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意蕴中国古典诗歌中杜鹃形象审美意蕴解析小结

更新时间:2024-01-17 点赞:7630 浏览:2388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意象来表达主题。古典诗歌中杜鹃鸟往往是凄凉哀伤的象征,这种意象所表现出来的审美意蕴又多是与其神话传说联系在一起的。历代诗人大量的咏鹃诗创作了一系列的杜鹃形象,大多源于“杜宇化鹃”的悲剧传说。
关键词:杜鹃 诗歌 杜甫 望帝 亡国 思乡 鳖灵 陶宗仪 杜宇
诗歌的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情感,因此,只有真正了解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人的思想情感。诗歌的形象包括意象和人物形象。意象即含有“意”(情感)的形象,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意象来表达主题,这些意象在漫长的文学史进程中被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分析诗歌可以从这些特定内涵入手。如在古典诗歌中杜鹃鸟往往是凄凉哀伤的象征,这种意象所表现出来的审美意蕴又多是与其神话传说联系在一起的。历代诗人大量的咏鹃诗创作了一系列的杜鹃形象,大多源于“杜宇化鹃”的悲剧传说。

一、杜鹃是亡国之君的形象,抒发的是亡国之恨

中国神话传说中有这样的故事:早在秦惠王时,秦一直想把蜀国灭亡,得知蜀王开明十二世沉湎女色,大山压死五壮汉,而蜀王却为了而悲伤,由此断定蜀国并不可怕,就派大军进攻蜀国,很快将蜀国灭亡,并杀死了开明十二世。化为杜鹃鸟的望帝眼见故国灭亡,却无计可施,以致满腔愤恨却只能终日哀鸣啼叫,蜀人听到这声声啼唤,知道是旧君望帝在怀念故国。由此,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杜鹃就成了为国伤怀、身世悲凉的亡国之君的形象。杜鹃形象还多被后世文人与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表达对亡国的悲伤和忠君爱国的思想。最著名的是唐代诗圣杜甫的《杜鹃行》:“君不见昔日蜀天子,化为杜鹃是老乌。寄巢生子不自啄,群鸟至今为哺雏。虽同君臣有旧礼,骨肉满眼身羁孤,业工窜伏深树里,四月五月偏号呼。其声哀痛口流血,所诉何事常区区。尔岂推残始发愤。差带羽翮伤形愚。苍天变化谁料得,万事反覆何所无。万事反覆何所无,岂忆当殿群臣趋。”这首诗描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悲剧形象。又如杜甫《杜鹃》:“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我见常再拜,重是古帝魂。”作为一个亡国之君的化身,杜鹃的哀鸣往往能勾起人们国破家亡之恨。古人认为,杜宇化鹃之后,所啼皆“亡国之音”,所抒皆“亡国之恨”。唐吴融多首咏鹃诗都以此为题材,如《歧下闻杜鹃》诗:“化去蛮乡北,飞来渭水西。为多亡国恨,不忍故山啼。”此诗将亡国之君的亡国之恨抒发得淋漓尽致。又如《子规》诗:“举国繁华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意为蜀国过去的繁华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了。杜鹃鸟不分晴雨早晚的啼叫,杜鹃啼声悲切使舟中人也愁苦万分,这首诗从“杜宇化鹃”写到“啼血成花”,流落异乡到思念故国,再写到船上行人闻声伤感的情景,写出了杜鹃啼鸣的哀厉与执着,更抒写出了失国难归的无限伤痛。

二、杜鹃是劝归者的形象,抒发的是思归离愁之感

杜鹃“其名若曰‘不如归去’,故尤动离人之思”(《本草纲目》)。由此诗人们就用杜鹃的啼鸣表现思归、催归的情意,勾起人们无限的乡思离愁。思归故乡,成为咏鹃诗的一大主题。在宋以后的禽言诗中,“劝归”是常见题材,杜鹃成了苦苦劝人归去的形象。如宋杨万里《出永丰县西石桥上闻子规二首》其中一首:“花愁月恨只长啼,雨夕风晨不住飞。自出锦江归未得,至今犹劝别人归。”诗人描绘了杜鹃自己有家难归却依然劝人归去的动人形象。唐元稹的《思归乐》也是一首咏杜鹃的禽言诗,其中有:“我作思归乐,君作思归鸣,尔是此山鸟,安得失乡名?”抒发了思乡的感情。又如宋戴昺《禽言·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千山万水家乡路。今年又负故园花,来岁开花定归否?归去归去须早归,今日江湖非旧时。”由杜鹃的鸣声双关见意,表达思归或催归的情意。再如方孝孺的《闻鹃》诗:“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一声动我愁,二声伤我虑;三声思逐白云飞,四声梦绕荆花树;五声落月照疏棂,相见当年弄机杼;六声泣血溅花枝,恐污阶前兰茁紫;七声不忍闻,起坐无言泪如雨。忆昔在家未远游,每听鹃声无点愁。今日身在金陵土,始信鹃声能白头。”随着杜鹃的“不如归去”的频频啼鸣,游子的思绪渐远,思乡客愁愈转愈深,这里表现的分明是思乡之愁、思归之苦。

