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扬弃扬弃传统试述试述注重实效生

更新时间:2024-04-14 点赞:5993 浏览:1908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教学改革,从来不可以远离更不可能抛弃很多原本就是规律的传统而与传统语文教学渐行渐远。扬弃传统,与时俱进,才有语文教育的成长与进步。语文教学改革“应该是各种形式,各种方法,都在竞争,都在开放,这才是大好局面。只要它能开放出特色来,它就有生命力。”这一过程中,要按照时间的需求,放慢脚步。
魏书生是我国教育界的杰出代表。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早在1984年便指出:魏书生“是个教育家”,而且“不是一般的教育家,他立志教育事业,有一种忘我精神”。他自1978年从教以来大胆创新,锐意改革,在教育教学上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积累并总结出既博采众长又独具特色的教学经验。很值得人们去认真学习和研究。
从前,沙漠里有一支古老的游牧部落,长期迁徙,居无定所。在迁徙时,每行走两天,就必须停下来歇一天。老酋长解释道,我们的脚步走得太快,而我们的灵魂走得太慢。走两天歇一天,是为了等我们的灵魂赶上来!
其实,世上的每一个人都在不停地行走,朝着自己心目中的峰顶。人如此,物亦如此,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化更是如此。
“教育实验和改革是教育科学、教育艺术的生命。” “我们正置身于一个教育改革的时代,正置身于一个使学生成长为学习主人的时代。”(魏书生)2001年7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稿)》和各学科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颁布,标志着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课程改革运动的开始。从以夏丏尊、叶圣陶主编的《国文百八课》为代表的准理论型教材,到夏丏尊、叶圣陶主编的《文心》为代表的理论型非文选教材,到“元读——样本”模式阅读(评点式文选型)教材,到文选精读与知识理论体系并存的合编型教材。课程编排体例的变化,无不体现教学指导思想的变化,牵动教学方法的变革。指导思想从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强调语文的实用功能,到突出语文的工具性、思想性,教学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后,明确了中学语文学科的性质、目的和任务,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功能和基本训练。教学方法由建国之初普遍推行课堂的讨论,替代了“教师讲,学生听”的老式教法;1953年开始的注意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谈话法”;60年代初开始盛行的逐字逐句串讲并在讲解的基础上加以分析串讲法;80年代的教学改革变“授”为“学”,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学”,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重视语文能力的培养,坚持听、说、读、写全面训练……
语文教学改革一路行来,脚印时浅时深,走了不少弯路。举步维艰的每一步,似乎都是对现状的否定;每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好像都是对旧模式的推翻。在“满堂灌”、“填鸭式”受到批评之后,就兴起了“满堂问”的谈话法;在“谈话法”过时之后,又出现了以应试为目的、以练代讲的“满堂练”……在教改过程的喧嚣与热闹中,我们似乎与传统的语文教学践行渐远。不少教师在理解和进行教改的摸索、实践过程中,惦记着向自己心目中的峰顶攀登,忙于不停地行走!忘记了等待自己的“灵魂”赶上来。如果输了学生的综合发展、身心健康,赢了教改又能如何?其现状和结果势必“过多地强调多方面外因,懒得过问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和发展,师生的心长期不能相通,教改必然沦为一厢情愿。”(魏书生)语文教学改革,从来不可以远离更不可能抛弃很多原本就是规律的传统而与传统语文教学渐行渐远,扬弃传统,与时俱进,才有语文教育的成长与进步。
所以,放慢脚步,让被浮躁的社会裹挟而行的心平静下来。
你看,《林黛玉进贾府》中一句“这方是吃的茶”,借贵为钦点巡盐御史千金的林黛玉在“吃茶”一事上差点出洋相,入木三分地刻画出等级之严,规矩之多的贾府,这“与别家不同”的外祖母家的规矩、气派,独特而典型的环境,也就不难体会为什么林妹妹会“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了。一句“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透露了王夫人的洞察与通达,为王熙凤有先见之明和敏捷的才干,隐现出这一对内亲不同寻常的精神血缘,可谓是“全书千里伏脉的一点透露”(陈日亮)。拜见二舅舅贾政没见着,却看见“靠东壁面西设着半旧的青缎靠背引枕”,“亦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要知道,这是到了贾府大正房“荣禧堂”,正经正内室东廊小正房,应也是待客或族内聚会重要的场所。这里,“半旧的”,而不是“半新的”、“崭新的”,更不是“破旧的”,正象征着贾府此时的处境和未来之命运。贾府已经是经历了几世的繁荣昌盛了,自然就不是“半新的”、“崭新的”。而贾府此时依然是极尽奢华,更不是“破残的”。而“半新的”与“半旧的”是同一个语义,同样的是“半新半旧”,为什么曹雪芹偏偏选用了后者呢?我们可以看到,前者仍然有“新”,后者强调了“旧”,在这里,作者意在为小说后来的结局埋下伏笔。三个“半旧”隐隐透出贾府此时的繁荣已掩不住衰落趋势,更显出作者写作时选词的良苦用心,确实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啊。
