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学生试论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培养
摘 要:学生的主体性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体系,包括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新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从主体性意识的基本内容出发,并结合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培养的几种误区,深入分析有助于学生发挥主体性意识的条件,探索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培养的有效途径,以期对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语文教育有所裨益。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主体性意识;存在误区;如何培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由此可以看出,当代语文教学正在提倡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回归。
那么,什么是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呢?
主体教育观要求学校和老师要明确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明白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和负担的任务,使得他们自发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这也是学生自主性的体现。在高中语文传统教学中,多数教师采用“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学生必须跟随着老师的思路走,在学习中处于被动地位,对自己所学内容缺乏主动性和自我感悟,容易出现学习目标的困惑与迷茫。因此,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意识,需要树立以学生为主的主体教育观。
摘自: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2)学生要激发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主动求索的过程,学生需要激发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的强弱关系到主体性意识能否有效发挥。叶圣陶先生曾经讲过:“教师不能把一篇文章装进学生的脑子里去,而需要靠学生自己‘动天君’‘用心力’,靠学生自己去经受注意、思索、困惑、快感等心理过程,从而理解、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语言规律,养成自己读书作文的兴趣和习惯。”
(1)注意创设教学情境,加强情感交流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特别需要强化情感交流。如果情感交流顺畅,学生往往会产生学习上的愉悦,从而增强自己的主体性意识。
(2)强化学生意志,塑造独立人格
在现代社会,坚强的意志力、独立的人格是必不可少的。高中语文教育的一个重点也是学生意志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强化自己的意志力,从而塑造自己独立的人格。
(3)合理分配任务,提高主体意识
要想让学生有效发挥自己的主体性意识,应该让他们有机会体验参与并取得成功。主体性意识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主观能动性,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感受。具体到语文教学中,可以按综合素质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让小组的成员加强协作、完成一些学习和讨论。
(4)加强学法指导,实行“松绑思维”
掌握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自信心,从而有利于学生主体性思维的培养和发挥。此外,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跳出教条,打破思维定势,科学地思考问题。特别是在讨论一些热点话题时,不要限制学生的回答范围和方式,要解开束缚他们思想的绳索,任他们从各种角度切入,主动地参与到讨论中来,从而逐渐形成科学合理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
现阶段的高中语文教学,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意识非常必要。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顺应时代潮流,消除当下存在的教育误区,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性意识,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和学新.学生主体性若干基本概念辨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
莫慧兰.论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J].科教文汇,2007(2).
[3]张玉红.高中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主体性的途径[J].青年文学家,2009(15).
(作者单位 福建省福州第十中学)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主体性意识;存在误区;如何培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由此可以看出,当代语文教学正在提倡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回归。
那么,什么是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呢?
一、主体性意识概述
主体性意识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一个具有相当内涵的完整的体系,它包括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三个主要方面。自主性就是自己做自己的主人,自己行使自己的权利,自己支配自己的权利。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把主体的活动称为“自主活动”,活动主体对于活动的主客观条件,对于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独立、自为、自决的权利。自主性是人的天然属性,是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前提。主动性是主体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自觉主动地从事某种活动,是主体性意识的典型表现。在一定程度上,主动性是自主性的拓展和延伸。而创造性则是人在创新思想指导下的更高层次的活动,更强调人的主体性思维,是主体性意识的最高状态。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培养存在的误区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很多学校的老师都意识到教学中要注意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意识以促进学校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果。然而,在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培养中,仍然存在着一些误区。高中语文教学学生主体性意识中的误区比较典型,主要体现在:1.表面学生主动,实则学生被动
现阶段的高中语文教学中,表面看来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培养得到了重视和加强,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很好的调动,实则学生仍然没有摆脱被动学习的束缚。有些老师在讲授课文的过程中,动辄提出几十个甚至上百个问题。这些问题都是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而不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在教学现象表层属于师生互动,本质上仍然是老师的“满堂灌”。2.片面追求直观效果,往往舍本逐末
这一问题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尤为明显。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合理地应用现代技术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是必要的,但是不能够舍本逐末。例如:在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有的老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课文所表达的内容设计成FIASH动画,给学生以一种直观的感受。但是,作者怀才不遇、愤然归隐的愤懑之情和怡然自得、悠然南山的归隐生活岂是着重搞笑的FLASH动画所能够表达的。另外,过于追求直观效果,作者极具表现力的文字却晾在一边,不能不说是一种失败的教学。三、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一个从发挥自主性到能动性再到创造性的过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需要认识到学生主体性意识发挥的条件,在这些条件的基础上,找到培养的有效途径。1.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发挥条件
(1)学校和老师应该树立学生为主的主体教育观主体教育观要求学校和老师要明确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明白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和负担的任务,使得他们自发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这也是学生自主性的体现。在高中语文传统教学中,多数教师采用“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学生必须跟随着老师的思路走,在学习中处于被动地位,对自己所学内容缺乏主动性和自我感悟,容易出现学习目标的困惑与迷茫。因此,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意识,需要树立以学生为主的主体教育观。
摘自: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2)学生要激发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主动求索的过程,学生需要激发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的强弱关系到主体性意识能否有效发挥。叶圣陶先生曾经讲过:“教师不能把一篇文章装进学生的脑子里去,而需要靠学生自己‘动天君’‘用心力’,靠学生自己去经受注意、思索、困惑、快感等心理过程,从而理解、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语言规律,养成自己读书作文的兴趣和习惯。”
2.学生主体性意识培养的有效途径
现阶段的高中语文课堂上,对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存在着诸多的误区,需要加以改正并形成科学、合理的培养途径。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注意创设教学情境,加强情感交流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特别需要强化情感交流。如果情感交流顺畅,学生往往会产生学习上的愉悦,从而增强自己的主体性意识。
(2)强化学生意志,塑造独立人格
在现代社会,坚强的意志力、独立的人格是必不可少的。高中语文教育的一个重点也是学生意志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强化自己的意志力,从而塑造自己独立的人格。
(3)合理分配任务,提高主体意识
要想让学生有效发挥自己的主体性意识,应该让他们有机会体验参与并取得成功。主体性意识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主观能动性,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感受。具体到语文教学中,可以按综合素质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让小组的成员加强协作、完成一些学习和讨论。
(4)加强学法指导,实行“松绑思维”
掌握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自信心,从而有利于学生主体性思维的培养和发挥。此外,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跳出教条,打破思维定势,科学地思考问题。特别是在讨论一些热点话题时,不要限制学生的回答范围和方式,要解开束缚他们思想的绳索,任他们从各种角度切入,主动地参与到讨论中来,从而逐渐形成科学合理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
现阶段的高中语文教学,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意识非常必要。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顺应时代潮流,消除当下存在的教育误区,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性意识,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和学新.学生主体性若干基本概念辨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
莫慧兰.论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J].科教文汇,2007(2).
[3]张玉红.高中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主体性的途径[J].青年文学家,2009(15).
(作者单位 福建省福州第十中学)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