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述创建学校教学机制初步探索学术

更新时间:2024-01-30 点赞:6324 浏览:214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过去十多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由于未动及传统教育思想和运行机制这一根本,基础教育始终走不出应试教育的“围城”。从反思改革入手,探讨创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意义,探索学校实施教育的行动路径,对推动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具有基础性的意义。创建学校教学机制是在学校层面实施教育的有效途径,是进一步推动课程改革,建设现代学校管理的重要抓手。
【关键词】 以人为本;教育;教学机制
2095-3089(2013)25-00-04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001年6月,以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标志,我国正式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二年来,课程改革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课程理念得以重构,教学观念明显转变,教材内容大幅革新,评价机制有所改进。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困扰基础教育的根本矛盾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推进素质教育的课改目标并未真正实现。笔者认为,课程改革徘徊不前的主要原因在于改革没有触及传统教育思想和运行机制这一根本,在宏观战略高度上缺乏整体的考量。本文拟从反思改革入手,探讨重建教育哲学思想,创建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并从实践层面上初步探讨在学校实施教育的操作途径。

一、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再思考

我国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基础教育改革已走过十二个年头,应该说这轮新课程改革对现代教育思想具有启蒙的意义。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人本主义课程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力结构理论等现论成果在中小学得到广泛的传播,符合课程改革思想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涌现,基础教育学校改革春潮涌动。但是,也必须冷静地看到,这轮改革远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基础教育学校始终未走出应试教育的“围城”。困扰学校教学工作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我们非常有必要对基础教育改革来个冷静的再思考。

(一)对过去十二年改革的重新审视

基础教育改革从课程改革入手,切入口小,操作性强,影响广泛,这种设计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是基础教育改革长期局限在课程建设这一局部领域,又使这场改革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1、课程改革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当前,多数农村中学面临“应试教育”主导教学工作、学生严重厌学、教师职业倦怠、师生关系紧张、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课程改革推进缓慢等教学工作困源于:毕业论文致谢格式www.618jyw.com
境。从学校外部的视角看,社会文化和择人用人机制、考试评价机制的发展改革滞后是导致学校走不出“应试教育”的直接原因。就学校内部而言,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其根本原因是学校传统的教学管理机制与社会背景下师生对教学的需要不相适应的矛盾。由于缺乏对基础教育学校面临的最基本矛盾的研究,过去十多年基础教育改革没有上升到教育哲学思想的高度来考量,在顶层设计上存在严重的缺陷,导致改革徘徊不前。
(1)课程改革所依据的素质教育理论存在先天的缺陷。这轮课程改革缘起于1999年6月由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中第14条明确提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此后,教育部开始着手研究制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2001年6月,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课程改革全面启动。《纲要》指出,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理论事实上是课程改革的主要理论依据。然而,素质教育理论自身本来就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严格地说,素质教育还不是一个完整的教育理论,它还只是一种教育理念,具体来说仅仅是一种教育目标(其核心是: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只是针对应试教育单纯追求分数这一教学目标的现状而提出的更合理、更完整的教育目标。它既没有站在教育哲学思想的高度提出具有符合时代精神的新的教育思想,也没有在形而下的层面建立一套操作系统,提出完整的教学原则。上不接天,下不着地,注定“素质教育”是缺乏生命力的。《决定》中对素质教育是这样表述的:“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显然,这仍然是“社会中心”和“知识中心”这一教育哲学思想的产物。在这一哲学思想的主导下,素质教育理论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是忽视了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对学校层面教学活动组织管理的研究,事实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力缺乏实现的途径。不突出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不激发受教育者自身的现实需要,没有受教育者主动、积极的参与,实践能力、创造力的培养都只能是外在的教育要求,很容易演变为另一种“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理论对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动性、创造力的重要性同样缺乏关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被动的地位,被视为实现教育目标的“工具”。“被动教学”的教师站在狭隘的自身利益的角度,只顾眼前利益,只会跟着考试“指挥棒”来转,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应试教育的现状根本不会有明显的改变。没有教师的深度参与,很难想象素质教育会取得进展。因此,不动及传统教育的“社会中心”与“知识中心”这一教育哲学思想的根本,不建立一套操作性强的、完整的运行机制,“素质教育”的目标根本无法实现。课程改革的预想再美好,也难以取得明显的成就。
(2)课程改革设计自身存在诸多的缺陷。①改革设计的着眼点过低。课程改革设计的起点太低,关注微观领域和技术层面的改变,却长期忽视在教育哲学思想层面的整体思考。当代中国教育的核心价值观仍然深受“社会中心”和“知识中心”的束缚,“见物不见人”,它与后现代社会“以人为本”的主流文化思潮和当前社会发展水平显然是不相称的。在规划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主管部门尽管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但是并没有上升到教育哲学思想的层面来主张全面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在教育哲学思想的层面没有突破,没有建立新的教育价值观和方法论,没有一个清晰的方向,形而下的“改革”也只能停留在浅表的改良的层面,课程改革当然不会有革命性的进展。②改革缺乏整体的规划和设计。过去十多年的改革仅仅围绕课程的建设这个局部在做文章,忽视了管理制度和教育文化等运行机制的系统变革,未能提出与课程改革配套的、着眼于整体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蓝图和行动方案。课程改革所依据的人本主义课程论实际上已具有鲜明的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然而在“社会中心”、“知识中心”的学校威权式教学机制的平台上,教学实在难有立足之地。课程改革在打开局面后,应迅速规划和推进整体改革。保障机制、运行机制的建设跟不上来,改革肯定会回到出发的原点。③未能指出学校改革的具体路径。由于改革的方向不明确,目标不清晰,主管部门没有认识到学校整体推进改革的重要性,未就学校如何整体推进改革指出具体的行动路径。基层学校在不清楚方向,不了解改革的具体路径的情况下,既不懂得如何操作,也缺乏积极性,加之改革屡屡碰壁,大家在改革中必然陷入盲动或者不动的状态。 源于:论文的格式www.618jyw.com

