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探究分解探究目标试述提高课堂效率

更新时间:2024-04-02 点赞:6497 浏览:2125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以《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为例,阐述了在探究式教学中如何将教学的整体目标细化为一个个小目标,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超重;失重;教学设计
1 课前准备

1.1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司南版”(山东科技),必修1第6章《力与运动》第4节,内容是本章知识应用的典型:超重失重现象产生原因的分析要用到牛顿第二、第三定律,有利于学生巩固对这些定律的内容理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超重失重现象贴近日常生活,学生可亲身感受,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对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节内容与航空航天紧密相关,能让学生了解科学前沿,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具有重要作用。
对概念理解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从运动学角度看:当物体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当物体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时,物体处于失重状态。从动力学角度看:当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当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时。物体处于失重状态。前者为表象,后者为本质,两者为递进关系。

1.2 学情分析

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前面已经学习并较好地掌握了运动学和牛顿运动定律知识,这为超重和失重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难点在于将这些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生活经验基础: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接触的大量事例与超重失重有关,且充满奇趣,可以建立生动活泼的实验场景,利于学生的理解消化并学以致用。但学生对生活中的事例了解较为片面,不能正确地观察、缜密地推理、由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应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观察和分析现象的一般方法。
2 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2.1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知道超重和失重现象;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能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
过程方法:掌握正确观察超重和失重现象以及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归纳的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摘自:学年论文范文www.618jyw.com
搞清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通过理论分析,探究超重和失重的多少由哪些因素决定。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自主实验和逐步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学习习惯和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了解一些我国航天技术的成就。

2.2 教学重难点

什么是超重和失重?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条件;理解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2.3 多媒体和教学用具

教师教学、演示用具:电脑、头、数字展台、投影仪,PPT教学演示课件、航天视频剪接录像。
学生观察、实验用具:课前游戏用“神奇的水瓶”(支架、水瓶、雨衣、剪刀等)、体重计十个、弹簧测力计和钩码十套。

2.4 教学组织形式

小组合作探究、教师问题引导。
3 教学设计思路
用游戏“神奇的水瓶”引入课题,调动学习积极性,提出学习目标。
本堂课新课教学有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是认识超重、失重概念。演示实验“测量体重”,分析人所受重力mg、支持力N与体重计所受压力N′三者之间的关系,辨析易混概念。并为下一步教学做铺垫:用演示实验“无法测体重”形成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并引出超重、失重概念,进一步激发学习的热情。
第二阶段是探究超重失重产生的原因和超重失重的多少。先让学生猜想,再分成两个阶段,实验探究阶段(定性)和理论探究阶段(定量)。实验探究阶段分两步,先是若干小组做分组实验,一半用体重计,另一半用弹簧测力计和钩码,纪录观察结果并对猜想作出初步判断:再用慢镜头展示,得出正确判断。理论探究阶段,以例题形式提出问题,学生利用已学的牛顿第二、第三定律进行定量分析,得出产生超重失重的原因:超重失重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并理解完全失重现象。由学生解释开始的小游戏,回扣主题。
课堂小结时播放神舟飞船发射、太空交会对接等视频,进一步激发学生爱国和学习的热情。
本节课将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展开。
4 教学过程(见表1)
5 评价与反思
使用本设计方案进行教学,学生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学得既轻松又牢固,学生动手、动脑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都相当高,课后作业完成得也相当好。完全能达成课前提出的三维目标要求。
但由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差异,课前布置的实验和观察要求个别学生没能很好地完成,导致其生活体验没有到位。最后播放神舟飞船发射等视频资料所花时间稍长,使课堂稍有延时。老师要根据学生情况课前督促完成实验或观察现象。视频资料重新剪辑,或作教学机动处理。
(栏目编辑 邓磊)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