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学风从科技创新促学风试述推进校园科技文化系统建设

更新时间:2024-02-22 点赞:35571 浏览:15983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促进高校改革、发展、稳定,优化育人环境,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校园科技文化活动是一种启发性和引导性的活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方面能起到重要作用,其实质是一种对学生的内在的文化熏陶和外在的素质培养,其主要内容是以培养青年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为主的学术科技活动。
关键词:科技创新;学风建设;校园科技文化建设
1674-9324(2013)33-0002-02
高校校园科技文化建设,目的在于营造浓郁的科学文化氛围,提高在校大学生科技素养和文化内涵,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推进高校素质教育工程向纵深方向发展,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在高校文化建设中占有重中之重的位置。校园科技文化建设的主要手段是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科技创新活动为大学生提供科学研究平台,在进行科研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动手能力,检验学习成效,明确发展方向,极大地促进了优良学风的形成,成为学风建设新的途径,也是重要的途径。构建以学风建设为主线,科技实践锻炼为手段的全方位、立体化的网络式校园科技文化体系,是高校校园科技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一、以大学生科技锻炼为抓手,促进优良学风形成,构建校园科技文化体系框架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学生教育培养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反映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以推动优良学风建设为宗旨,以全学程贯穿为指导,以年级特色为依据,结合各学科教学特点,逐步形成校园科技文化体系框架。
1.科学分析,建设基于融合机制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基于融合机制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充分发挥每二三课堂的优势,以深厚的人文底蕴强化人才培养,以多学科综合优势推进人才培养,以教学科研的强势支撑人才培养,以国际化教育途径提升人才培养。
在合理安排课程、科学配置的前提下,学生在第一课堂教学中充分学习各种理论基础知识,激发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在老师指导下,将创新性思维转化为学术类竞赛作品和学术论文等人文素质、科研成果。以社会实践的形式,使学生在实践中检验学习成果,查找自身不足,做好人生定位。
2.明确定位,设计适应年级特色的校园科技文化教育模式。围绕校园科技文化体系建设,结合学科特点,制定具有年级特色的学生科技文化教育方案,积极探索文化教育模式,努力做好以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认知、实践动手、创新发展、修身养性、组织协调、团队协作、服务社会为目标的八项能力培养。使学生逐渐形成科技意识,主动参与创新活动,以科学研究带动学习兴趣,促进优良学风形成。低年级要重视自我认知、自主学习、修身养性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一年级:以专业教育为主线,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了解专业前沿和发展前景,稳定专业思想,激发学习热情;二年级:以培养兴趣为主,开展专业竞赛、社团活动,实施启航计划,吸引学生及早进入实验室,开始科学探索之路。高年级注重组织协调、创新发展、团队协作、服务社会能力的培养。三年级:以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为主,开展技能比赛、科技创新竞赛,指导、鼓励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启发科技思维;四年级:以科研实践为主,利用创业平台、实习平台检验科技创新成果,查找自身不足,做好个人发展定位。
3.合理交叉,构建校园科技文化建设网络结构。以大学生科技创新培养模式为纵线,建立起校园科技文化体系的纬线,以贯穿全学程的校园科技文化教育模式为横线,搭建科技文化体系建设的经线,编制成立体化、全方位的网络结构,将校园科技文化建设覆盖到大学四年学生生涯的方方面面,真正使学生在体系中受教育、长才干、得实惠。在整个建设体系中,根据各学业阶段的学业目标差异,不同年级贯穿的“度”各有不同。大一学生主要是通过专业学习和教育,进行学科认知和了解,奠定科技文化基础;大二学生对主要专业课进行系统学习,通过开放实验室、学术性社团了解所学专业,初步参与基础科研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大三学生的学习更为深入,开始接触科技前沿,通过参加课题研究、专业竞赛、技能比赛等,吸引学生进入教师科研,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同时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服务,在第三课堂中验证所学;大四学生做好进入社会的准备,进入校企合作项目在实践中锻炼、成长,未踏入社会先积累经验。

二、以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为手段,整合资源、深入挖掘,搭建校园科技文化建设平台

