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浅谈浅谈提问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网

更新时间:2024-03-14 点赞:27015 浏览:1216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创新和发展. 可见问题意识是一种探索意识,是一种求知的状态,是发明创造的起点.
《数学课程标准》把“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列为具体的目标. 没有问题的数学是枯燥的数学,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 在课堂中,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发现问题,形成问题意识,并形成探索的理念,在教师引导、帮助激励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形成学会学习的一种方法. 那么,如何让学生善于提问,使他们养成深思善问、勇于探究的学习品质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是切入点

教学中,倘若为学生提供的素材是比较丰富,或是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或是以已有经验为起点,或是较有挑战性时,非常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提出数学问题.
在教学“解决问题”时,我或是借助挂图,或是讲个故事,或是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只为他们提供数据信息,让他们通过看一看、读一读、说一说、想一想、画一画等形式,经历搜集信息、感受信息的过程,引导学生想一想,“根据信息,你会解决哪些问题呢?”或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在老师有鼓动性的问题引导下,学生都会提出有各自特点的问题的.
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有的放矢,灵活处理:简单的或是与本节课内容无关的问题,可让学生自问自答或相互问答,一点即过;对于突出本节课重点、要点、难点的新问题,则须把它板书出来,牵一发而动全身;对于新问题,比较复杂然而尚未学习的问题,则板书在黑板旁,鼓励大家课后探究. 如此处理层次清楚,有轻有重,有缓有急,既解决了问题,又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同时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使学生心理上获得满足.

二、教给提问技巧是起跳点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还重要. 一个明确具体的问题,能为学生的思维之舟指明航向. 因此教师注意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鼓励学生自我提问. 在问题解决过程的不同阶段,所提出的问题具有不同的特征.
一般来说,提出问题之后,学生都有一种急于知道答案的心理. 对此,教师要采用“欲擒故纵”的方式,运用点拨的方法,启发学生如何正确分析、如何从整体上把握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教给学生分析、解答问题的方法.
一位老师在教“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算法”时,首先抛出“看到这个课题,在本节课中你想学到哪些知识呢?”这个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如何计算?”“应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算法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抓住典型问题,以便指导学生分析、求解. 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如何计算?”这一问的解答,结合实物化大为小:“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由哪些部分组成?各是什么形状?它们的面积怎样求?”以小促大,以点求面,为解决“大”问题提供信息和线索,增加解决的机会. 通过对各小问题解答,提供线索,最终将“大”问题解决. 同时教师还应适时补充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生动例子和材料,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分析、解答问题.
要想让孩子善于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关键是教师的引导. 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在错综复杂的信息中抓住本质的东西,找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从同伴的提问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要善于向同伴学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三、发挥评价功能是激活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要使一个人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首先必须使他达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开放、自由的教育氛围是学生问题意识产生的“适宜气候与土壤”. 教师恰如其分的评价能营造出安全平等的教育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质疑灵感.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 在教学中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激励措施源于:毕业论文致谢词www.618jyw.com
,激发学生敢问的内在动力.
以下是一位老师在执教“轴对称图形”时的片段.
师:在我们认识的平面图形中,也有一些是轴对称图形. 选择自己知道的说一说.
生1:我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因为沿着高把它剪下来,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对折后,左右两边能完全重合. 老师特意走过去,边与她握手边说:“我想和你握一下手,握手并不代表我赞同你的意见,而是因为你为课堂创造了两种不同的声音.”想想,要是我们的课堂上只有一种声音,那该多单调啊!
生2:我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把平行四边形对折后,两边的图形不能完全重合,所以我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3:我也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因为我们讨论的这个平行四边形不能剪开来!
师:你的发言中有闪光点,但是也有一点小问题. 你的意思是我们讨论的是这个平行四边形,而不是改装后的其他图形.
美国创造心理学家奥斯本首先提出了“延迟评价”原理,思维启动过程中的过早评价,往往会成为思维深入的抑制因素. 因此,无论学生的想法合理与否,教师首先应认真倾听,不要过早地作出倾向性的评价,而应采取迂回、周旋等延迟性的评价策略,给学生思维的展开和探究的深入提供更为充足的空间.
在教学中,我们也应重视形成性评价,直至可以把提出问题纳入学业评价. 在平时的教学中,采取由学生记录每节课自己提问的问题和次数,学习组长负责监督和考核. 根据提问的次数和质量进行量化考核,纳入学生百分赛考核,定期总结表扬.
总之,问题是贯穿于学习过程始终的一条红线,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 而如何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把学习活动引向深入,是我们在数学教学实践中不断探讨的重要任务.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