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再议再议提升数学教师语言艺术

更新时间:2024-04-19 点赞:6449 浏览:2203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教学语言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如何提升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以契合时代的要求,从而实现课堂效率的提升,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课题.本文从教师习惯性用语对对师生思维的束缚进行剖析,呼吁数学教师应慎思教学习惯性用语;从教学语言暴露教师的学术功底和专业素养展开讨论,呼吁数学教师应力求教学语言的准确、简洁;从教学风格的锤炼角度出发,呼吁教师尽早形成自己的鲜明语言风格.
【关键词】教学语言;语言艺术;习惯性用语;思维;人格
师,以身正令其行,以学高为其范,以睿语启其心智,以谆谆教诲而不忘于子弟,以贻误子弟而遗臭于世人.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貌”,往往从教师的教学语言,就能品评出教师的高风师德,判别出教师的学术修养,也能推测出教师的学众民意.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尤其应注意严谨、精准,因数学学科知识更显理性,教师的教学语言更要注意表达的艺术,极力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

一、慎思习惯性用语是数学教师语言艺术修炼的必修课

语言是思维的高级形式,习惯性的语言背后往往意味着思维的固化.习惯成自然,如果对自己习惯性语言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浑然不觉,教学无疑逆水行舟.
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中,常常听到教师问:“要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平行四边形的什么?”学生答:“要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教学中,教师问:“要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三角形的什么?”学生答:“要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以此类推,在计算梯形、圆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图形的周长、面积或者体积时,教师习惯于使用“必须”一词提问,而学生也浑然不觉,似乎“底和高”是满足于“必须知道”的唯一条件.
知道底和高就是计算这类图形问题的必须条件吗?当然不是.在现实生活中,根据图形之间的关系,很多时候是可以进行巧妙作答的.比如,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知道斜边长8 cm,求三角形的面积?此三角形不知道底和高,那么是不是就不能解答呢?事实上,解答此题的方法非常多.用四个完全一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拼合成边长为8 cm的正方形,求出正方形面积为64平方厘米,再除以4就可以求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16平方厘米.除此以外,还可以用翻折法、剪拼法、拼合法等多种方法解答.早在南宋时期的数学家秦九韶就在《数学九章》中指出了“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求其面积”的秦九韶公式.在国外,阿基米德也发表了“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求其面积”的海伦公式.
马立平在《小学数学的掌握和教学》一书中,把退位减法中的“退一当十”和向高位“借一当十”两种习惯性用语做过深刻的分析.从中不难看出习惯性用语对学生思维的潜在影响:“退”这个术语就暗示了它与“进”的概念的关系……我的学生中有些可能已经从他们的父母那里学到“借一当十”.我会向他们解释我们不是借一个10,而是分解一个10.“借数”不能解释为什么可以拿一个10到个位上,但是“退位”可以.在说退位的时候,蕴含的是高位上的阿拉伯数字确实是由低位上的数值组成的.它们是可以转换的.术语“借数”绝没有意味着进位——退位的过程.“借一个单位并把它变成10”听起来是随意的.我的学生会问我怎么能从十位上借?我们如果借了什么东西以后是要还的.我们怎么还,又还什么?
又如,在六年级分数除法教学时,老师常常预设类似“67÷3,57÷3,57÷34”的式子.学生往往会习惯性的计算67÷3=6÷37=27,而在计算57÷3=5÷37,57÷34=5÷37÷4时学生会觉得无法计算,甚至很多老师也确认无法计算.于是,师生往往得出结论“分子、分母除不尽,没办法计算”,从而认定这样的计算方法行不通.其实不然,以上两题可以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继续计算.如,57÷3=5÷37=5÷3×37×3=521,57÷34=5÷3×3×47÷4×3×4=2021.把该算法和“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一个数的倒数”进行沟通,能让学生更明白算理和算法.
习惯性语言的背后是惯性的思维.有些语言在我们浑然不觉的习惯下,既束缚了自己又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数学教师要慎思习惯性用语对思维的禁锢.

