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构筑感悟新理念试述试述构筑新课堂期刊

更新时间:2024-01-10 点赞:32124 浏览:14626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要用新的理念指导日常教学,关注自身教学生命的成长,在学习与实践中探索如何建构有效的课堂。
关键词:课改;实践;感悟;理念
1671—0568(2013)24—0066-02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师生关系等发生了全方位的变革。下面谈一下笔者在课改实践下的感悟。

一、情境创设,意在引趣

良好的情境创设是一堂课成功的一半。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创设了有价值、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为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引趣的作用。下面就《分类》这一节课的情境创设为例,谈谈一些看法。
情境1:(多媒体演示)兔博士今天生日,收到了许许多多礼物,摆放得乱七八糟,由学生观察,提出问题:礼物摆放得好看吗?由学生的争论和提出来的解决办法引出课题(像这样把同一类的物品放在一起叫做“分类”)。
情境2:(多媒体演示)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演示超市内每一处物品,学生观察看后提问:你发现了什么?由学生的回答得出:为了便于顾客购物,超市的货物是按照物品种类分类摆放的,由此引入课题。
情境3:(多媒体演示)小明要把自己一本最心爱的有关作文方面的书,在今天下捐书中队会捐给贫困山区的小朋友,他在上学的路上,忽然想起自己忘带了,于是他赶紧跑回去,在许多杂乱的图书中翻找,急得他满头大汗,费了好长时间他才翻找到。当学生看到这时,老师提问:你想到了什么吗?在学生相互发言中得出:小明应该把所有的图书进行整理,分类整理,便于查找,由此得出课题。
以上三种不同情境创设,都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贴近生活找数学,使学生意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都从不同程度上激发了低年级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问题意识。对于哪种情境创设更好,我倾向于第三种:学生找东西,不能很快找到,给生活带来了不便。学生都有过这方面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在这充满冲突和障碍中,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思考、讨论,产生对问题解决的需要,为后面学生主动探索新知、应用新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情境创设不仅仅只是一个活动,一个游戏,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带有挑战性的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我们不能为了情境创设而创设情境,创设情境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更不能让过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应该有利于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现实生活,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提供支撑,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当然也有许多无法创设情境的数学课,不能创设情境的数学课我们就不创设,不能生拉硬扯,东拼西凑。

二、真实、有效的学生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新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源于:论文的基本格式www.618jyw.com
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过去,数学课总是和抽象、枯燥、单调、沉闷联系在一起。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让数学课活起来,想了很多办法,可结果常常是教师“千呼万唤”,学生就是不为所动,或者教师又哄又奖,也只有少数学生动起来。
如今,我们发现这样的情况一去不复返了。现在的课堂常常是热热闹闹,学生积极性很高,有的时候整堂课学生都处在异常亢奋的状态,甚至搞得教师招架不住、无法应对。数学课堂上看到几乎都是小组学习形式,这似乎成为了一种时尚,尤其是在公开课、观摩课教学中。课堂上有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那么是不是讨论了就是合作,操作了就是探究?怎么样的学习方式才是有效的?
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空间。独立思考是合作交流的前提,没有独立思考,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与认识,那么在合作学习中只能是观众、是听众。只有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空间,才会有后面的探究与合作交流。教师要在学生动手探究、合作交流前让学生先独立思考,使学生每一次的探究、交流中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平静的课堂不一定就是没有参与,热热闹闹的讨论不一定就是合作,参与了操作不一定就是探索。真实、有效的学习方式就是要充分体现三维目标的教学要求,通过积极、有效地参与活动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交融在一起,得到同步的发展。

三、关注学生课堂上出现的“差错”

学生是活生生的有思想的人,是成长中尚不成熟的个体,他们有着各种不同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他们的思维方向、思维结果不一定都会顺应教师的教学预设,不一定完全都正确。那么,我们如何对待学生课堂上出现的“差错”呢?我们要善待学生的“差错”。黑格尔说过:错误本身乃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环节’。
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纯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到纠正,而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为了有效地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教师就应十分注意如何提供(或者说是创造)适当的外部环境来促使学生“自我否定”、“自我反省”、“自我顿悟”。
当学生出现“错误”时,老师不要急于以一个“解惑者”的身份侃侃而谈,也不要急于从“权威者”的角度辨别说明,而要把问题交还给学生,让他们互相补充,渐渐接触到问题的本质;把“错误”还给学生,促使他们反思,使他们的思维更趋向于严谨与科学。
学习、运用《新标准》,我清楚地认识着《新标准》下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以及师生关系。同时,也使我感到在新的课程改革下要做一名好的小学数学教师很难:他不再是对简单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担负着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如何发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同时,还要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加快提高自身素质,以便适应教育改革。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