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探生成性数学课堂教学探讨

更新时间:2024-04-08 点赞:26114 浏览:11924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上课面面俱到,要设计好传授的内容、学生的回答等,如果学生没有回答出预设的答案,教师会循循善诱,直到学生说出自己预设的答案为止,才肯定学生学会了或者学懂了,整个过程只见预设不见生成。而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与学生都应是课程内容的开发者,教学过程应是持续生成教学内容的过程。为此,教师要捕捉各种信息,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资源,使数学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关键词】数学课堂;生成;教学

一、“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预设与生成二者是互补关系,“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生成”对应于“预设”,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只有预设而不见生成。数学课标指出,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内容的开发者。教学不应是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执行的过程,而是持续生成教学内容的过程。它应该突破“预设”的圈套,变“预设”为“生成”,引导学生在“生成”中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

二、在动态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巧抓机遇,促进课堂教学生成

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思维方式、合作能力、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争论等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资源,尽管教师事先对教学过程已有周全方案,但动态的教学过程仍然常常“节外生枝”。此时,教师不能因为有既定教案而压制学生的思维生成,应该挣脱教案的束缚,适时调整教案,形成“弹性化”方案,使整堂课能行云流水。如:我在讲反比例函数练习题(练习册P16),若点A(-2,Y1)、B(-1,Y2)、C(1,Y3)在反比例函数Y=1/X的图像上,比较Y1、Y2、Y3的大小时,先告诉学生可代入函数解析式计算出Y的值,再比较其大小,可有个学生举手说:“老师,我是用刚刚学过的函数性质做的,可答案怎不一样?”看到这种情况,我立刻改变了预设的流程,就这道题给学生们再一次举例讲解了反比例函数性质,要求学生特别注意的是“在同一象限内”几个字,因为点C和点A、B不在同一象限,所以不能笼统的说Y随X的增大而减小。我话音刚落,有个学生喊道:“老师,我猜出来了。”问:“怎么猜的?”生说:“在脑海里画出函数图象,再描点,想点的高低,点越高,函数值越大。”这样通过师生互动不仅解答了此题,弥补了学生对反比例函数性质理解的不足,同时教给学生3种比较函数值大小的方法,明确了一题多解,使学生对反比例函数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

三、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促进课堂教学生成

我们曾经把垃圾认为是废物,弃之而后快,今天我们终于认识到,没有所谓的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我们对待学生错误的态度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以前,我们一味地讨厌、惧怕学生的错误,殊不知错误也是放错了地方的课程资源。对于学生生成的错误的信息资源,教师应采用比较、概括等方式,引导学生回归到符合学习要求的正确轨道上来。学生的错误是种真实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它是一面镜子,以错误为镜,可以知教学之得失。通过学生的错误,教师不但可以发现学生所学知识的缺陷与不足,还可以从中发现他们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地将其转化为积极的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在纠正错误的同时让学生从中受益。如在进行分式的运算时,有这样一道题:计算X÷(X-1)×1/X-1时,有的学生按照从左至右的顺序计算,结果为X/(X-1)(X-1),更多的学生先算乘法,再算除法,理由为这样做便于约分化简,结果为X。教师鉴于此类问题,没有责备学生,充分利用错误资源,讲清运算顺序,乘除法为同一级运算,必须从左至右依次进行,同时要求学生更正错误,明确简便计算的情形,不能为了简便而盲目简化运算。在学习分式的加减法运算时,有这样一道题:“化简:■”。
生1:原式=■
■(点评:分母不变,分子相减要注意变号)
生2:原式=■
■(点评:通分后将分母直接去掉了)
生3:原式=■

其中正确的是谁的?自然是生3的正确。教师及时捕捉学生的错误,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让他们相互讨论交流,找出出错的原因,逐一点评,让学生明确正确算法,加深印象,这样比教师直接讲解效果高出几倍。

四、加强教后反思与研究,促进后续课堂教学生成

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提高应该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而课后反思则是这一过程的支撑点,并为其提供动力。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每天对自身教学活动进行回顾和梳理,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不断进行沉淀、过滤、剔除、保留,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态度,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动态生成。强化课后反思,及时记录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教学心得、不足摘自:毕业论文任务书www.618jyw.com
之处和教学机智等,并将之补充、修正和完善在以后的教学中,为下一轮的教学提供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资料,还可有效防止某些教学失误在今后的教学中重现。教学与探究相结合,能帮助教师在教学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上的愉悦,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和专业素养。反思应该成为教师自主、主动的一种研究意识、能力和习惯,他会为提高工作成绩和促进自身发展提供有效的帮助。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因此,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只能依赖于不间断的课后反思,要在教学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前行。在反思与研究中,对那些常规的、人们习以为常的教育经验、习惯、教学方法采取积极批判继承的态度,在与骨干教师和教学能手的探究交流中进行反思,从而不断超越自我,不断提升认识,这样,教学知识、技能水平才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才能有效防止知识老化,教法陈旧,才会对后续的教学实践产生积极的影响。
总之,生成性课堂教学体现了数学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一大亮点,课堂教学特征已由“圈养式”转变为“游牧式”,即课堂不仅是预设的,更重要的是生成的。生成性激活了课堂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要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需要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体会其教学艺术,构建更和谐、更具生命力的生成性课堂教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