文本是要这样细读的,是要向朱光潜先生所说的“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一字不可放松”地结合文本细细咀嚼。而现在课堂上的分析、解读,通读一遍,读没读懂且不说,大张旗鼓,热热闹闹地分析、讨论,自然就成了老师一言谈了。没有生活本身直接的积淀,又无课堂情境氛围的铺设,在解读聂作平的《童年的馒头》时,生活经验缺失的学生怎么能体会儿时的“我”对“六一”儿童节发的三个馒头的复杂心情?解读巴金的《小狗包弟》时又怎能理解“红卫兵开始上街抄四旧的时候,包弟变成了我们家的一个大包袱,晚上附近的小孩时常打门大喊源于:免费论文查重站www.618jyw.com
大嚷,说是要杀小狗。听见包弟尖声吠叫,我就胆战心惊,害怕这种叫声会把抄四旧的红卫兵引到我家里来”背后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语文是与生活联系最密切的学科,生活多广阔,语文就多广阔,语文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经历一个由生活实践体会到文本理论指导再到生活感悟的过程。要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中学习语文,在学习语文中享受生活、发展生活。
不仅文本解读要细,要放慢脚步,写作教学亦是如此。学生在生活中有了见闻和感受,就会产生表达的愿望。这时候,教师如能给以必要的指导,学生应该不难写出文从字顺的文章。而现在的实际情况却是,老师平时的指导缺乏系统性,写作时过细过严的要求又限制了学生的思路,束缚了学生的手脚。教师的主导作用,替代学生的想象思维,导致作文千人一面。教师批改反馈又不够及时,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自然不高,作文水平不理想。刘国正回忆他读中学时一位陈老师的感悟式助读,“改我的习作,他从不加批语,只是在要害之处改一两个字,也不说为什么改,让我自己去琢磨”。老师以榜样的力量,无声的号召,启迪学生由无意接触到刻意模仿,在琢磨中加上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然真情流露“我手写我口”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放慢脚步,留一点时间,给学生一点空间,让他们自己琢磨、调整,慢慢跟上来。这样,跟上的不仅仅是教师要求的教学的任务、进度,更是他们学习、写作的“灵魂”!
“改革的关键是教育思想的改革,倘思想观念不改,单改怎么上一节课,怎样讲一课书,怎样留作业,怎样批作业,这样即使能奏效一时,也决不会持久。”(魏书生)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深化语文教学改革的任务是既繁重又紧迫的。只是“教育根本不像某些人理解的那样‘自古华山一条路’,只有一种模式,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魏书生)
可喜的是教学改革中已涌现了一批批教学艺术风格不同的优秀教师创新教法。如宁鸿彬老师浓缩教学内容,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精讲巧授;蔡澄清老师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进行独立思考的“点拨”技巧;钱梦龙“三主四式导读法”,变换提问的角度,激发学生求知的“迂回战术”;魏书生老师的“语文知识树”;张富老师“跳摘”教学模式;陆继椿老师的“双分”法;洪宗礼老师的“扶读”法;林炜彤老师“实而活”的追求;陈日亮老师“以心契心,以文解文,以言传言”的“三以”读法,等等,各有各的教学基调、节奏、情趣,展现了种种活的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构成教改过程一浪高过一浪的“潮头”,产生良好的总体效应。
“世界上不能只有一种花,而应当有多种样式的花。教改应该是各种形式,各种方法,都在竞争,都在开放,这才是大好局面。只要它能开放出特色来,它就有生命力。” (魏书生)只要我们能放慢脚步,静下心来等待花儿循序开放,一心一境地感悟,定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参考文献:
赵伟士.魏书生教学改革经验研究[M].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2.
赖瑞云主编.语文课程理论与运用[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8.
[3]赖瑞云.混沌阅读[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4]孙绍振.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5]陈日亮.如是我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吴国凤 福建永安市第一中学 366000)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