1.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开展科研,吸引优秀学子主动学习,构建科学研究兴趣培养平台。充分挖掘学科资源,向低年级学生开放实验室,观摩实验,了解专家师资和学科发展动态,近距离接触科研,激发科研热情。高考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往往具有盲目性和片面性,大多凭兴趣填报志愿和专业,对实际的专业、学什么、干什么不了解,造成专业稳定性较弱。实验室的向学生们打开了通往科学殿堂的大门,让他们全方位了解、认识所学专业,明确个人发展目标,培养科研兴趣。实施大学生开放性科研训练计划,鼓励主修专业学有余力、在科研方面有爱好和特长的优秀学生尽早走进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激发学习热情,带动广大学子积极投身科学研究。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国家、校级SRT项目,为他们专业指导队伍,一对一指导,夯实能力。
2.完善科技学术类社团建设,分类指导,构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平台。社团是学生自发组织的民间团体,学术性社团更是由对科学研究感兴趣的同学组成的成长性团体,加强这类团体的建设,是培养学生科技创新兴趣和能力的又一主要平台。在社团建设中,根据性质不同配备优良的指导教师队伍,指导社团实行目标化管理,按兴趣划分小组,按年级确定培养目标,明确发展定位,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在社团科技研究中,鼓励低年级学生开展基础实验,培养动手能力;指导高年级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提升科学素养、培养创新思维。在社团发展上,以争创优秀社团为目标,本着可持续发展原则规划社团发展方向,提升社团生命力。
3.依托专业竞赛、技能大赛,构建科技创新交流沟通平台。以专业竞赛、技能大赛为依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将所学知识创新性的加以利用,在交流沟通中提高专业学习兴趣和水平。专业竞赛和技能大赛作为第二课堂中检验所学的重要平台,一直以来吸引着广大学子的参与热情,充分利用这一平台,鼓励学生个人、集体参赛,进行横向交流,做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使学生个体和群体能力得到提升。
4.拓宽实践领域,构建大学生技能培训与科技创新实践平台。通过建立校内外大学生创新教育实习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技能培训和实践平台,深化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和水平。一是利用教学资源,接纳学有余力的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教辅工作,自主设计实验内容、自主完成实验操作,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创造第二课堂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环境;二是利用大学生创业平台,将学生科研成果进行生产转化,通过社会服务进一步提高科研水平,从而提高科研热情。
5.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校园科技文化体系建设的制度保障和组织保障平台。校园科技文化体系建设离不开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制定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管理考核制度,对其各项科技活动进行考核记录,明确奖惩,完善第二课堂的学分测算,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热情;建立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组织领导机构,聘请专业教师对各科技文化活动进行量化评分,充分挖掘学生的科研热情;完善激励机制体,一是要建立教师指导科技创新活动的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参与、指导第二课堂活动。二是建立学生参与科技竞赛的奖励制度,将竞赛成绩与学生的学分测算、推荐免试、先优评比有机结合,树榜样、立典型,使广大学生学有所比、学有目标。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原创论文www.618jyw.com

引领,加强领导,科学统筹,推进校园科技文化体系建设
1.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打造校园科技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辱观。在校园科技文化体系建设中,一要把握方向,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二要明确目标,着力培养学生宽阔的胸怀,刻苦学习的奋斗意志。
2.积极倡导校企合作,共建平台,推进校院科技文化体系建设。学校以专业理论为优势,企业以实践创新为特色。高校与企业在科技文化活动方面的合作,让学生受益匪浅。积极引进企业,实行定岗实习,让学生到基层锻炼,在生产实践中巩固所学,激发求知;与企业合作,开设企业专题班,引进企业文化,为学生补充专业学习之外的生存技能和社会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需求。
3.充分挖掘学科资源优势,营造校园科技文化建设氛围。高等学校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和学科资源,立足学校实际,充分利用高校现有资源,发挥学科带头人、重点实验站的优势,吸引学生深入科研,以兴趣驱动学习,营造优秀的校园科技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施翔.大学生创新教育与校园科技文化建设的思考[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5).
刘静.浅谈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J].甘肃科技纵横,2011,(04).
[3]洪晓林.大学校园科技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知识经济,2010,(21).
[4]霍汉平.营造校园科技文化氛围落实素质教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6,(26).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