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课外课内渗透试述课外延伸科研方法与

更新时间:2024-03-14 点赞:29238 浏览:13274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中图分类号】G623.6
热爱大自然,喜欢到大自然中玩耍是儿童的天性。大自然里的一草一木,花鸟虫鱼,无不深深吸引着儿童的目光,引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而科学课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使儿童"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从而为他源于:论文格式字体要求www.618jyw.com
们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打好基础。青岛版小学科学教材诸多内容为培养小学生这方面的科学素养提供了机会和可能,教师要善于运用教材,树立开放的教学理念,课内课外协同并进,培养学生"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一、开发课程资源,感受自然环境魅力

要充分利用广阔的自然环境,积极开发网络的资源价值,使得二者巧妙结合,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科学,促进学生发展的财富。我在教学《植物的身体》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植物的丰富多彩,课前布置学生周末在家长的带领下到野外去观察植物并做好记录。课堂交流时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在大自然中不仅认识了许多喜爱的花草树木,好多学生还通过上网,搜集了大量有关植物种类、特征的图片与资料。大自然与网络成了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为学生展开了一个神奇无比的植物世界,大大激发了学生爱护植物,爱护自然环境的情感。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发环保问题思考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一个好的问题情境不仅能有效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使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得以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触景生疑,提出问题。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地球的面纱》是一篇极佳的为学生渗透环保教育的教材。大气层对于学生来说,显得既遥远又抽象。于是,我充分发挥了多媒体课件的作用。上课伊始,我播放了黄山风光云海的录像片段,在一片啧啧的赞叹声中,学生不仅欣赏了大自然的优美风光,还直观感受到了大气层这一地球的神秘面纱的存在。之后,我又播放了一段从宇宙飞船上看大气分层的短片录像,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大气层是地球的保护伞,是地球上生命活动的重要保障。图文并茂的情境创设,激起了学生强烈的疑问,诱发了学生探究的动机:"假如没有了大气层,我们的地球会怎样?"至此,学生渴求解决问题的意识被唤醒。

三、亲历探究活动,生成环保忧患意识

青岛版《小学科学(3-6)课程标准》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儿童是天生的探究家,他们好奇心强,对周围新奇的事物和现象具有浓厚的兴趣。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精心设计,耐心细致地组织引领他们像科学家一样亲历探究过程,从诸多感受和体验中获得知识与技能,养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保护土壤》一课,为渗透小学生环保忧患意识创造了机会。当我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教材图片上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时,学生们震惊了:"为什么黄土高原上的水土流失如此严重?"学生提出问题后,急于找到答案。我借机引领学生分组设计水土流失对比实验方案,实施自主探究活动。当学生亲历有草皮覆盖的土壤水土流失较轻,没有草皮覆盖的土壤水土流失严重的现象后,再结合搜集的相关资料,了解到正是人类对土地不合理地利用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以致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又造成当地生态环境的恶化,这一现象引起了学生的关注与思考。至此,学生生成环保忧患意识已是水到渠成,"植树造林,防止过度开垦"等保护环境的理念已经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扎下了根。

四、注重课外延伸,培养环保实践能力

课堂是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主阵地,但是由于受教材编写、学校实验室等条件的制约,有些科学教育内容无法深入开展,而课外实践活动是科学课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是学生深化科学认知,活化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为此,在日常教学中,我组织实施各种科学实践活动,与学生的课堂学习组成互相补充、立体的科学教育模式。例如《我们周围的空气》、《土壤与植物》、《地球的面纱》等教材是小学科学课程有效渗透环保知识与教育的重要内容。针对这些教材的特点,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如:以净化空气为主题的"调查我们周围空气污染的情况"、以校园环境为主题的"研究学校里的噪声问题"、以保护土壤为主题的"行动起来,做环保小卫士"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丰富科学经验,开阔科学视野,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作为科学老师,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巧妙渗透环保意识,还要引领孩子们在课堂之外,用他们喜欢的方式亲近自然,关注自然环境,以此彰显科学课堂独具特色的魅力。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