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台湾台湾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特征及其启迪

更新时间:2024-04-10 点赞:20115 浏览:8593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台湾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在借鉴西方高校做法的基础上,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特点。本文以台湾致理技术学院为例,剖析了该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做法和经验,并提出它对中国大陆高校学生工作的借鉴之处。
【关键词】学生事务管理工作 台湾高校 特点 启示
1674-4810(2013)20-0005-03
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成为一个与“学术事务”相对应的概念。在中国大陆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被称为学生工作,在实践中形成了一个由学校党委集中领导,团委(学生处)、院(系)、年级、班级的纵向管理运作模式。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形势、高等教育格局的不断变化,高校传统的学生管理理念、制度、模式和手段日益显现出一些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需要用新的思路加以改革和创新。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一衣带水,同宗同源,学生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有很大的相似性,其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在借鉴西方高校做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完善,形成了一些自身独特的特点。因此,介绍和探讨台湾致理技术学院学生事务管理的做法和经验,可以对大陆高校学生工作提供良好的借鉴。

一、台湾致理技术学院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基本情况

台湾致理技术学院成立于1965年,原名为台湾致理商业专科学校。源于:毕业设计论文格式www.618jyw.com
2000年8月,升格为台湾致理技术学院。现有学生近万人,共有1个整合性研究所及14个系(科),分属于商业管理学群、资讯学群、人文与生活应用学群。目前该校在台湾私立大学中口碑较好,有“三高学府”之称——证照总张数高、毕业生就业率高、雇主满意度高。
台湾致理技术学院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成效显著,多次获得台湾“教育部”的表彰。如在2006年、2007年和2008年三年中,连续被台湾“教育部”授予“推动品德教育成效卓越绩优学校”、“推动生命教育与自我伤害预防绩优学校”、“大专院校志愿服务、服务学习绩优学校”和“推动服务学习课程绩优学校”等荣誉称号。学校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有一套完整的组织机构、政策制度和运作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组织机构

台湾致理技术学院专门成立了学务处,负责学校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它是学校的二级行政单位,不是一个短期的功能性单位,自我定位为“服务型”单位。学务处以“诚信养品德、宽柔利人际、服务兼行善、健康启活力、创新求发展”为工作目标,通过规划研究、课程实施、举办活动、提供咨询等方式,以让学生成为身心健康、拥有良好品德、优质、自信的青年。

2.人员构成

台湾致理技术学院学务处(以下简称为学务处)共有44名专人员。有学务长1人,全面负责全校学生事务工作,副学务长兼军训室主任1人。下设军训室、生活辅导组、课外活动指导组、学生辅导中心、服务学习中心、卫生保健组和体育运动组六个科室。军训室由副学务长和生活辅
导组组长兼任。生活辅导组有组长和办事员各1人。课外活动指导组有组长1人,办事员3人。学生辅导中心由专人员构成,专职人员中有组长1人,办事员9人,人员6人。服务学习中心有组长1人,办事员3人。卫生保健组有组长1人,办事员4人。体育运动组有组长1人,工作人员10人。其工作结构见下图所示:

3.工作职责

学务处高度重视工作职责分工,从组织层面上看,学务处及其下属科室,均有制定的工作职责,明确职责范围。从个体上看,上至学务长,下至每个科室的组长和工作人员,都制定自己的工作职责,分工明确,层层负责。

4.制度建设

学务处注重制度建设,在学务处网页中,提供学生学务工作制度下载专区,供学生下载和学习。所制定的制度涉及内容非常广泛,有《学务通则》、《学生操行成绩考查办法》、《学生奖惩办法》、《学生改过、销过辅导要点》、《学生服装、仪容辅导要点》、《学生禁(戒)烟辅导实施要点》、《延休学业辅导要点》、《学生请假办法》等30多个有关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奖惩的规章制度,内容翔实,操作性强。同时,很多制度在工作实践过程中不断进行修订、完善。如《学生申诉处理办法》,从2000年6月16日校务会通过以来,到 2012年7月10日,已修订了9次,而且每次修订以后,都要由台湾“教育部”核准。

