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童声浅谈童声教学与运用型音乐人才培养

更新时间:2024-03-20 点赞:6787 浏览:2197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应用型声乐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教给学生声乐的基本技能技巧,还应该教给学生今后求生的本领。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很多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声乐教学法特别是童声教学的培养。文章从童声在高校应用型声乐人才过程中教不教、怎么教角度提出一些模式和思考。
【关键词】童声教学;应用型人才;声乐教学;教学法
音乐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包含了太多的研究内容,诸如:声乐、钢琴与器乐、合唱指挥与童声合唱编配、音乐理论、音乐教学法、舞蹈等等。但笔者认为,作为音乐学本科教师教育专业学生,还应当学习童声的教学。
一、教不教
有人去问童声合唱指挥大师杨鸿年先生,童声合唱与成人合唱有什么区别?大师说,你听听我的童声合唱团就知道了。在杨大师的手下,十来岁的儿童非常自如的演唱出悠长的乐句,小字二组的G、A甚至B,各国不同的语言……似乎,童声和成人歌唱没有什么区别。诸多高校声乐老师也认为,在大学里,我的任务就是教学生学习美声、民族唱法。而童声的教学,似乎那是学生毕业以后的事情,或根本不是大学老师的事情。由此多年,很多刚入小学或初中的音乐老师,一上唱歌课几乎都是沿袭大学老师的套路:练声、听范唱、朗读歌词、识谱、唱歌…如此按部就班,学生意见很大。
那么,在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背景下,大学老师究竟需不需要在声乐教学中教学生学习童声的教学呢?答案是肯定的。本人在教学实践之余,也尝试了童声教学,结果发现,这是一片崭新的天地,也是一片收获的天地。它和高校声乐教学,有很多相同相通的地方,但也有很多完全不一样的地方。不仅仅是知识和理论,还有教学法和教学理念。
二、怎么教
1.基本功
为了更好的培养应用型的音乐人才,大学声乐老师,也应当在声乐教学中给学生讲解童声教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念。例如:
(1)童声的音域。儿童的嗓子是稚嫩的,他们的音域在不同年级段是差别很大的。小学低年级学生,他们的音乐学习稳定性较差,音域很窄,作为老师要靠用中声区去引导他们。这时的小学生,他们注意力也不够集中,主要靠无意注意。所以,声乐教学要使用那些新鲜、有趣的方法和手段去吸引他们。到小学中段,可以逐渐告诉他们一些简单的歌唱知识,保护嗓子的知识。可根据他们的音域特点,逐渐提高他们的音域,让他们能够理解、分辨一些正确的发声方法。而高年级学生,他们的音域得到了一定扩展,音乐想象力也得到了丰富,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逐渐培养他们发声方法。
(2)童声的呼吸。低幼年级的童声教学,学生几乎没有歌唱呼吸的概念。这时的老师,要用各种形象生动的比喻,调节学生对枯燥无味的呼吸知识的掌握。到中高年级,学生思维、想象力得到了加强,也基本能够模仿音乐老师的歌唱状态,这个时候,可以适当用一些简单的名词激发他们学习呼吸。
(3)童声的咬字吐字。这里有一个概念需要纠正,就是歌唱中的咬字不是如新闻联播那样的咬牙切齿,而要求要有音乐的美。字头字腹字尾的速度、状态,都影响小学生对歌唱咬字的意识。要克服两种错误观点:第一种,把字咬得太死。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低幼年级,学生受语文老师影响,尤其受语文课堂朗诵的影响,把歌唱中的每一个字,都咬得很生硬。第二种,不咬字。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高段,特别是学生听了一些外国原文歌曲后,他们既没有外文基础,仅仅靠听力来模仿,结果学得囫囵吞枣,唱起歌来,有模有样,就是不知道唱了些什么。所以,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角度,大学声乐老师也应该走出神圣的大学,走进社区,走源于:期刊论文www.618jyw.com
进中小学,去体验小学音乐课中的歌唱教学。到孩子中间去,了解孩子的歌唱有哪些问题,有哪些不同于成人的特点。然后,再思考,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怎样探索更好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大学里面更好的上好声乐课。
(4)童声的共鸣。记得听某小学音乐男老师课,其在课堂上用浑厚的男中音唱歌,结果,全班少年儿童,都搞成了“男中音”。从这个例子我们应该明白,给小学生做示范,并不是上舞台歌唱。你做的示范,要符合儿童的发声方法、发声习惯。童声的共鸣,相比成人,更多的是口腔共鸣,其次是头腔和胸腔。当然,我们要积极发展小学生的头腔共鸣。同样有一次听小学唱歌课,某女老师手舞足蹈的告诉学生,来,跟随老师一块儿唱。老师怎么唱,你们就怎样唱。结果,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竟然也唱到了小字二组G上。真不容易!所以,我常告诉学生,高年级的童声,其实就是一个小号的女高音。

2.处理好几个关系

(1)呼吸与发声的关系。他们的关系,其实就是一个对立统一的关系。起声,我们探索其本身,其实就是我们说的气与声的对抗关系。小学生唱歌时,起声动作是否正确,会非常明显的影响他们歌唱的质量。如演唱抒情的歌曲,起声动作则要小而柔。演唱进行曲,起声动作则要适当大一些。换句话说,在小学生唱歌过程中,其歌唱力度的强与弱、震动幅度的大与小、声音色彩的暗明调子变化,甚至咬字与吐字的是否正确,都会直接受他们刹那间起声时的动作的制约。所以,“发音有点,线随点延”,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这是小学生学会正确歌唱的第一要素。由此,大学老师可以联系附小或地方小学,让本科学生直接把这些理论应用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这对关系,被很多老师忽略了,不信,你去小学听听他们的唱歌,中国的、外国的,民歌和创作歌曲,抒情的和欢快的,二拍子和三拍子,老师教出来的声音,都是一个腔调而几乎少有区别的。
(2)咬字吐字与发声的关系。他们的关系,也是一对对立统一的关系。从一个成语“字正腔圆”来理解,乐句本身是一个流动的线条,也即是我们常常说的抛物线。但由于不同字的出现,才会有不同的喉头状态和呼吸状态。所以,才会有行腔和咬字的矛盾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对于小学生,个人的理解,是应该先要求学生学会行腔,即演唱要有一定歌唱状态,然后有了这个基础,才去要求他们咬字。当然,字与腔的配合,需要一个磨合的漫长过程。腔圆了,字正了,歌唱也就到最高境界了。北京奥运会上演唱《歌唱祖国》的那个女童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其演唱时,既有高的歌唱位置,又有良好的气息支持。真不愧是中国童声的骄傲。这里,本人还得介绍一下北京的杨鸿年大师和昆明的林枫,他们都能够把童声训练到声情合一的绝佳状态。
应用型声乐人才的培养,应该是一个全方位培养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并不比培养一个单纯的声乐演员简单。他即要有扎实的声乐基本功,有丰富的舞台艺术实践,有深厚的音乐理论背景。当然,更希望有足够多的童声教学的体验和关注。因为,今天的他们,或许就是明天中国基础音乐教育的希望。而这个基础,一定要有童声教学的失败、思索、再学习然后再实践至成功的过程。
参考文献:
邹渊.浅析声乐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N].音乐周报.1996(2)
汤雪耕.民族声乐的发展和提高[J].人民音乐.1963(2)
本文系2012年重庆市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以‘从出口往回找’理念构建音乐学(师范)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编号:1203030)研究成果。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