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高效让思想品德课堂生“动”而高效

更新时间:2024-01-08 点赞:4267 浏览:1007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内容摘要】打造高效的思想品德课堂,必须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动”起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学科的实践性;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独立学习,主动学习,学会学习。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生“动”高效 主体性
思想品德课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方面发挥着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但长期以来,中学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中却普遍存在学生厌学,老师难教的现象;从教学效果来看也不令人满意,学习中学生普遍存在着只重视分数,为分数而学习,知行脱节的局面,最终导致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无效或低效。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作为一名教师,我想我们更应该从自身,即从教与学这个角度来找找原因。新课改要求我们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独立学习、主动学习、学会学习。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打造高效的思想品德课堂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关于教学,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六大解放”: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能谈;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取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填满,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可能做不到“六大解放”,但作为教师我们可以通过优化教学方法及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动”起来。

一、精心组织讨论,让学生的嘴巴动起来

要改变旧的课堂教学模式,打破教师“一言堂”的状况,在课堂教学中就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大部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许多话题是学生有话可说的,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中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动嘴说起来。
例如,在学习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时,联系党的十七大精神,结合当地经济的发展,我要求学生分别列举自己所知道的当地的“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形式,班级的同学大多都能列举出一两个甚至更多。在对学生的列举充分肯定和表扬的基础上,我又及时组织学生讨论和领会“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可以多样”以及“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必要性,这时学生的热情已经被调动起来,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思考、大胆地发言。
又如,在讲到“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时,刚好前不久我们身边就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中年男子以将来不继承父母遗产为由,拒不履行赡养父母的义务。结合这个案例,我组织学生进行“权利和义务是否可以放弃”的课堂讨论,课堂上,同学们的讨论非常热烈,最后大家一致得出结论:不继承遗产可以,但不赡养父母绝对不行。这时我适时加以点拨,使学生明确我国公民享有的权利具有自愿性,可以行使也可以放弃,但是公民的义务却具有强制性,必须履行,否则是违法行为,要受法律的制裁。
其实,学生准备发言的过程,也就是思考、运用教材知识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不仅能开拓其思路,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课堂发言、讨论中,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点拨,做到有的放矢,更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注重设疑导思,让学生的头脑动起来

俗语说得好:“只动嘴不动脑,学习不会好”,要改变学生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的局面,就要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学会思考。为此,教师应重视课堂教学的设疑,可以通过将教材中的重、难点设计成一些能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来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当然,这些问题既要提得准确,又要有一定的难度,对于一些简单的仅用“是或不是”“对或不对”就能回答的问题,我们就没有必要浪费大家的时间在那儿“一本正经”地进行讨论,过于简单的问题,学生容易产生惰性和厌倦情绪。因此,教师要依据新课标要求,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适当提高教学难度以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凡是学生自己通过思考能解决的问题,应该让他们自己动脑去解决。唯有如此,才能激发学生积极去思考和探究。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是他们最想解决的,也是他们最想研究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要创设教学相长的氛围,为学生提出问题营造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使学生感到教师可亲可近,让其敢问,其次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引导学生会问,鼓励善问。同时教师每节课要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想想,本节课中还有哪些问题不懂或不明白。可以提出来,大家一起帮你解决。经常这样,学生就会有问题问。如在学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有的学生就提出:老师,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二步是到2000年要使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达小康,后又提出到2020年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那么总体达小康和全面小康有什么区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范文www.618jyw.com
别?我不明白。在我的课堂上,类似这样的问题每节课都有。只有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讨论和解决问题,才能造就出有发现力和创造力的人才。

三、突出学科实践性,让学生手脚动起来

“你看了,你忘了;你听了,你知道了;你做了,你记住了。”这是新课改推行后,教育界非常流行的三句话。由此可见,要知识长久,不仅要动脑还要动手,亲身实践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往往是终身受用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增强教学的实践性,是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法。因此,教师除了要在课堂教学中应将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外,还要在课堂教学外,鼓励学生迈出校门,走上社会。如鼓励学生坚持收看“新闻联播”,浏览报刊杂志,通过观察分析到的社会现象和教材上学到的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讨论,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就地取材,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厂矿企业、机关参观调查,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了解社会,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本学科的价值,既深化了对课堂知识,又接受了思想教育,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政治敏感性。我们学校地处所在市的开发区内,周围有许多化工厂、纺织厂等这些都是很好的课堂教学资源,必须好好地加以利用。例如在学到“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时,我就带领部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工厂参观,研究他们生产的产品以及生产的各个环节是否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又对开发区内的河流进行实地考察,研究河流被污染程度,水体内生物生存状况,然后鼓励学生撰写调查报告,送交有关部门。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增强了资源环境意识,而且激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总之,教学工作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体。其中,教是主导,学是主体。所以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在“教”与“学”上下功夫,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把学生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通过优化教学方法及手段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让学生“动”起来,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和高效。
【参考文献】
樊慧英 编.《陶行知教育名篇》,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 年版.
(作者单位:江苏省新沂市钟吾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