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创设创设情境试述推动有效交流《圆柱认识》教学方案反思

更新时间:2024-02-06 点赞:8841 浏览:272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英国文学家肖伯纳有句名言。“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而课堂交流就是一种思想交换,它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进行思维的碰撞与观点的重组,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可以说没有交流的课堂是僵化的。容易使学生陷入“盲人摸象”的片面性悲剧之中。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课堂交流正是这体操的表现形式,交流可以表达学生多样化的思维,并相互启发,从而培养学生多元化的思维能力。课堂交流就是让学生大胆“说话”,主体参与、合作探究,尽可能给学生表达的机会。下面以六年数学《圆柱认识》教学为例进行反思源于:论文提纲范文www.618jyw.com
案例
片断一:(直接出示圆柱)问你对圆柱有哪些了解?
生1:圆柱有两个圆,
生2:圆柱会滚。
师:看来大家对圆柱有了一些了解,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圆柱的特征。
想想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是从哪些方面去研究的?
生:面,棱。
师:那这节课我们也仿照从这些方面去研究圆柱的特征吧。
接着让学生通过观察圆柱实物,
师:通过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圆柱面有两个面是圆形。
师:(师指桌面上摆的圆柱,)这个面在底下我们把它叫做下底面,这个叫上底面。
生2:我觉得圆柱的两个底面面积相等。
师:你们有办法证明圆柱的两个底面相等吗?
生3:两个面如果不相等就不是圆柱了。
生4:我们可以量一量它们的直径或半径就知道了。
师:那你们就动手量量吧。生汇报略。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4:我是通过把一个底描在纸上,翻过来比一下就知道了。
师:说得太好了。
之后,老师把自己的圆柱模型,按生4的方法演示了一遍)
板书:面积相等的两个圆
师:圆柱的面还有什么特征?
生5:我发现圆柱的表面摸起来是弯的。
师:为什么?你觉得圆柱的这个面和底面有什么不同?
师:这个面是曲面。
大家一起摸一摸这个曲面,感受它与平面有什么不同吧。(板书:曲面)
片断二:
出示一个圆柱形的灌头,问我如果把这个圆柱的侧面展开,你觉得会得到一个什么的形状?
生:长方形。
老师随意把灌头的标签纸撕开,学生一看就有一位学生大喊“不行的”
师:为什么?
生:应该要直直地撕呀?
师:那应该怎么说呀?
生:应画一条高,沿着它撕开才行。
师:我们就说圆柱侧面沿高展开是个长方形。
生:我觉得圆柱侧面展开还可能是平行四边形。
生:我觉得还有可能是三角形。
生:不可能三角形。
这时那个学生继续指着自己的圆柱说我一非常斜地剪就有可能是三角形。
师:那你们动手剪一剪吧。
……
〔反思〕

一、关注学生的知识经验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他们的数学学习不仅仅在数学课堂上,在生活中他们也在不断地积累对数学的知识和经验。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更多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圆柱形的物体在生活中太常见了,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一定在生活中或多或少积累了一些有关圆柱的知识和经验。基于“尊重学生的已知,引导学生的未知,促进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我提出了“你对圆柱有哪些了解?”的问题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圆柱有自己的理解,就像生3所说的这两个面如果不相等就不是圆柱了,还有像另一名学生所说,圆柱的侧面是弯弯的,这就是学生学习新知的生长点和联结点,达到“立足旧知,激起学生灵动思维”的目标。

二、给学生发现的机会

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学生亲自把知识发现出来。在本环节的教学中,老师并没有把圆柱的特征“教”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触摸,用他们的眼睛和双手去发现,去感悟圆柱的特征。特别是在有一位学生发现了圆柱的两个底面大小相等后我并没有就此作罢,而是让全体学生想办法证明这个发现。通过汇报我们不难看出,由于老师给了学生这个机会,其结果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学生从各自的视角出发,证明了圆柱的两个底面相等,展示了学生有个性的学习方式。

三、生成需要互动

证明“圆柱的两个底面大小相等”这个环节,在备课时预想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证明方法:1、将圆柱形容器的盖子取下与底面相比较;2、用圆柱形实物的底面在纸上画一个圆,然后将另一底面和画好的圆作比较;3、用尺子量出两个底面的直径或半径作比较。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有许许多多的意想不到,生3的说法就没有在我的预设之中。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想法?是对教师把握课堂水平的一次考验。在这个过程中,令自己感到惋惜的是在生3回答之后,我竟然没有做出任何评价。我的无动于衷,击退了该生答题的热情。这样一来,创造一个敢于质疑,乐于表达的课堂氛围就成了一句空话。”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当时没有听懂该生的意思,没有马上反应过来;另一方面,暴露出在我的思想深处,关注课堂的进程比关注学生多一些。因为学生的回答在我的预设之外,便敷衍了事,心里更想听到的是预设中的答案。以学生为主体,具体落实到课堂上,重视教师评价对学生所起到的激励作用。课堂因学生而精彩,而学生离不开彼此之间的互动,只有互动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兴趣,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学生的交流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