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褒扬英汉褒扬言语跨文化比较研究设计

更新时间:2024-01-11 点赞:17176 浏览:731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1980年代早期就有BlumKulka的著名的研究“跨文化言语行为实现模式”(CCSARP)。语言表达的褒扬与否将会导致不一样的结果,即使是很普通和很简单的一句话,如果表达不准确也有可能引起隔阂或者使对方的情感受到伤害;相反,如果说得褒扬就会打动对方,使对方心情舒畅。根据这个原因,为了尽可能地避免直接运用一些表示令人不开心的事物的词语和句子或让人感觉到不安、恐惧、伤心或憎恶等情感的词语和句子,所以自然就产生了褒扬语。由于褒扬语是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采用的言语行为之一,褒扬语对于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是相当重要的。但是英汉言语中的褒扬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一英语褒扬言语的原则
Austin于1962年在《如何以言行事》中提出了“说即是做”的最基本的观点:人们在说话的同时就相当于执行言语行为。Austin认为,所有的言语都有执行的功能,有用来执行行为的能力,而且是在说每一句话的时候执行了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莱斯(Grice)在1967年提出了“合作原则”(CooperativePrinciple)。格莱斯(Grice)把说话者和听话者在言语同遵守的原则概括为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利奇(Leech)提出了一系列的褒扬礼貌原则和准则。于是褒扬礼貌原则就可以和合作原则结合起来,一起规定了人们的言语活动。利奇(Leech)的褒扬礼貌原则包括以下六条准则。
第一,策略准则: (1)尽可能地不让别人受到言语的损害;(2)尽可能地多让别人受到言语的益处。
第二,慷慨准则: (1)尽可能地少让自己受到言语的益处;(2)尽可能地增强自己付出的言语的价值。
第三,赞扬准则: (1)尽可能地减少对他人的言语的评判;(2)尽可能地增强对他人的言语的褒扬。
第四,谦虚准则:(1)尽可能地减少对自己的言语的标榜;(2)尽可能地夸大对自己的言语的批判。
第五,一致性准则: (1)尽可能地避免双方的言语的歧义;(2)尽可能地加强双方的言语的一致性。

六、同情准则: (1)尽可能地减少对别人的反感;(2)尽可能地加强对他人的同情。

总之,在利奇的褒扬礼貌原则中人们可以学到的规律是:说话人在说言语时常常都尽可能地多给他人一点益处和方便,尽可能使自己多吃一点亏,从而在言语交流中使对方感受到开心和受尊重,同时也就获得了对方对自己的褒扬和尊重。
二汉语褒扬言语的原则
顾日国在1990年的时候进一步修正了褒扬礼貌原则,提出了具有中国特点的褒扬礼貌准则。顾日国认为,贬低自己褒扬他人就是现代礼貌概念的关键和核心。褒扬礼貌必须是真诚的,而且真诚的褒扬礼貌同时就会得到对方的真诚对待。顾日国在1990年提出汉语褒扬礼貌四准则:自贬准则、称呼准则、策略准则和慷慨准则、对等准则和真诚准则。在这些准则的基础上他于1992年总结出了适合中国语言和文化的褒扬礼貌原则。包括以下五条准则:(1)贬低自己同时尊重他人的准则。顾日国教授认为中国式的褒扬礼貌的最大特点是“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这条准则指称自己和自己相关的事物的同时需要“贬”和“谦”,指称听者或与听者相关的事物的同时要“抬”和“尊”。(2)称呼准则。这一准则指的是人们在出于褒扬礼貌,在相互称呼时需要要根据“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序”的传统方式来展示人际交往中的相互关系。(3)文雅准则。在中国式的汉语文化中“彬彬有礼”被称为是是懂礼貌、有教养。其基本内容是“选用褒扬语和称赞语,禁用秽语,多用委婉语和恭维语,避免用直言”。尽可能少用使人不开心、不舒畅或难受、丢面子的言语。(4)求同准则。提示的是重视他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同时尊重对方的“面子”,使交往的双方在许多方面力争和谐一致,然后尽可能地满足他人的渴望。当必须批评对方以及发表不同意见时,可以采用“先礼后兵”,“先褒后贬”的方法。(5)德、言、行原则。意思是在行为目的上尽可能地避免对方付出代价,尽可能地加强对方的利益;在言语上尽可能地加强对方给自己的益处,尽可能的别说自己给对方付出的代价。
三英汉褒扬言语对比研究