二、准确、简洁是数学教师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

一堂精彩的课,创新的教学设计固然重要,教师的语言和学生的童言妙语也令其增色不少.同理,教师一句不恰当的、不准确的教学语言也能令听者兴致大败,犹如一盅美味佳肴突然浮出一粒耗子屎.
以三角形单元的教学为例.在一次市级赛课中,有一节“三角形分类”的课例.老师制作了大量的三角形卡片,颜色各异.在给三角形制定分类标准时,大家讨论得出了按边分类、按角分类、按颜色分类.整个过程热热闹闹,教学流畅.可是,三角形能按颜色分类吗?颜色是三角形的属性吗?颜色是三角形卡片的属性,就三角形而言,没有颜色这样的属性,更不能成为分类的标准.同理,老师常常要求:“请大家拿出一个三角形.”试想,三角形能否拿出来?
又如,在小学阶段,三角形被定义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一部分老师对概念使用了“围成”后为什么要继续使用括号“(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做备注感到困惑.这种教学语言困惑的背后暴露的恰恰是教师们专业素养的欠缺.我们知道:以“组成”描述的图形包括不封闭的平面图形,以“围成”描述图形包括了形如“”类的图形,单独使用两者都不能准确定义三角形.同理,在教学三角形稳定性时,老师们较为传统的做法是制作三角形木框,组织学生拉一拉,体会一下三角形比较稳固,常常听到的教学语言是“拉得动吗?”“拉不动,所以三角形很稳固”等.试想,拉不动是三角形稳定性的本质吗?如果能换一换教学语言“拉一拉,变形了吗?”是否更能扣住三角形不易变形的本质呢?
在 “观察物体”公开课听课中,老师强调了“观察物体一次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这时,有学生举手发问:“老师,看,可以看到多个面呢,看多棱柱也能看到多个面呢.”面对如此问题,教师当场陷入了僵局,不知如何应对.教师的失语暴露出教师对“投影与视图”数学知识的欠缺.如果说失语暴露的是教师专业素养的缺失,那么,语言错误暴露的就是专业素养出错.在平移和旋转的公开课教学里,老师现场举例:摩天轮的吊椅是旋转现象.摩天轮的吊椅怎么会是旋转现象呢?在三角形拼摆教学中,常听到教师使用“用两个不一样的三角形围成的图形是不规则图形”的语言.用两个三角形围成的多边形怎么不是规则图形呢?很明显教师对规则图形和基本图形的概念造成了混淆.这些教学语言的错误令听课者情何以堪.
准确、简洁是数学的美,数学教师的语言必须准确、简洁.教师准确的、简洁的数学语言不仅彰显专业素养扎实,更是对学生语言能力发展进行良好熏陶和培养,所谓言简意赅,潜移默化.

三、提升教学语言艺术,应形成自己的鲜明风格

如果说准确简洁的语言反映着教师的术业修养,那么语言的风格折射出的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现代的学子们,灵性灵动,喜欢新事物,追求鲜明的个性,排斥单一和枯燥的说教.如何开启他们的内心世界,如何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的教学言语风格将最先被他们所甄选.教师的语言风格很大程度上左右着课堂学习的效率,那些专业知识造诣深厚但教学语言生硬的教师,是很难驾驭现代的课堂.
仅从教学语言艺术来看,名师们也都风格各异,与众不同.在一次集体教研中,刘德武老师曾说过:“我知道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语气来提问,我知道这句话在什么地方停顿能更加引起学生的关注,我知道我的问题用这样的语气提出后,学生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他们什么时候鼓掌,他们是否会质疑,这一切其实都是在我的预料之中.”作为一名追求教学语言艺术的老师,他关注到了提问的语气、节奏、时机,熟悉学生的心理活动,能有效预判学生的学习行为.纵观各路大家名师,其教学语言艺术更是犹如春天之花圃,异彩纷呈.慈爱的对话式、幽默的互动式、的诱导式、紧张的启迪式……温婉启迪,让学生感受顿悟的成功感;点拨指引,因势利导,让学生调整思考的方向.什么时候说,说到什么程度,拿捏分寸,把握尺度.当大家还在积累“你真棒”“你真聪明”式的评价语言,还在借用小红花等外物进行教学评价时,大师们已经善用一颦一笑、一句幽默一句调侃来赢得学生的喜爱.更有甚者,于无声处,一次轻抚胜过有声;一次自嘲,拉近师生距离;一次借题发挥,赢得学生飞扬;一个瞪眼,赢得掌声一片,真可谓举手投足皆为语言.这些鲜明的语言风格,往往营造出温暖、温馨、热烈、愉快、生动的教学氛围,进一步诱导出学生的童言妙语,从而锦上添花,让课堂变得生动、灵动、鲜活、精彩.
教学语言折射教师人格和术业,语言风格更是成就教学风格.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致谢词www.618jyw.com
作为新课程背景下新时代的教师,应反复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艺术,让教学语言更具灵性,既是专业成长的需要,也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