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古诗词浅析中学古诗词课堂教学对策

更新时间:2024-01-25 点赞:8941 浏览:3346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长期以来,中学往往以"理性化"、"流水线"的方式应对古诗词教学,作品的审美性、人文性得不到贯彻加强,收效甚微。本文将以《水调歌头》为例,结合理论与实践经验,对中学古诗词课堂教学的策略和构思,进行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中学古诗词;《水调歌头》;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古诗词作为中国渊源历史的沉淀,如一杯杯美酒,愈久馥郁。而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诗词散文更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若能好好设计运用,古诗词能为课堂带来别样的古意和诗情,给予学生春风化雨般美的体验。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对中学古诗词课堂教学的策略和构思,进行以下几点初步的探讨。

一、诵读为主,直面诗词的情感熏陶

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古人以简明扼要的言语为我们指明了通往诗文殿堂的捷径。诗词相对于其他体裁最大的特性,便源于:毕业设计论文网www.618jyw.com
在于它的韵律感与节奏感,中古汉语创设的四声八调,化为音乐的分子流淌于诗词中,后人俯仰品评,口齿噙香。那么在中学语文课堂中,无论是集体诵读,自由朗读,学生个人朗读还是教师范读,都是诵读这一手段的外展。当然,在运用的具体过程中,我们都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自主地选择诵读的形式,以期达到最好的课堂效果。
在拿到一篇古诗词后,教师不要急于对文章进行大意的疏通与把握,而应首先引导学生直面作品,争取在初次品读中有一个直观印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补充感性的文字、音乐或画面,但要避免文学史材料的进入所造成的先入为主的"二次渲染"。这样一种"原生态"的阅读感受能为古诗词的语感教学埋下伏笔,同时也能丰富学生的阅读积淀。
而要为学生与作品搭建一座横亘时空的"共鸣"桥梁,则需要我们夯实贯彻基本知识点,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调试学生的情感"频率",与作品本身的脉动"对焦共通"。下面以人教版八下教材《水调歌头》为例。
案例一:
上阕:"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这首词是在作者"欢饮达旦、大醉"的背景下创作的。上阕的前半部分是想象之景,"何年"表现的不仅是对子由的怀念,也是对自己远离官场年岁的疑问。在这里,"宫阙"不再是纯粹的天宫,更隐射北宋庙堂的威严与冰冷。作者对朝廷官场的矛盾心境可见一斑。"恐"、"高处"、"寒"都再现了他的失望与惆怅。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那么酒后对月的叩问要读得洒脱,但接下来他的愁绪就要读得辗转绵长,将语调放低,语速放慢。
通过深情并茂的朗读,文学意境的创设,学生一定能够兴趣盎然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理解与朗读本身就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承,教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诱导,在顺利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同时,更带领了学生完成了一次完满的人文情感的体验。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设置灵活的教学环节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调动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将课堂的主导权归还给学生,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消除学生厌恶、排斥古诗词的情绪,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下面以《水调歌头》的课前导入和"知人论世"环节的设置为例。
案例二:
课前导入:"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浩如烟海的诗歌佳作,因而也被称为世界上最诗意的民族。而到了晚上,我们头顶的明月,始终是中国文人的倾慕对象。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水调歌头》呢,更是被称为写景抒情的珍品。曾有人发出这样的赞叹,'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那么今天这节课堂,就让我们共同来领略这篇作品的魅力。大家来一起看看,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
案例三:
教师提问:"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真的不明白现在的时间吗?这个"何年"到底暗示着什么?
学生回答:丙辰中秋。
教师提问:苏轼是真的不知道现在是何年吗?他这样设问有没有内在的深意呢?
学生回答:表现他和子由分离时间之长,抒发他对兄弟的思念之情。
教师提问:同学们理解得非常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就要为大家呈现苏轼创作这首诗歌的时代背景。
可以说,灵活的教学环节和情境的设置,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知人论世"教学环节的处理上,教师不再是简单粗糙地呈现作者、作品的概况,而是通过一个个问题的设置,环环相扣,一步步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思考,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乐之者",这才是教育的本质目的。

三、由点及面,逐次树立起学生的文学视界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而古诗词更是力求以精悍凝练的语句,描摹出作者内心最细腻真实的情感。因而,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努力通过各种媒介渠道,引导学生着眼于各个细节,调动各种感官去体会隐藏在文字背后的艺术美、情感美,使他们逐渐具备独立理解、赏析、把握文本的技能。若能同写作教学结合,更是一举多得。下面以《水调歌头》"月意象"的赏析为例。
案例四:
教师:苏轼的《水调歌头》围绕"月"展开叙事抒情,上阕中对"月"的侧面描写有一处特别精彩--"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低"、"照"三个动词更是捕捉到了月影移动的细节,暗示着夜已深。而随着时间的悄然流逝,失意惆怅的人儿却依旧无法安然入睡,更显月光的静谧与凄冷,也投射出诗人悲戚孤寂的心境。下面请同学们发挥你们的想象,将这句话扩写为八十字左右的文字片段。
语文课堂,是最具创造力的课堂,每一位老师不同风格的演绎,都可以使每一节课堂成为形态多样,丰富多彩的孤品。而在古诗词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朗读手段的强化,课堂情节的灵活设置,及文学艺术视界的呈现这些方法,更新我们的教学模式,优化我们的教学策略,让可读可古诗词,更好地承担起传承中华文化的重任,带领学生,共同步入悠扬的节律,体会淡而绵长的古韵。
参考文献
林润之.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2000
董菊初.坚持语文学与文学的视界融合.2001
[3]王晓宇.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古诗文教学的策略.2009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