所以是人本价值之根,是因为它既能惠及他人,又能惠及自身:惠及他人,即满足他人物质的或精神的需要;惠及自身,即满足自身向善的精神需要,且能以情动情、以善生善,获得直接或间接的感恩或回报。这无论对人还是对己,无论是对当下,还是对未来,归根结底,一切善行善举,都惠及于人,都回归于人的需要、人的美好、人的幸福。由此可见,人本主义作为价值观的“核心”理念,其终极旨归是“致善”,而“致善”正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传承凝结于亿万炎黄子孙血脉中的传统美德的精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主旨与它应该是一脉相承的,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诉求与它也是不谋而合的。纵观语文教材,尽管主题多维多元,内容多姿多彩,但均没有超越“善”的主旨,没有偏离“致善”的主脉;语文教学中的价值观教育应着眼于“致善”,从“善”的维度归纳教材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主题,按“善”目标有的放矢进行教育渗透,激活学生潜在的“善”性,源于:本科www.618jyw.com
培育学生“向善”意识和行为。 纵观语文教材,围绕“善”的价值,教师应整合五个方面的主题,并随机提出教学上的建议:
1. 表现为“忠勇”的善。“忠勇”之“忠”,封建社会专指对君王忠心,与其相对的是“奸”;后引申为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再后逐步广延为对某种思想、某种信念或某种操行的坚守,在当今,我们可以把“忠”理解为爱国精神、民族气节等。“忠勇”之“勇”,是表现精神、气节的行为特质,亦即无所畏惧的勇气、奋不顾身的胆量和永不妥协的斗志。“忠”与“勇”是密不可分的,有“源于:标准论文格式范例www.618jyw.com
忠”必能“勇”,无“勇”难言“忠”,所以“忠勇”当是同旨。语文教材中表现爱国精神、民族气节或人生信念的内容,即属“忠勇”主题范畴,其中心人物大多是为祖国、为民族、为组织、为同志、为理想而临危不惧、罹难不屈的典型,比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中的李大钊,被捕前为党紧张工作,被捕后为保护党的组织忍受酷刑而守口如瓶直至被处绞刑;《晏子使楚》中的晏子,出使楚国时为维护国家尊严机智回击楚国君臣对自己的讥笑和对齐国的诬蔑;《夸父追日》中的夸父,为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日夜兼程长途跋涉去追赶太阳,最终因焦渴至极颓然倒下化作大山留下桃林……教学这类课文,在悉心引导学生体会人物行为中表现出的坚韧、不屈、英勇、智慧的同时,更要着力启发学生揣摩支撑这些行为的伟大志向、高尚心灵,读懂他们心怀天下、情系国家、生为大众的至善境界。
2. 表现为“仁爱”的善。“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内涵很丰富,以现代思维简而言之,“仁”的主旨是引导人们恪守善道,创造和谐融洽的社会生活;爱,是古老而又历久弥新的人类情感。将“仁”“爱”相合,意即仁慈、爱怜,特指人在他人遭遇困境或难处时直接给予体恤、关照、接济、扶持、抚慰等行为举动,它是人类以“善”为根本价值取向之最普遍最重要的方面,也是人类“善”心“善”举之最直观最必需的表现。语文教材中,敬重尊长、孝顺长辈、关心弱者、怜爱儿童、济助贫民、救护病人等内容均当纳入此列。比如,《她是我的朋友》中孤儿院的小男孩阮恒,在以为输了血会死亡的情况下决定牺牲自己输血给自己的朋友——被炮弹炸伤的小女孩;《七颗》中的小姑娘,在地球大旱时的一个夜晚拿着水罐出门历尽周折好不容易为生病的母亲找到水,母亲以自己将死为由要女儿喝下这水,女儿忍受极度干渴却将水让给了突然进屋的一位过路人;《穷人》中的桑娜,深夜等待出海打鱼未归的丈夫不能入眠特意去看望生病的女邻居西蒙(寡妇),发现西蒙已死便将她那熟睡的两个孩子抱回并准备收养他们……这类课文,教学时不能拘泥于编者给定的主题,应该引导学生移情体验,感受人类心灵之间相通的善性,进而受到善的教育。
