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创新能力关于教师创新能力深思

更新时间:2024-04-06 点赞:5550 浏览:1745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推进,新世纪对人的基本素质赋予了新的要求,注入了新的内涵。社会的发展,要求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这也是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已经形成的共识。但是,对教师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其自身所用具备的素质与能力,目前的研究却甚为缺乏。我们该如何来上好每一节课,如何才能适应新的素质教育的要求呢?这对于我们每一个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是一个挑战。它要求教师不仅要在教育工作上下功夫,而且要创新。

一、目前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的缺憾

在西方发达国家,教师历来重视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很多学校都开设了创造学课程或组织有关的课外活动。在这些国家,创新教育之所以能渗透乃至贯穿到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是与教师自身具有较强的教育创新能力分不开的。
而我国,由于受封建、落后的教育方式和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社会文化习俗影响,国民创新意识淡薄,创新精神受到束缚,创新能力受到影响,导致了中华民族科技文化的落伍。追根溯源,近代中国教育功能的异化,教师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的偏失,对中国近现代落伍负有一定的历史责任。尤其值得警醒的是,时至今日,尽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呼声日益高涨,但教师因受自身创新教育能力与素养所限,仍难能真正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缺乏,是无法培养和造就我国社会发展所急需的创造型人才的,这确实是当今我国教育中值得我们重视的一大缺憾。当然,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受社会思想观念、教育技术、教育实践等多种因素影响的渐进的过程,也不能操之过急。

二、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的构成

深入分析和探讨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的构成,对培养和发展教师的创新教育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但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教育活动的复杂性,全面、系统而科学的揭示教师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实属不易。
教师的创新教育要素主要有背景性要素和技能性要素所组成。背景性要素是内隐的,主要指那些与开展创新教育有关的教师个体的特征或素养,一般不具操作性;而技能性要素则是外显的,是教师实施创新教育过程中的教育或教学方式、方法。通常具有一定的操作性特征。当然背景性要素与技能性要素本质上是相互关联的,二者共同形成并表现为教师的创新教育能力。

1、背景性要素

创新教育精神、创新教育知识、创新心理特征及其他一些重要的相关要素是形成和发展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的重要基础,也是教师自主有效地实施创新教育的必要条件。其中,“创新教育知识”指的是教师应具备的对创新教育的理论及技巧方面的知识及涵养,这是目前不少教师在其知识结构中所缺乏的。“相关重要要素”中,至少有“人文与艺术要素”和“科研与教研要素”这两大部分。就前者来说,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身具有鲜明的人文社会性特点,无论是教师的创新教育活动还是学生未来的创新过程及行为,都必然会涉及主体的道德文化、价值等诸多人文因素。因此,创新教育中教师没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学养积淀,就不能对学生施以正确而有效的人文教育关怀。而广义的艺术素养对教师审美能力的提高、想象力的形成、创新的产生和灵感的闪现等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对创新教育活动的开展也是不可缺少的。至于教师的科研与教研素养,一方面能体现教师自身创新水平的高低,另一方面也能促使教师在科研与教研活动中亲身实践,增加对创新的感性认识,积累创新的实践经验,同时也能帮助教师适应创新教育的需要,走“科研兴教”之路,由“拷贝型”教师转为“创造型”教师,使教学和教研相得益彰。

2、技能性要素

技能性要素实际上就是外显的创新教育能力要素,大体可分成“创新教育方法运用能力”和“学生创新素质培养能力”两大类。
(1)教师的教学方法要努力创新
传统的教学方法并非毫无使用价值,但在新形势下教师应在新观念的指导下,给教学方法注入新的内涵。在我看来,教师的教学方法应把握以下几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该因材施教,必须通过课堂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形成学习的内在动机。只有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主动的花时间、花精力去理解、钻研新的事物。 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学生的创新性行为与课堂教学气氛密切相关,摘自:论文查重站www.618jyw.com
良好的课堂气氛是产生创新性学习行为,培养创新型学生的必要条件。当今时代,学生与教师的社会地位是完全平等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们能够自由探索,热烈讨论,各抒己见,有助于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探究,使他们能够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共同进步。
(2)学生创新素质培养能力
目前,对教师该方面能力的研究较为活跃,在此只作简要的概括性说明。关于对教育对象的研究,虽然人们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但实际上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往往是不足的,这对创造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合理性及实效性均会造成影响。教师应科学、深入的了解教育对象,增强对学生个性、潜能等方面的研究。只有这样教师才有可能充分的发挥其“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能力”和“开发学生潜能的能力”。在教师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方面,“塑造学生人文精神的能力”目前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创新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其理念、行为和结果均要接受社会评价。

三、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的培养

1、消除发展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的客观障碍

要消除残存在教育领域的阻碍教师创新教育能力发展的陈旧观念障碍,学校管理者的认识障碍以及客观环境的导向障碍等。要从教育管理、校园氛围、人际认同等方面,给教师创新教育活动以实践和尝试的机会与空间,使教师在积极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和发展自身的创新教育能力。

2、调动教师增强创新教育能力的内驱力

通过教育管理与评价等手段,培养教师的创新教育意识,激发教师的创新教育精神,努力形成一种推崇创新教育、追求创新教育的氛围和共识,促使教师产生实践创新教育的内驱力,从而使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探索创新教育的方法,提高创新教育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拥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才是最具发展里的民族。愿创造的甘露滋润教育的大地,愿创新的阳光照亮教育的天空。因此素质教育的效果关键在于教师创新能力的发挥。只有教师角色的全方 位更新,才能主动适应创新教育,以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