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头来掀起古典诗词神秘盖头来

更新时间:2024-02-10 点赞:21127 浏览:948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刘勰《文心雕龙》“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简明扼要地概括出了古典诗词的语言凝练、形象隐喻、意蕴深刻的特点。宋朝诗人王安石称具有这种特点的诗歌语言为“诗家语”。“诗家语”与古代文言语言以及现代汉语之间都存着巨大的差异,这就导致了我们对古典诗词理解的困难。其实要揭开古诗词的层层神秘盖头,将其读通读懂,还是可以借助多种方法的。

一、借助题目提示

古人曰:“题者,额也;目者,眼也。”诗文的题目,就仿佛是人的脸面眼睛,从人们脸面表情以及眼神能窥探出人的内心世界;同理,我们也能从古诗词题目中受到启示,进而把握其内容以及作者抒发的情感。例如唐代王绩的《秋夜喜遇王处士》:
北场芸藿罢,东皋刈黍归。
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
[注]芸藿(huò),锄豆。刈:割。北场,东皋:泛说屋北场圃,家东田野。
借助注释,字面意思基本能看懂,写的是俩邻居忙完农事后在宁静的秋夜不期而遇的场景;但如果要问诗中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就较难回答了。这时我们再来看一下标题“秋夜喜遇王处士”,也许就能准确理解了。“喜”,高兴,喜悦;“处士”,隐士也。题目是表明诗中的人(其实就是诗人自己)秋夜遇到姓王的隐士非常高兴,而王处士这样的隐士生活正是诗人所向往的,诗人在诗中没有明言,是借助对两人喜遇场景的描写来含蓄表现归隐生活的闲适与快意。阅读这首诗如果疏忽题目的提示,诗意就可能理解错了。
诸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春夜喜雨》《卖炭翁》《念奴娇·赤壁怀古》《咏梅》等题目对诗词内容或思想情感都有很强的提示作用。

二、利用诗词规律

中国古典诗词是经过若干年的演变发展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学样式,它除了内容丰富,适宜抒情外,在结构和表现形式上也有许多要求,尤其是章法、结构严谨而有法度。我们可以借助诗词这种特有的结构规律来解读。
(1)诗讲究起、承、转、合。
“起”,就是起承题目,引领下文,振起全篇;“承”,就是承接前句(联),扩展内容,为下文蓄势;“转”,就是思路的转变,或由景转情、或由事转理、或由物转人;“合”,就是收束全篇,概括全篇,回扣主题。例如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是杜甫767年(唐大历二年)秋在夔州时所写的一首七律。首联是描绘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视线遥远,背景广阔,这些景色只能是在高处才能看见,此联起“登高”题,这联又是以整体描写夔州秋天特定的环境来引领下文。
——这是“起”。颔联集中描写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无边落木”承首联第一句“风急天高”,“不尽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这样又为下联的“万里悲秋”作了必要的铺垫和蓄势。——这是“承”。前两联都是写景,第三联由写景转向了抒情。“悲秋”之“秋”照应前两联的景,“常作客”,指出了诗人漂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诗人目睹阔大苍凉的秋景,“萧萧”的落叶和“不尽”的逝水,不由得想到自己一生漂泊不定,年老后沦落他乡、体弱多病的处境,无限悲愁之绪顿时涌上心头。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之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在此有了最好的交融之境。——这是“转”。尾联承接颈联,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悲秋苦恨之情。“艰难苦恨”写出了诗人一生潦倒的生活之苦和一生无法释怀的国难家愁,对杜甫来讲,这种“艰难苦恨”也就是人生的艰难。正是这种“苦恨”(人生艰难)使自己白发日多。因病无奈断酒后,悲愁越发难以排遣,而一人独自登高望远,无祈寿延年之欢,只能惹恨添悲,怅惘苦恨。面对眼前所见所闻,无限悲凉之意自然袭上心头,慨叹之音自然脱口而出。——这是“合”。
这首诗起、承、转、合非常符合律诗的结构要求,我们如果按这结构规律来解读,诗意是比较容易把握的。
(2)词讲究上片叙事写景,下片言志抒情。
中专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词的抒情性是其最显著的特征,词多是抒情在下片,上片多叙事或写景的。不妨以用古体词的格式写的《沁园春·长沙》为例说明之: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去广州主持农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时值深秋时节,重游当年读书时常去的橘子洲,写下了这首《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上片重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即景抒情,提出了荣枯兴衰由谁主宰的问题;词的下片重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青年以天下为己任,有着肩负国家兴亡、主宰民族命运的壮志豪情的特征,同时,对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问题做了气势恢宏的回答。上景下情符合词的一般表现规律。

三、理会意象内涵

意象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感的物象,是诗人内心的“意”与生活之外的“象”的统一体,是主观意念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中的融合。意象是诗歌构思的核心,是诗人抒情的载体,也是鉴赏古典诗歌的要素。我们可以通过对意象的分析,来诗歌所表达的意义。比如杜甫的《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这首诗主要有“迟日”“飞燕”“鸳鸯”三个意象,诗人通过这些意象的组合,描写了明媚宜人的春光,透露了诗人安适、愉悦、自在的情怀。如果理解了这三个意象,诗意也就能理解了。 源于:论文发表网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