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语文课语文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研究学年

更新时间:2024-03-04 点赞:24871 浏览:11027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它强调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学过程不再被看作是一种纯粹的给予和接受的静态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因为种种原因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针对“双主互动”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小组合作学习提出一些建议和看法,以供广大教育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现状 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它强调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要切实改变学生被动发展的处境,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就需要改变当前的课堂教学。互动教学的目地就是使教学过程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促进他们主体精神、实践能力和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
与此同时,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过程的根本变革,以焕发出课堂教学的真正活力。

二、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小组合作学习,又称合作学习。它是指: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和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在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培养小组成员的合作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要想有理想的效果,需要建立一种评价机制,能促进学生不仅在组内自己努力上进,而且乐于助人。评价内容和标准应力求公正、合理。另外评价应及时,可以用一次表演、一份报告、一次回答问题等等方式进行。评价不仅针对个人,还要评价小组集体,培养合作小组的团队精神、集体主义精神。
2.小组合作学习的特征。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本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产生在美国。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班级教学在以下几方面有明显的区别:
(1)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进行教学活动。它区别于传统班级教学的特征就是它所有环节都必须以此为核心:组建小组是为小组提供活动的形式与空间,教师的讲课是为了提供活动的知识背景,奖励的实施为活动提供动力。
(2)同伴间的相互合作活动。 “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结构改变班级教学结构,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助与合作,成为了教学活动的动力。
(3)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依据。改变了传统班级教学以个人成绩对学生个人进行奖励的做法,改变了班级教学中学生间以竞争为主的交往方式,促进了组内成员的互助合作,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尽已所能,得到最大的程度的发展。
传统教学形式相比,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步骤上有一些共同性,如:教学前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小结、教学结束后的巩固练习等,但也有特殊性。
(1)分配任务。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是什么,怎样完成任务源于:论文模板www.618jyw.com
,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小组的任务完成得怎么样,个人的学习成果怎么样等)。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通过创设情境或提出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促进学习的迁移。
(2)合作探究。明确学习任务后,小组根据任务分工进行合作探究,学生互相交流,最终形成小组学习成果。期间教师要不断巡视,针对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注意观察学生学习和沟通过程中的表现。要让学困生多思考、发言,保证他们达到基本要求,让学有余力的学生也有机会。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

如何组织合理有效的小组合作,直接关系课堂教学的成败,也是体现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方面之一。在几乎所有的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这说明,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我们组织的小组合作学习仍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引起重视。笔者希望借由自己在中学课堂教学中的所见所闻,以及资料的查证来提出一些自己的浅见。
1.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教学过程实质就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学习过程。在合作学习中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但在一部分课堂中四人讨论的方法用得很频繁,表面上热闹异常,实际上却收效甚微。
2.无目的地合作学习。课堂上四个学生围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合作学习的场面可谓“热闹”,可之后的交流却效果不佳,学生答案千篇一律,缺乏独特见解。有些教师为了突出整节课学生的自主性,不停地让学生合作学习,不断地设计合作学习环节,这有必要吗?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问题如果过多,往往他们连问题都记不住,还合作探究什么?教师在设计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注意到合作学习的目的性,一味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有时根本忽略了合作学习的必要性,这样的合作学习当然也不是我们倡导的合作学习方式。
3.活动——不仅仅是课堂游戏。活动探究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但活动不等同于游戏,课堂上经常出现一些为活动而活动的举措,活动中只注重形式,注重表面的浮华,学生无体验与反思,这种形式化的活动毫无意义,只有让学生理解活动的意图,自觉地参与探究活动,才能真正保证学生学有所得。
4.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增加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的参与机会更多,经常扮演了帮助者的角色,学习困难生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使学习困难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不见得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多。听过公开课的教师多多少少有这样的发现: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合作学习结果的情况多。
5.分组不科学。在课堂教学中,常见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是按座位自然分成四人小组,座位的编排往往是按学生的高矮次序和男女搭配而成的。这样开展小组活动虽然方便,但人员搭配往往不够合理,不利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另外,在按异质原则分组的前提下,学优生容易在小组中承担主要职责,学困生则处于从属或被忽略地位。在合作学习时,学优生具备了合作交流的条件,成为组内最活跃的一分子,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而一些学困生则因为基础薄弱,主动性欠缺,思维的敏捷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学优生半步,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 6.评价不全。前面已经说到学生在汇报交流时往往表述的并不是其所在组的意见,而仅仅是个人的意见,这里做说的是指教师对这种现象的评价,事实上,我们的老师也常常忽略了这点。教师对小组汇报的评价也常常是“你说得真好!”很明显学生的一些不正确的发言方式可能是由教师不够科学的评价造成的。主要表现在:一是偏重于对学生个体评价,对小组集体的评价缺失;二是偏重于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教师很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以及创新意识进行评价,特别是很少关注那些平时性格内向的学生。这种不工整、不全面的评价极易挫伤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更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四、思考与建议

针对以上提出的几个问题,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与思考:
1.提高小组合作的实质性效果。合作学习,要教给学生方法,否则到头来仍然是几个优秀学生发言,其他学生并没有参与体验学习的过程。小组学习行为和方式并没有得到实质的转变。小组交流不只是表述自己的见解还要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沟通交流的快乐、分享合作探究的愉悦。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团队学习成果。
2.选择合适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小组合作学习当然不是越多越好,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有的问题很浅显,答案直白得一眼就能看出来,就不必再花时间去搞合作探究。讨论要在真正需要的时候,讨论的问题还应该有思考价值,而且不宜过多。当新知识出现、需要建构新能力时;当遇到了大家都希望解决的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或当学生的意见不一致、而且有必要争论时、才应该组织学生小组学习,一起合作探究。
3.优化活动内容和形式(明确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作用)。组织合作学习要慎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分析,思考分组策略;对合作学习的目标、任务进行思考和选择;对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估也要进行设计,并事先让学生知道小组合作学习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提前收集资料,能对问题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只有这样,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才能真正实现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在合作过程中能进行思想交锋,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教师在合作学习前进行精心设计,是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重要体现形式。教师应该明确,合作学习不是表演,不是在公开课上做给人家看的,要把合作学习的理念和方法认真地落实到自己的实践教学中。
4.重视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学生参与度不高等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学生不善于沟通交流,不知道怎样进行合作造成的,尤其是低年级中学生,缺乏从事合作学习必需的有效技能,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教会学生合作学习方法,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5.建立健全评价机制。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必须依靠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评价机制建立的目的就是不断调整小组成员的各种行为。这个评价机制涉及小组合作学习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合作学习小组集体评价与小组成员个人评价等方面的内容。教师就是这种评价机制的制定者和具体操作的引导者。通过评价机制,矫正合作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偏差,引导小组成员向更有利的方向发展,有效地促进学习进程,提高学习质量。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的、开放的教学过程,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识和理论,以上仅是我对当前中学语文课堂“双主互动”中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环节的一些浅见,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同时,个人认为,“双主互动”探究式教学方式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一项先进的教学模式,广大教育工作者如能深刻领会其中精神及方法并合理运用于课堂教学,一定不失为一项好工程。
参考文献:
李亦菲.探究性学习:概念辨析与实施要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摘自:毕业论文格式设置www.618jyw.com
001.
钟启泉.现代教学论发展[M]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
[3]傅国亮等.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M].海南出版社. 2002.
(作者单位:浙江省缙云县新建中学)
编辑/张俊英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