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提高学生提高学生阅读概括能力教学探索

更新时间:2024-03-07 点赞:4684 浏览:1098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概括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及其重要的地位,在教学中,分析并找出学生概括能力欠缺的原因,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采取切实可行的归纳概括方法,引导学生有意识的去掌握并运用,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听、说、写等方面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阅读;概括能力;培养
1326-3587(2013)09-0081-02
在阅读教学中,概括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对于一篇文章来说,没有概括,学生就难以把握段落的意思或者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就难以提高自己课外阅读的能力,自然对知识的运用就不能开阖自如。因此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我在课堂上进行了这个方面的探索和实验。

一、看问题·细分析·找突破

时常觉得学生做课外阅读题的能力太差,而且也很难改变,但是当仔细去分析,就能发现了许多问题。比如,一次单元试卷上有这样一篇阅读理解,是写人的文章《毛岸英》,文后有这样一道题,就是概括文章第二部分的段意。本来很是简单,就是在讲述毛岸英在抗美援朝中英勇牺牲的经过。但是学生的答案是各种各样,仔细分析之后发现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也发现出目前学生的概括能力出现以下问题:
1、概括不准确。如有的学生抓不住主要人物,如有这样几个答案:一是“彭德怀来到朝鲜战场。”二是“毛岸英和彭德怀来到战场,彭德怀发现有敌人,让大家躲进防空洞,炸弹把战场打成一片火海。”在这一类答案中,主题即主要人物找不准,文章中的两个人物,彭德怀和毛岸英,在概括时候只关注到第一个出现的彭德怀,说彭德怀的事件,却忽视了文章主要是想表述毛岸英的事迹,因此造成概括的段意不准确。
2、概括不简练。对主要内容的概括不够简练,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学生不知道该怎样简练地概括的时候,他就从课文中挑选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来组合文意,但是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是在复述文章,所以自然就长了。在这篇文章中,还有一部分学生是这样说的“打仗打到了中国,有轰炸机轰炸,只留二人,全体人回撤,可毛岸英等飞机刚走就进行了值班室,飞机调头,飞机落炸弹,毛岸英牺牲了。”能够看出来这个学生真是有意识在简练,可是他只把文章中的的一些句子给缩短了,没有将内容概括清楚、简练。
3、概括不完整。有的学生能抓住主题,也知道应该简练,但是他在概括中会出现概括不全面,有原因却没有结果。比如在这道题中也有一部分学生是这样答的“1950年,毛岸英跟彭德怀到朝鲜战场。”还有“战火烧到了江边,毛岸英和彭德怀司令员来到朝鲜。”不管如何表述,都没有表达清楚他们到朝鲜战场干了什么?结果怎么样?都是说清楚了原因却没有了结果。也就是说学生在阅读短文的时候,往往是断章取义,没有能够联系整段或者整个部分来概括一件事,因此概括片面不完整。

