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夯实立足文本试述夯实语文怎么

更新时间:2024-02-24 点赞:6390 浏览:2183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课程资源”作为一个重要概念正式提出,犹如一朵晶莹的浪花在教学之海闪烁光芒。课程资源是为师者传道授业之源泉,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教材是最重要的文本资源,是教学的重要凭借和依据,文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至关重要。立足文本,在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学语习文,会走进语文的芳草地。

一、触文本之灵魂

语文教材文本,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每一篇都有一个中心。在教学中,首先对文本的解读要触及灵魂,否则,在课堂教学中,泛化文本,学生与文本的真正对话无从谈起。例如:略读课教学(人教版《珍珠鸟》和《麦哨》),《珍珠鸟》课文篇幅较长,如何把握文本,又如何体现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的不同。课堂教学中就要张弛有度,收放自如。在课堂教源于:论文摘要范文www.618jyw.com
学中,从开始的经典语段引入,告诉学生要“善读”,引至冯骥才先生与珍珠鸟生活一段时间悟出的感受,找到文眼——“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牵一发而动全身。而后,进一步引领学生循着点睛之句,解决问题,并小结学习策略。《麦哨》一文童趣十足,一开始老师通过引孩子认识“麦哨”,到学生兴趣盎然地阅读体验,感受乡村生活的快乐,尤为有趣的是对“呜卟,呜卟,呜……”这麦哨声的“吹”,学生自由演示,师生交替演示,营造出此起彼落的吹麦哨声,让学生体会“采集茅茅针”的快乐。
教学中将文本的深意用简约且扎实有效的教学方式,在孩子心里的形成便水到渠成。首先,发挥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出示语段,圈关键词,老师巧妙地用“棒棒糖”让学生用动作模拟由“采”到“吃”的感觉,配上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同身受,文本所要表达的主旨不言而喻。

二、解文本之精髓

文本是我们为师者用以引领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范例,要用好势必解其精髓,若是无重点地面面俱到,蜻蜓点水,学语文用语文便无从谈起。《珍珠鸟》一课中,在课堂教学中引导让学生找最美好的画面,找珍珠鸟的变化,师当“养鸟人”,生当“珍珠鸟”,用文本中相关语句进行角色对话,转而师又巧妙变换,表述出与作者文中所述相反之行为,学生自由说。文本之精髓在一环一环地引领中,学生了然。
《草原》一文,老舍先生对草原美丽景色的描写让人久读不厌。在教学中,引领学生细品这段文字,营造情境,边读边想像,读出美景,读出情感,读出那份悠然,进而体会到作者文字的魅力。

三、用文本之精妙

文本,不管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每一篇总能寻找到练笔的“切入点”。教材文本中,由于表达中心之需要和文章篇幅的限制,与课文相关的内容不可能“穷尽”,有些内容只得简而言之,或略而不写。如果教者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植根于课文,想象于书外,进行课堂练笔,化虚为实,化简为详,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又能解决学生练笔时“无米之炊”的问题。
《花钟》一课,第一自然段的语言表达最具特色。可围绕这一段落,让学生自由读、师生接力读,将语段的句子以并列方式出示,让学生观察,小组讨论。再让学生在朗读表演中进一步体会拟人的修辞手法,循序渐进,步步点拨,引导学生体会到用词的不重复。进而,播放花开放的视频,尝试表达,引导学生将文本最精妙的表达方法体会至深,并用于表达。
针对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语段,教师除了要引领学生反复“含英咀嚼”外,巧妙地抓住语言学习的“要眼”,让学生进行仿写是学语习文之关键所在。如《广玉兰》一文中描写广玉兰花开的段落,文字隽美,是全文最精彩之处。仔细品读,我们就能领会到文本具有三个写作特点:一是“总——分——总”的清晰段落结构,总写广玉兰兰花的形态多样,具体分写了四种花开的形态美,首尾呼应,使文本浑然一体;二是语言形象、生动,采用比喻、拟人等写法写出了广玉兰花开的独特之美;三是文本内在层次清晰;四种花开的形态中有一种内在的生长联系,让人有序可寻。因此,通过对教材文本的读、思、议、品后,再引导学生仿照这一段的写法,练习写一写自己最喜欢的花的形态。由读到说再迁移到写,我想学生可以在不断的积累中把花的形态描写方式内化为自身的知识。这样仿写,目的非常明确,操练语言,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延文本之内涵

语文拓展须拓之有据,拓之有度,拓之有择。语文的拓展延伸不能成为课堂的一中装饰,甚至是一种累赘,而应服务于教学“实需”,立足学生“实际”,体现学科“实质”,让学生切实拥有自由翱翔的广阔语文天空。
《怀念母亲》这篇课文,情感浓重。季老借怀念母亲来表达对祖国母亲的怀念,学生要体会这样一种情感着实有难度。文本日记中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教师在教学中以不同颜色文字出示,师生对读,再一步一步引导认识何为景何为情,让学生认识体会到此方法。学生对文本表达情感要体会得深,延伸阅读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课末,老师让学生阅读《季羡林》传。又如在学完《珍珠鸟》一课后,留给学生一个问题:为什么冯骥才在点睛之句中要加“往往”二字?他又想告诉读者什么?在学完《麦哨》一课,马上拓展阅读后面的自选课文《可爱的草塘》,明确“写文章时最独特的要写得最清楚”这一写作方法。
当教者对文本能驾轻就熟,课堂教学会一如漫步于芳草如茵,和煦阳光之中。在语文课堂上,用好每个文本,在引领中扎实训练语文知识,教给孩子阅读策略,延伸孩子阅读兴趣,需要我们的教学智慧,更需要我们对文本的“高地”式解读。在耕耘于小学语文教学这片土壤的日子里,教者能立足文本,在课堂教学中智慧地引领,夯实语文,定会唤起学生对语文的热爱。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