5.特色活动

第一,产学合作项目。学校通过开展体育活动、小太阳儿童电脑暨英语体验营、两岸大学生联合志愿服务和圆孩子读书梦等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实际,筹募资金,以发展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据不完全统计,从2008~2011年,台湾致理技术学院学生从台湾各企业共筹募资金571万台币。
第二,跨校性研讨会。从2008~2011年,台湾致理技术学院共举办了《构建多元优质校园——促进品德提升方案》、《学生权益申诉》、《学生自治组织财务知能》、《学务与辅导工作创新之规划与实施》等多场研讨会。
第三,开设通识课程。台湾致理技术学院通识教育中心开设的通识课程,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其通识教育提出旨在建构文化、资讯、关怀与创意的博雅知识的发展目标,以“通识3C”(Culture文化品味、Character品德、Ecology生态品质)规划教学行动方案,以“生命教育”为主轴,开设了品德教育、服务学习、文化关怀等课程,深受学生的喜爱。
第四,学生工作坊。学校每年针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需求,举办一系列的学生工作坊及单场讲座。如每当新生入学时,均举办“大学入学讲座”,让学生预先做好生涯规划。针对特殊学生,举办了“身心障碍学生社会适应座谈会”和“叙事治疗——寻找丰富的生命故事”等活动,让学生获得他人的社会经验。

二、台湾致理技术学院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特点 1.工作目标明确

台湾致理技术学院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秉承学校“致理”校名的宗旨(“致理”取自《礼记·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致知明理的意思),沿袭“诚信精勤”的四字校训(“诚信精勤”即期盼致理人以诚信立身,精勤成己,终生奉行不渝),提出了以“诚信养品德、宽柔利人际、服务兼行善、健康启活力、创新求发展”的五大工作目标,并提出“强化品德教育,培养精神”、“维护校园安全,加强危机处理”、“培养运动风气,锻炼强健体魄”、“推展卫生教育,培养健康行为”、“发挥社团功能,参与社区活动”、“深化服务学习,培养公民素养”和“落实辅导网络,营造友善校园”等七大发展策略,目标明确、层次分明、环环相扣。

2.工作人员专业

学务处拥有一支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的学生事务管理队伍,其工作人员不像大陆高校常由学历不达标或其他原因无法胜任教学工作的行政人员组成,而是由一些具有较高学历和相关专业背景暨工作经历的人员构成,大多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有些还是教授和副教授。一些特殊的服务领域,更是拥有法定的专业资格。如从事心理咨询的人员是注册的心理咨询师,提供健康服务的人员是专业医师等。他们通常借助专业手段,解决学生的具体问题。如学生辅导中心由一群热情专业的老师,为学生提供咨询通道。设有“屋顶上的咖啡屋”,提供自我探索、生涯规划、情绪困扰、情感议题、生活调适、人际问题与各项心理测验等多元辅导服务。

3.注重生活教育

学校将多元化的品德教育融入日常生活教育之中。如结合教师节、母亲节、节、劳动节等特殊节日,组织学生开展“返母校探恩情”、“慈母心致情,康乃馨送母亲”、“慰劳管区”、“感谢工友餐会”等活动,使学生自然进入品德教育核心。

4.构建教育网络

该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者善于统整学校资源(如注重与邻近学校的辅导资源整合,建立校际辅导资源网络),同时充分利用政府资源、社会资源、社会公益资源和校友资源,形成合力,共同建构优质的教育环境,推动学生事务与辅导工作。如学校结合社区民众及退休校长、老师们组成的“校园爱心服务团”和“我们的合唱团”组织,协助学务处开展各项辅导服务。

5.充分发挥学生在学生事务管理中的主体作用

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者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更多的是起着指导、帮助、咨询的作用,借助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来引导、启发学生做出适合个人的选择。按照学生的需要来决定服务内容,强调注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挥。如他们经常举办各项品德反思活动:礼貌运动、摄影比赛、感恩故事集、票选学生十大恶习等方式,进行品德教育陶冶。

三、对大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启示

1.重视学生工作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高校学生工作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它涵盖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事务管理,学习与成长指导、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各方面。学生工作成效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个体的学习和成长,而且对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也产生巨大影响。为了更好地为大学生提供服务与指导,高校应通过设立相应的服务机构,设置功能齐全的服务设施,并配备专业人员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困难学生资助、饮食住宿服务、危机处理、就业指导等生活服务内容。同时,《、国务院关于摘自:本科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也强调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中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因此,大陆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工作,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水平,为锻炼学生能力,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作出应有的贡献。