二、思方法·做改变·成脉络

经过源于:论文的写法www.618jyw.com
这样深入地分析,我找到了原因,原来学生不会概括,是因为缺少方法指导,而缺少方法是因为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没有进行这样的训练。于是,我努力在自己的阅读教学中努力去尝试改变,总结了一些小经验。
1、抓住单元来训练,概括总结得方法。为了突破以上的问题,我采用紧扣教材,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将零散的、分散的知识加以概括,对所学的内容形成完整而规范的知识体系。比如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真诚的心”这一主题。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我在教学本单元的文章时,都紧紧扣住这个训练点,来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在教学第一课时《酿》中,我引导学生概括出主要内容,侧重于方法的引导与总结,在大家的一致努力下,于是诞生了属于我们班独有又适合这一类文章的概括方法:1、找主要人物2、联系题目3、一句话说出人物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用最简练的语言说清楚他们之间发生的事,这样正好可以避免以上提到的概括三大弊端。
在学习单元第二课《十年后的礼物》,我在课堂上就让大家用总结的方法来实践并去验证这种方法的可行性。结果有些学生很容易就把方法用出来。第一步:找主要人物,那就是“音乐大师爱德华·格里格”和“守林人的女儿达格妮”第二步:联系课题“十年后的礼物”第三步:一句话说清人物之间的关系。那就是十年前音乐大师爱德华·格里格答应送给守林人的女儿达格妮一件礼物,十年后音乐大师兑现了自己的诺言,送给了达格妮一件特殊的礼物。这样一来,学生发现自己总结的方法很实用,于是概括的信心被建立起来,也影响了其他同学,努力将所总结的方法运用在自己的实践中。
2、推广方法渐熟练,梳理知识成脉络。第二课验证之后,我就开始让学生从接下来的课文中努力去尝试,也许有些同学在概括的时候,还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有的也说不完整,有的说的也不恰当。因为在训练中,虽然有了方法,但是学生们运用方法的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后面的课文中,我们还是这样去用,一遍遍地强化运用,逐渐提高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在本单元的最后一篇《彩票》学生已经基本可以熟练运用这种方法,能迅速找到主要人物:一位先生和林海燕。也能联系题目,用简练的一句话说清关系,如“一位先生通过电话让工作人员林海燕彩票,彩票后,林海燕又归还给先生的事。”瞧,又简练又准确,学生这样一下子说到位,掌握了概括的方法后对他们来说就仿佛是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看到方向,那种成功后的快感带给他们的欣喜和自信是无以言表的。
这样,对所学文章做整体的归纳概括,从一单元到一册书,再到全部课文,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知识网络,把书读薄,再让学生从薄回归到厚,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自然就可以顺利实现。

三、找标准·巧梳理·见真知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年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我在研究中发现,学生的能力发展也有一个“各个年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的规律。所以,我在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时,联系旧知识,给新知识留口子。
1、我在训练概括能力时,重在提示学生抓住主要人物来叙述人物发生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来解决概括不准确的问题。比如类似五年级课文《凡卡》这样的文章,题目中就明显揭示出课文主要人物,那么就要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主要人物来叙述事件的三要素,叙述清楚凡卡给爷爷写信的事。这样不论文章多长,就都能够轻松地把握主线。当然还有一类文章,题目中不能够立即看出主要人物,就需要结合课文,寻找到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来概括,这样去概括就逐渐能够去除杂乱内容,清清爽爽地概括到位。
2、我在训练概括能力时,从缩句和扩句入手,帮助学生建立找重点的技巧,重在掌握方法来解决概括不简练的问题。比如五年级课文《隐姓埋名三十年》从题目中就会很清楚课文的核心内容,因此只需要自己提出不清楚的问题,加以完善就可以。比如“谁隐姓埋名?”“为什么要隐姓埋名?”“结果怎么样”在课题上进行扩充就可以准确把握,然后让学生在总结时候,不断提醒自己语言是不是简练?能不能再简练?反复精练自己的语言,在不断的训练中就能够抓住主要内容达到概括简练的目的。
3、我在训练概括能力时,从全文入手,熟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脉络,联系上下文联系,帮助学生建立全文意识,从找关键字、关键词、关键句入手,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树”,重在掌握方法来解决概括不完整的问题。
比如:五年级课文老舍的《猫》作者分两部分写猫,这两部分都是“总起分述”,第一部分从第1自然段开篇“猫的性格实在有点古怪”,接着从三个自然段三个方面具体说明了“猫的古怪”。接着第二部分,从第4自然段“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了淘气”,接着又具体描述了“猫的淘气可爱”。这样学生对于全文结构的把握,抓住这两句总起的关键语句和其中的重点词语“猫的性格古怪”“满月小猫的淘气可爱”两个方面的特点就会对全篇有个清楚完整的认识。
概括能力的训练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训练,使学生们掌握很概括的方法。当然,学生们如果能够自主运用,必将提高自己的语文阅读能力,对于学生的听说表达等方面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我相信只要我们教师能抓住课堂对学生授之以渔,假以时日,学生们必将在阅读中运用自如!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