(一)英汉褒扬言语的相似性

利奇(Leech)的“策略原则”和“慷慨原则”和顾日国的原则都有相似之处。英语国家同时也出现了不少褒扬语。英语国家在教育界有人不把教师称作“teacher”,而是“educator”。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尽可能地用褒扬语来替代贬低言语。当老师提到学习差的学生(learning poor students)时,教师们不用“she/he is poor student with her/his studies”,却是用“she/he is working hard at her/his ownlevel(她/他在根据自己的水平学习)”,所以就不可能伤害学生自己以及学生家长的自尊心和面子。从事教师职业不能说学生silly(愚蠢),indolen摘自:本科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t(懒惰),如果教师这样说的话就会使学生以及学生的家长很难去接受。所以把indolentstudents叫做can notfullydevelop(未能充分发挥潜能的学生),这样的表示听起来既不刺耳,也没有说出成绩的好坏,这样也就可能避免勉强的及格,也就可能不会不及格。在中国的教育界,在当今的学校中,就不应该听到“烂泥扶不上墙”、“脑筋不转”、“没能力”等辱骂学生的贬低言语,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很不错”、“继续努力”、“别害怕,大胆地去创新,你很棒”等激励的言语。然后等到和家长沟通时,教师常常说的是:“您的孩子很有潜能,只是还没发挥出来而已”或“您别担心,他只是这次考试没考好而,这不代表以后都这样,只要他继续努力肯定没问题”、“孩子很有能力,只不过是注意力没集中而已”、“您的孩子很适合实践”。这些褒扬的言语既使家长发现了孩子的缺点,也能够接受教师的批评。 综上所述,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褒扬礼貌原则有很多的相似之处,都有褒扬对方的核心原则,无论是加强对方的实际益处或是关注对方的面子或是同情对方的坏境也都是这样。

(二)英汉褒扬言语的差异性

“谦虚原则”在英汉交际中统统被遵守。在中国社会的人文交际中,大家非常在乎“谦虚”,这是中国人的美德。中国人的“谦虚”与Leech提到的谦虚原则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中国人的谦虚常常都是以自贬为前提的,而且认为“谦虚”就是贬低自己。这种自贬常常是贬低自己所获得的成功而且拒绝他人对自己的褒扬。但是在英语文化交际中,利奇所提出的“尽可能地减少对自己言语的标榜;尽可能地夸大对自己言语的评判”的“谦虚原则”是不一样的,因为这种减少和夸大不可能到自贬的程度。况且自贬在英语文化交际中不会被认为是褒扬,而且还会被认为是一种不真实的虚伪,会丢失真实的品德。
在中国式言语中有人认为称呼是独特的,但在英语国家的言语交际中根本没有相对应的称呼。例如:人们常常喜欢用你、您、先生等来表达不同的地位的褒扬,比如,“老师我想问您个关于学习的问题。”然后老师回答是“你问吧。”其中学生对老师用“您”,但是老师用“你”来和学生交流。但是在英语国家的言语交际中人们很不在乎这种褒扬称呼语,他们常常善于用情态动词和助动词等,比如“Could you tell me the way to study English,please?”在英语国家言语交际中就没有像中国式言语交际中的敬称。
在西方,文化交际的关键是以自我为中心(self-oriented)的文化交流模式,这使得西方褒扬语中第一人称出现的频率多于东方褒扬语。在这种交流模式下,西方人使用褒扬语常常被认为是经历被褒扬者的益处来帮助被褒扬者的恭维,所以褒扬者与被褒扬者之间的关系是协调平等关系(Brown & Levinson,1978: 108);但是在东方是相反的,在东方是以他人为中心(other-oriented)的交流模式,这是第三人称在西方交流言语中出现的概率低于东方交流言语的最直接因素。
在语义学上,美国的言语文化交流中的褒扬语有强硬的规定性。在词汇选取方面,作为确定性的语义文体主要就分为两类:形容词和动词。形容词尤其以great,best,beautiful等出现的概率为高;中国式的言语中也使用一些具有肯定褒扬意义的形容词和动词,但与副词连接方可起褒扬的作用。例如:“真好看!”“太聪明!”等等。表示确定意义的形容词和动词几乎离不开副词。在不用形容词的褒扬语中,美国文化交际中主要有五个动词充当语义文体,分别是like,love,enjoy,respect,appreciate.而在中国式言语交流中含有确定意思的动词用于褒扬语的比例很小,而且所用的动词多与组成补足语的形容词词组连用。如:“你字写得真好看”“你车开得真稳”。在美国言语中出现的概率很高的是like或love或miss.NP.句式常常都被用来作为褒扬别人而用,但在中国文化言语中这样的句子模式几乎失去了该句的褒扬的能力。
参考文献
Leech,G.Principleof Pragmatics[M].London&NewYork: Longman,1983:82-源于:免费论文www.618jyw.com
144.
徐盛桓.礼貌原则新拟[J].外语学刊,1992(2).
[3]GuYueguo.PolitenessPhenomena in Modern Chinese[J]. Journal of Pragmatics,1990:237-257.
[4]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
[5]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90-337.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