3. 表现为“悲悯”的善。提及“悲悯”,便联想到“大慈大悲”及“慈悲为怀”之类的宗教用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与宗教观念相提并论,但在引导人博爱众生、实现人的心灵和谐的终极价值上,两者殊途同归;当人类肆无忌惮虐杀和猎食各种动物,当人类毫不节制掠夺和糟蹋地球资源,有人呼吁人类要“敬畏生命”、“敬畏自然”,其“敬畏”正是带有宗教意味的警示。因此,当教师提出以“悲悯”主题作为“致善”的价值取向时,心中确有一种宗教情愫。比照“仁爱”主题, “悲悯”不指涉人对人的“善”,而是表达人对其他生命体的“善”——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在地球这个大家庭里,人与其他动物乃至所有生命体都是兄弟姐妹,人应敬畏它们,善待它们。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反映这类主题的内容。比如,《麻雀》中的作者,打猎回家途中看到一只小麻雀从巢中掉落,面临扑食的生命危险,老麻雀不顾一切从树上扑落在面前,准备以命相搏,作者见此情景急忙唤回;《天鹅的故事》中,斯杰潘老人寒冬的一天在贝加尔湖打野鸭时,看到一群天鹅团结协作奋力破冰觅取鱼虾的场面深受感动,便收起上了的,从此告别打猎生涯……教学这类课文,既要引导学生从细节上体味动物那感人的生命灵性,还要特别点拨学生体察相关人物的悲悯之情及催生这种情感的根源,进而从生命世界的“肝胆相照”中受到“善”的教育。
4. 表现为“勤勉”的善。据辞海注释,“勤勉”之“勤”是出力、努力,兼有常、多之意;“勤勉”之“勉”是尽力,两义相合,形容做事非常尽心竭力。人生在世,“扮演”的社会角色可能有多种,但从个人成长与发展的实践活动看,不外乎两种角色,一是学习者,一是劳动者。学习侧重吸收内化,劳动侧重应用外化;通常总是学习在先,劳动在后,学习是劳动的准备,劳动是学习的目的,当然两者并非截然割裂,而是相互渗透相互裨益的。但无论学习还是劳动,都须勤之勉之,来不得半点懈怠和敷衍,故有“业精于勤荒于嬉”的古训,也有“勤劳门第春光好”的今诫,勤奋学习、辛勤劳动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然也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涵。语文教材中反映这类主题的内容相当多,比如《金子》中的彼得·弗雷特,随众人涌向萨文河畔淘金,当众人扫兴离去时,他却心有不甘买了块无人要的土地继续淘金,再次无果时便在地上种花卖给人们装饰生活,终于实现了财富梦想;《鱼游到了纸上》中的聋人青年,每个星期天前往玉泉专注观察潜心学画,努力让“鱼儿游到心里”最后达到“鱼儿游到纸上”的境界……教学这类课文,不能仅仅停留于品读与感悟主人公勤奋勤劳的表现,更应启发学生探寻主人公感人行为中潜藏着的自主、自强以求成就功业报效社会的强烈使命感和善良情怀。
5. 表现为“诚信”的善。关于诚信,我国诸多古贤先圣早有完备论述,朱熹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程颢、程颐说:“信者,无伪而已”;杨雄说:“信就是‘不食其言’”。诚信对于国家、社会和个人都有重大意义,它自古以来便被奉为立国立人之根本,国家失信于民,则无以服众,导致民心溃散;做人失信于人,则无以为友,终将众叛亲离,所以荀子认为:“耻不信,不耻不见信”,并谆谆告诫道:“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由此可见,诚信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又一重要内容,无疑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义之一。鉴于当今中国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的社会背景,语文教学要对学生进行以诚信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材中也有丰富的资源可以充分利用。比如《中彩那天》中的穷人父亲,领得中彩所得的梦寐以求的奔驰汽车,却发现奖品应该属于他的富人朋友库伯让他捎带的那张彩票,便在一番灵魂洗礼后毅然通知库伯开走汽车;《钓鱼的启示》中的父亲,在离鲈鱼捕捞开放时间仅两小时且完全无人知道的夜晚,十分欣喜地钓到一条特大鲈鱼,却不顾我的哭泣和恳求毫不犹豫放回湖中……教学这类课文,须注重引导学生理解直接表现主人公诚实品质的语言文字,但不能就此满足,还须特别用心点拨,让学生由此深究下去,挖掘主人公的诚信品行所能产生的社会意义,从中体会其“善”的价值。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对语文教材中体现“善”价值的主题所作的整合,与十八大报告对公民提出的“八字”要求相吻合,对如何有效渗透这些不同主题的价值观教育作出了扼要的原则性提示,虽然绝对未能且也无法穷举所有方面的内容以及众多的教学方法,但通过借鉴本文的整合和提示,期望可在一定程度上为同仁打开思路,因文而异、因人制宜地构建自感完整的内容体系,找到适合自身的教学方式方法。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