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述俗语日常俗语在生物教学中运用学位

更新时间:2024-01-10 点赞:14423 浏览:6009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生物学是一门源于生活的学科,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用到生物学方面的知识;而日常俗语源自民间,经过了千百年的总结、提炼,是来源于生活的精华。人教版、苏科版等初中生物教材中有很多日常俗语,诸如古诗、成语、日常口头语、农谚和地方性俗语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适时、恰当地运用这些日常俗语来辅助教学,增强教学效果。

一、在课堂导入新知方面的应用

课堂引言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学生的注意力能否迅速集中,进而关系到整节课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学伊始,教师如果运用风趣幽默又贴近生活的日常俗语导入新课,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学生联系生活和课本知识,更能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较快地进入学习状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学习“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时,可以以“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导入,并辅以“人为什么要吃饭?”等问题;学习“生物的遗传”时,可以以“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或“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导入;学习“生物的变异”时,可以以“龙生九子,各不相同”或“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导入;学习“动植物的分类”时,可以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导入;学习“食物链”时,可以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导入……

二、在课堂反馈复习方面的应用

根据心理学的遗忘规律,及时巩固复习能强化记忆,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利用日常俗语复习旧知,不仅能重现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是学问”,更能使其注意力再度集中,获得良好的记忆效果,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以“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来复习“植物对水、无机盐的利用”及“水、肥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以“粪大水勤,不用问人”来复习“不同植物对水、无机盐的需求的不同”及“同一植物不同生长期对水、无机盐的需求也不同”;以“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个白胖子”来复习“果实、种子的差别”和“果实、种子组成”;以“管天管地,管不住咳嗽放屁”来复习动物或人的“先天性行为”;以“鱼儿离不开水,花儿离不开太阳”来复习“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以“墙上芦苇,东风西倒,西风东倒”来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以农谚“九九歌”来说明“生物生源于:论文范文格式www.618jyw.com
长与环境温度的关系”……

三、在培养质疑创新精神方面的应用

质疑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是科学探究的精髓,也是科学思想的体现。在培养学生质疑精神的过程中,可以引入前人总结的一些日常俗语,通过分析既能使学生感受到古人的伟大之处,也能了解到古人对自然现象认识的局限性,从而使学生不迷信前人,以一种怀疑的态度看待一些学说和理论,做到既相信科学又不迷信科学,培养学生的质疑创新精神。
例如:通过质疑李白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来认识“生物圈的水循环”;通过质疑“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来了解“人的生殖需要的时间”;通过质疑“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来理解“植物的蒸腾作用”;通过质疑“春蚕到死丝方尽”来知晓昆虫在“蛹”的阶段依然是有生命的……

四、在创设问题情景方面的应用

在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为了凸显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必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应在教学中开展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积极提供机会让学生进行探究实践。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教师可以把学生熟悉的日常俗语引入到探究活动中,使学生从日常生活经验入手,积极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例如:利用成语“无中生有”,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从无到有的?”由此提出“生命起源”的问题。利用地方性俗语“饭嚼百遍自会甜”,引导学生思考:“米饭多咀嚼为什么会甜?”由此提出问题“口腔在消化中的作用”。利用宋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提出问题:“青蛙等两栖类动物发育需要什么环境?”……

五、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方面的应用

新课程理念淡化了对某些生物学基础知识的要求,但加强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态度和向上的价值观,进而形成积极的人生观。日常俗语在其中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例如:利用“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教育学生理解“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形成一定的环保意识。利用“一碗黄河水,半碗是泥沙”,使学生了解因为黄河上游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形成了上述景象。学生对此有较深的认识后教师再加以引导,学生就会体会到植物对涵养水源的意义和植树的好处,认同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
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国家,汉语言丰富多彩,表达灵活,前人给今人留下了许多日常俗语,看似粗鲁俗气,却不乏真知睿智。教师只要做个有心人,善于引用,必将会给教育教学工作增光添彩。
(责任编辑 赵永玲)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