三、杜鹃是冤魂的形象,抒发的是悲哀冤屈之情

南朝鲍照的杂言歌行《拟行路难》:“愁思忽而至,跨马出北门。举头四顾望,但见松柏园。荆棘郁蹲蹲。中有一鸟名杜鹃,言是古时蜀帝魂。声音哀苦鸣不息,羽毛憔悴似人髡。飞走树间啄虫蚁,岂忆往日天子尊。念此死生变化非常理,中心恻怆不能言。”全诗叙述望帝化为杜鹃的传说,昔日是“天子尊”,现在却变成了飞走树间的“逐虫蚁”,诗人对其不幸遭遇饱蘸了同情,并由此联想到自身境遇,感慨人生富贵变化无常,抒写了沉痛难言之情。唐杜甫的《杜鹃》这样抒写:“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涪万无杜鹃,云安有杜鹃。我昔游锦城,结庐锦水边。有竹一倾馀,乔木上参天。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我见常再拜,重是古帝魂。生子百鸟巢,百鸟不敢嗔。仍为喂其子,礼若奉至尊。鸿雁及羔羊,有礼太古前。行飞与跪乳,识序如知恩。圣贤古法则,付与后世传。君看禽鸟情,犹解事杜鹃。今勿暮春间,值我病经年。身病不能拜,泪下如迸泉。”这首诗描述了杜鹃在群鸟中的“至尊”形象。诗人见之常再拜,因病不能拜,则泪如泉涌。杜甫诗中的杜鹃就是帝王的象征,诗人借此寄托犹君之情。杜鹃不仅是古帝魂,还是冤魂的形象。在元代陶宗仪《说郛》中望帝让位于鳖灵,是权位之争失败后的被逼无奈之举。在传统文化中,当帝王化身为杜鹃鸟时,本身就含有帝王流落民间的悲情意涵。所以,历代诗人都为杜宇鸣冤叫屈。如唐杜牧《杜鹃》:“杜宇竟何冤,年年叫蜀门?至今衔积恨,终古吊残魂。芳草迷肠结,红花染血痕。山川尽春色,呜咽复谁论?”诗人因杜鹃悲鸣,所以用疑问的口气探询杜宇有何冤屈。而在唐顾况的《子规》“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若叫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一诗中,则直接指出杜宇的含冤之恨。在表达杜鹃悲冤意象的同时,诗人由此还联想自身际遇,借此抒发仕途失意或怀才不遇的深深感叹。如宋余靖《子规》诗云:“一叫一春残,声声万古冤。疏烟明月树,微阿落花村。易堕将干泪,能伤欲断魂。名僵惭自束,为尔忆家园。”诗中借子规的声声断魂之啼诉隐射政治上的冤屈。又如唐吴融的《秋闻子规》:“年年春恨化冤魂,血染枝红压叠繁。正是西风花落尽,不知何处认啼痕。”罗邺《闻摘自:毕业论文文献格式www.618jyw.com
子规》中的“蜀魄千年尚怨谁,声声啼血向花枝”,罗隐《子规》诗中的“一种有冤无可报,不如含石叠沧溟”,杜鹃都是饱含无限冤屈的“冤魂”形象,它给予诗人的是更加丰富的想象空间。

四、杜鹃是春的使者,抒发的是农耕的喜悦

杜鹃啼血是杜鹃鸟意象的一个重要部分,承载的杜鹃鸟意象的悲情内涵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被反复吟咏。其实杜鹃还常被看作催耕春使的形象,所以杜鹃鸟还被称为“报春鸟”“布谷鸟”和“催耕鸟”。望帝生前教民务农,化鹃后,每到农忙季节就飞到田间,催促农事,于是农人就开始“布谷撒谷”“割麦插禾”。因为它于春天飞来,正是春光明媚、万象更新之时,诗人们的诗歌也呈现出一丝亮丽的色彩。如明朝李贽《焚书咏史》:“莫道门前马车富,子规今已换春回。”再如宋陆游诗云:“时令过清明,朝朝布谷鸣。”唐杜甫《洗兵马》:“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处处催耕种。”李白《赠从弟冽》中也有“日出布谷鸣,田家拥锄犁”的诗句。再如宋周紫芝《五禽言》其五:“田中水涓涓,布谷催种田。贼今在邑农在山。但愿今年贼去早,春田处处无荒草。农夫呼妇出山来,深种春秧答飞鸟。”这里的杜鹃形象就有了积极的象征意义。虽也隐约用了“杜鹃啼血”的典故,但其形象却始终是“愉快的播谷鸟”,这从新的角度拓展了杜鹃鸟的形象。
参考文献:
郭发明.杜宇化鹃故事探源[J].文史杂志,1987,(3).
王功绢.论唐诗中杜鹃意象及其情感蕴涵[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3]陈向春.中国古典诗歌主题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戴仲民 湖南省新邵县教师进修学校 422900)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