2.转变观念,由管理学生转向服务学生

确立全员服务学生全面成长和发展意识,才能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管理人员,首先要确立管理育人理念,同时注意整合校内资源和力量共同在管理中培养学生,促进学生发展。大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比较注重“管理”职能,许多学生管理工作者认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就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在日常工作中,没有把大学生当作独立的、有个性的个体去看待,更强调的是“管”。这种工作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效果较差。随着市场经济对高校的影响,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仅存在传统上的教育与被教育、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更是一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使高等教育成为一种消费,大学生越来越成为特殊的教育消费者。能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服务,最大限度地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素质的发展,已成为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观念转变的鲜明特点之一。”因此,大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要树立服务意识,把学生工作从以管理约束学生向服务发展学生的方向转变,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服务。在日常工作中要从学生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根据学生的需要不同、情况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和方法,在教学资源与环境的配置、学习、生活和就业等诸多方面提供富于“人性化”的服务,使管理工作更加贴近学生,更加富有成效。

3.注重建设,提升高校学生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培养模式到“大众化”培养模式的转变,再加上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的兴起和传播,当代大学生的个性日益张扬,这使大陆高校的学生工作面临着理念、方法和内容等全方位的挑战,迫使大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走专业化的发展道路。但反观大陆高校的学生工作,是被视为人人都能干的一项工作,并没有太多的专业人员,学生工作者也是整天忙于维持学生秩序,发放奖学金、助学金,评先评优和完成上级领导交办的各种具体事务,缺少专业化素质的培训。因此,大陆高校必须充分认识伯顿·所说的“专业和学者的专门知识是一种至关重要的独特的权力形式,它授予某些人以某种方式支配他人的权力”的意义,将学生工作者纳入专业发展道路,着力提高学生工作的专业地位和权力,大力发展学生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把学生工作者从以往“纯行政干部”的形象改变为“学术型专业人员”形象,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学生管理工作队伍,促进学生工作专业化成为现实。

4.建章立制,促进高校依法依规管理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公民的法律意识在不断增强。大学生也不例外,他们的法制意识与维权意识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更加关注高校学生管理人员的管理手段、管理程序和管理质量是否符合法制化要求。面对可能涉及侵犯自身权益的事情,大学生经常选择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大陆高校应树立法制理念,坚持依法管理,逐步建立一套完善的学生管理工作制度体系,并通过具体操作不断健全和完善,使学生工作不断制度化、规范化,逐渐做到事事有章可循。要在管理过程中注入法治精神和维权意识,加大学生工作的透明度和严格程序,疏通学生权利主张渠道,让学生对涉及自身利益的管理有发表意见和主张的机会。同时,还要积极设立学生维权平台,及时处理和解决学生反映的问题,增强学生对学校的信任感。

5.以生为本,加大学生参与管理的力度

高校学生管理的终极目标是使学生实现自我和谐、自我与社会统一,促进各方面的协调发展。要让学生在富有个性的校园文化中潜移默化地和谐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唤起人实行自我教育,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由于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陆高校的学生工作,更多地源于:论文致谢范文www.618jyw.com
体现着社会本位、行政本位和学校本位的思想,往往忽视了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因此,大陆高校要树立以生为本的学生事务观,强调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党团组织及学生会的作用,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和教育,促进学生组织成为学生信赖的“贴心人”,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二是要努力培养一批学生骨干,发挥他们在学生中的带头作用,这在当前大陆高校普遍存在学生数量多、教师数量相对缺乏的状况下,显得尤为重要。三是要提供平台,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引导他们在校风、学风、学校教学改革、学生工作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让他们理解管理工作的难度,从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参考文献
张书明.社会工作视野下的大学生事务管理[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4
张勤.以学生需要为向度 服务学生全面成长——美国高校学生事务对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启示[J].江苏高教,2010(3)
[3]丁立波、彭亚宁.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的几点思考[J].兰州学刊,2006(7)
[4]伯顿·R·.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王承绪等译)[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121
[5]郭广银、杨明等.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357
〔责任编辑:庞远燕〕
* 基金项目:三明学院科研项目(编号:A201104/G)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