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

更新时间:2024-02-20 点赞:17379 浏览:730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本文阐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优势,通过科学设计任务,结合实践构建高效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性,从而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益。
[关键词]任务驱动 信息技术 优势 任务 教学模式
[]A [文章编号]1006-5062(2013)05(a)-0050-02
信息技术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如何开展好信息技术教学是我们广大信息技术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当前农村中学计算机资源不足,课时少,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不平衡,所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1.信息技术课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优势

1.1信息技术课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

信息技术教育具有明显的实验性特点,强调“面向应用,实践为主”的指导思想。“任务驱动”一方面突出了完成任务的方法步骤,为上机实践作好了充分准备;另一方面紧接着上机实践,可以及时验证方法是否可行,从而加深印象,减少遗忘。

1.2信息技术课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具有情景导向,目标明确的优势

教师通过营造知识的应用情景,教学内容任务,使教学目标具体、生动。学生目标明确,印象深刻,易产生求知欲。如我在讲发送电子邮件时,设计了一个?“给老师发的邮件”的任务,该邮件主题为“节日快乐”,并附有声音和图片。学生接到任务,兴趣高涨,积极性很高,立即开始探索使用Outlook?Expre源于:论文www.618jyw.com
ss技巧。普通邮件很简单,但要有声音和图片,怎么办?于是有的同学请教“信息技术教程”光盘,有的同学查看Outlook?Express的帮助,经过一节课的探讨学习和实践,全班同学都出色完成了任务,而且有的同学的邮件非常有创意,收到了良好的功效。

2.设计有效的驱动任务是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关键环节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的教学是发展性的教学,因而我们的课堂应是自主学习的课堂。由此决定任务的提出,应由师生共同讨论或学生根据自身需求自主提出。只有这样,任务才符合每个学生的兴趣和个性需要,这种教学才会受学生欢迎,学生也才能完全根据自己内在的需要去探究和学习。所以,设计有效的“任务”是“任务驱动”这一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我认为设计“任务”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2.1“任务”的目标要明确

在设计任务过程中,教师要把总体目标的每一步细细分化,分化为一个个的小目标,并且把每个小目标作为一个模块,使之容易掌握,再通过这些小目标来体现总体目标。例如:“因特网”的教学可以分为这样几个大任务:在因特网上浏览信息、在因特网上查找信息、从因特网上下载信息、在因特网上收发电子邮件、阅读网络新闻、参加BBS、在因特网上进行实时交流等等。对于“在因特网上收发电子邮件”这个大任务又可以分为:写信与发信、收信与读信、回信与转信、信件的分类和整理等子任务;针对“写信与发信”这个子任务,又可以划分为:写信、发信、在信中夹一张照片、发送一个或多个文件、发送一段录音、发送一个影像等子任务。

2.2“任务”要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信息技术的实践性很强,俗话说“百看不如一练”,“纸上谈兵”在学习信息技术上是行不通的。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比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稀里糊涂要强得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对知识讲解、演示后,就要让学生动手操作,这样学生才能在实践中掌握方法。所以,在设计“任务”时一定要注意“任务”的可操作性,要设计出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完成的“任务”。例如“收发电子邮件”之类的教学,不上机是绝对无法完成的。在现在的教学环境下,人手一机已经变为可能,所以在学习时边听讲、边操作是可以实现的,其学习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2.3“任务”要符合学生的特点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各种原因,知识接受能力会有所不同,设计“任务”目标时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教师设计任务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秩序渐进等原则。同时教师也要“让学生动起来”,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布置、完成任务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起到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主导作用。学生则作为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成为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者。学习任务和目标要通过学生主动、有目的地去获得材料、方法来实现。在信息技术课上,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完成“任务”。这样,学生的知识、技能、思维和情感等各方面都得到了锻炼。因此,实施“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方法,学生就会变成学习的主人,学习兴趣、效率等就会大大提高,教师也才会真正解放出来,其教学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3.构建高效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真正有效地执行“任务驱动”这一教学模式,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不仅要设计有效的“任务”,还要构建高效的“任务驱动”。那么如何构建高效的“任务驱动”呢?我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下面的一些做法:

3.1创设情境,提出任务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仅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想像力,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信息技术课的“任务”设计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以及声音、文字、语言和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从声音、色彩、形象、情节、过程等方面,设计出具有某种“情境”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学生联想、判断,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如在讲授Word中的“图文混排”这一节课时,教师先展示一份精美的节日贺卡,然后布置一个任务:“为自己的同学制作一张生日贺卡。”让学生带着要完成的任务去学习,以探索问题来引起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3.2分析任务

提出任务之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而要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即提出问题。这个时候应该是课堂气氛最活跃的时候。上面的例子中,插入艺术字、设置艺术字格式等是以前学习过的,这些问题学生自己就会给出解决方案。而插入图片、设置图片格式及裁剪图片等是没有学习过的,即稳含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这也正是这个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最好由学生提出。在学生开始时还不能适应教师的教学方式时,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如提示他们插入图片的命令可在菜单“插入”中找到。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问题时,要采用先粗后细,逐步求精的方法。对于某些任务,在这一步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一次都提出来,对于一些任务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只有亲自做到那一步才有可能提出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再去提出并解决相应的问题。

3.3探索研究

问题提出后,就需要学生通过上机实践完成任务。学生可以先通过自主探索或者互助协作开展探究活动。如学生围绕“图文混排”这个主题展开学习,查阅信息资料,进行尝试探索,然后制作出一张生日贺卡,完成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俗话说,十自考论文www.618jyw.com
个手指头伸出来不一般齐。任何时候,学生之间都存在着差异。因此,尽管我们已经把问题讨论清楚,但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一些学生还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时教师就要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他们完成任务。

3.4总结与评价

为了检验和促进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发现教学中的问题,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评价不仅有助于设计成果的进一步优化,而且有待于学习者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评价的内容包括:是否完成了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熟练应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学问相互协作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可以由学生自我评价、同学问相互评价、教师评价。但上完每堂课后,教师必须作好全班同学的评价结果,每位学生必须记录下自己这堂课的评价结果,这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一目了然,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也做到心中有底,这对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益大有好处,同时也有利于以后的教与学。
总之,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训练他们的各种创造性思维,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我认为,在教学中使用任务驱动法,可激发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