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运动学羽毛球运动员网前正手挑球上肢运动学分析

更新时间:2024-03-07 点赞:20587 浏览:870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1009-9328(2013)08-000-02
摘 要 本研究采用两台拍摄频率50HZ、规格相同的SONY1080i常速摄像机,试图从三维角度对5名运动训练专业、运动等级为二级的大学生男子羽毛球运动员网前正手挑球的上肢动作技术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运动学分析,以其揭示羽毛球网前正手挑球技术的空间运动规律与特征,试图通过分析能够对羽毛球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 网前正手挑球 上肢 运动学
随着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对小球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羽毛球运动也是小球项目中的一项,它的技术要求非常细腻,战术灵活多变,羽毛球运动是汇集了多种能力的人体全身性对抗型的隔网运动项目。如今羽毛球运动已经成为了大众生活娱乐中必不可少的运动项目之一,羽毛球运动已经在各大学校以及社会大众中引起了广泛关注,这种普及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羽毛球运动的快速发展。如今羽毛球运动的战术和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总结其原因就是因为羽毛球运动的规则在时刻不断地发生变化。羽毛球运动最明显的变化是比赛时间的缩短,使得比赛节奏加快,以至于对羽毛球运动员在被动情况下变主动进攻的能力、在关键球的处理上、及连续进攻的能力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进攻并不是一味的盲目的杀球,其中对前场球的处理则更显得关键。当对手逼近球网的时候,球员可以采用挑球,挑球虽是防御性的打法,但是仍可以利用球飞行的距离或角度的变化,变成由下方的进攻打法。

一、挑球技术及其分类

挑球:也叫挑高球,是将对方击至前场低手位的球,由下而上的弧度回击至对方后场端线上空,这是被动情况下为赢得回位时间而经常采用的一种过渡性的技术。网前正手挑球:以右手握拍为例,将对方击至前场低手位的网前右场区上空的球,用正手握拍法用正拍面由下而上的弧度回击至对方后场端线上空垂直下降的球,称为网前正手挑球。理论上网前挑球都是球出现在低手位的情况下,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在对方吊球之后,二是在对方进攻之后作为一种防守的可能性(接杀球)在极度受迫的比赛状况下作为一种“紧急接球” 。本文研究的网前正手挑球为第一种情况下的挑球。

二、移动取位阶段上肢的运动学特征

表1是5名运动员移动取位完成后身体重要关节的角度,从表中可以看出,5名运动员在取位完成时刻上肢关节中,龚、牛、田的肩关节角度相差不大,在60°到70°之间,余和张肩角过小,分别为26.923°和43.100°,针对网前正手挑球的特点,肩关节越小,不利于引拍,会造成引拍距离小或者会造成上臂大幅度摆动,对于肩关节做水平外展内收这种运动形式,其角度大,有利于肩关节做这种运动。所以余和张的肩关节角度不合理。在此刻,肘关节角度不宜过大,但是从表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余和张的肘关节接近180°,引拍过程只能通过前臂的外旋带动腕关节运动来完成引拍。移动取位完成时刻,理论上拍头指向边线,手腕要尽可能的放松,此刻腕关节角度的大小说明运动员此刻手腕的紧张程度,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腕关节角度越小说明越是紧张,越是接近180°,说明手腕越是处于放松的状态。数据表明余的腕关节处于紧张状态,没有达到省力的目的。

三、引拍完成上肢的运动学特征

表2为5名运动员引拍到最大时刻身体各关节角度情况,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5名运动员持拍臂腕关节离散度不大,为1.251°,从腕关节结构分析,当腕关节角度反向接近90°的时候,手腕基本处于最大的紧张状态,引拍结束时刻紧接着就是挥拍击球,所以此刻腕关节的紧张就是为挥拍击球储备能力,也是最大限度的增加挥拍距离。5名运动员持拍臂手腕接近90°,说明此刻5源于:论文格式排版www.618jyw.com
名运动员持拍臂腕关节合理。从数据可以看出,5名运动员持拍臂的肘关节、肩关节离散度也相对比较小,不管是在引拍过程中5名运动员上肢关节如何变动,此刻他们的上肢关节角度相对合理。

四、挥拍击球阶段上肢的运动学特征

表3为5名运动员挥拍击球阶段持拍臂各关节最大合速度,从数据可以看出5名运动员挥拍击球阶段右侧各环节最大速度从小到大出现的顺序为髋关节——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拍柄——拍头 ,速度大小顺序符合鞭打原理,说明身体各环节在击球过程中遵循关节活动顺序原理。但是从表3可以看出牛和田各关节合速度均大于其他三人,龚的次之。余和张在整个鞭打过程中各个速度都均小于其他三位运动员,这与前阶段的引拍和移动有很大的关系,从数据可以看到余的腕关节和拍柄最大合速度相差不大,分别为9.012 m/s和9.239 m/s,几乎没有变动,说明余在挥拍击球过程中没有很好的发挥手指拨拍的作用,可能是因为手指过于紧张导致一部分能量被拍柄自身的反作用抵消或者是因为腕关节在鞭打过程中没有制动,在速度的传递过程中能量有所损失。
五、小结
通过对5名大学生羽毛球专业运动员网前正手挑球上肢动作技术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5名运动员在移动取位阶段上肢各关节要尽量放松,尤其是腕关节。挥拍击球阶段要提高以髋关节为轴的鞭打,做到全身动作的协调配合。挥拍完成时刻上肢变化相对合理,但是对手指拨动球拍不明显,需要重点注意。
参考文献:
陈萌生,陈安槐.体育大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
张搏,邵年.羽毛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13.
[3] 乌尔里希费舍尔.羽毛球教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7.
[4] 张大春.对羽毛球正反手后场击球技术的研究[J].黑河学院体育系学报.
[5] 傅汉询.羽毛球技术风格的探讨[J].中国体育科技.1983:23-26.
[6] 王学农,肖嵘.羽毛球正手击高远球技术和教学方法[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

3.23(6).

[7] 刘孝兰.拉吊杀技术在比赛中的运用及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1984-29-013.
[8] 林建成.女子羽毛球比赛中主动技术得分规律的探讨[J].中国体育科技.1990:35-39.
[9] 陈福寿.论我国女子羽毛球运动技术的发展趋向[J].中国体育科技.1984:20-23.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