2、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需要实施教育

十八大提出了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新的教育方针首次将“人民满意”提到了教育目的的高度,突出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教育目的的社会要求与个人发展要求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事实上已经明确地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教育思想,概述了教育的要义,提出了实施教育的要求。新的教育方针的规定已经明显超越了素质教育的内涵,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需要实施教育。

3、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对实施教育提出了紧迫的需要

实施教育是响应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的需要。在《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中指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当前,我国已实现了传统意义的“工业化”目标,进入了新型工业化(或称“后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新阶段,科技创新成为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的驱动力。新型工业化的历史阶段需要培养大批健康积极的、具有显著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对实施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教育发出了召唤。从经济指标上看,我国已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物质相对丰富,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为人民群众产生更高的心理和社会需求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平台。现阶段,人民群众更加关注自身的幸福生活体验和个人发展,对社会公平正义、政治、自我实现产生了强烈的需要。这一社会发展现状对以“社会中心”、“知识中心”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和学校威权式教学机制提出强烈的质疑,对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同样发出了呼唤。从文化发展现状看,我国已进入了公民社会的时代,以人为本成为了全社会的文化共识。公民社会需要以人为本的教育。从政治发展现状看,我国已确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明确了发展政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政治是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的认识。发展政治首先需要培养具有“公民意识”和“公民人格”的合格公民,需要教育。

4、当前教育工作现状迫使基础教育向教育转型

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仍然深受社会意识形态主义的影响,深受“社会中心”、“知识中心”为核心的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功利主义统治着教育过程,应试教育大行其道,“分数”已经实际上成为学校教学工作追求的首要目标。畸形的教育过程导致了畸形的教育效果。学生身心发展严重失衡,厌学情绪十分普遍,创新意识几乎被完全浇灭;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紧张的对抗关系,教学效率低下;,教师陷入严重的职业倦怠,教学工作举步维艰。传统基础教育已远远落后于社会现实的发展,成为了一个制约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已经走入了死胡同。显然,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也对发展社会主义教育提出了紧迫的需要。同时还应该看到,历时逾十年的新课程改革开启了基础教育改革的大门,教育领域发出了需要“综合改革”的呼声,为全面创建教育从思想、理论到实践都作出了有力的铺垫和准备。只有发展教育才能实现教育的自我救赎,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根本要求。
素质教育理论的局限性使其不能成为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课程改革也不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在现阶段,基础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只能是发展社会主义教育。

二、对创建社会主义教育的初步认识

1、社会主义教育的内涵与外延

社会主义教育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教育哲学思想的思想体系、实施体系和组织形式的总和。教育既是教育思想,也是教育制度,还是具体的教育活动组织形式。从教育思想的层面看,教育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教育哲学思想,人的充分、自由、全面、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成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教育实现了社会要求和个人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但社会需要应该从属于个人发展的需要。不允许以社会需要为借口牺牲个人的教育发展需要。新的教育方针充分表达了教育的这一思想内涵。从组织体系的角度看,教育是教育文化、教育体制、教育制度、教育主体、教育内容等组织结构。从组织方式的角度看,教育强调创建有利于调动组织机构和包括师生在内的所有责任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的组织管理方式。如,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主管部门由直接管理向规划、支持、服务和督导评估为主的职能转变;建立社区(或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管理、参与对学校评价的新型管理机制;建立教师自我管理和学生自我教育机制,创建的课堂组织模式;等等。
我们认为,教育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首先,从受教育权的角度看,在社会,公民应该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其二,作为教育目标,从根本上讲,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促进人自身(包括受教育者和教育者)充分的、自由的、全面的、健康的、具有个性的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而不是把人作为工具来进行训练(以适应社会大生产需要)或使用的教育。作为社会需要的目标,教育应该是为社会培育具有公民意识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合格公民的教育,而不是培养善于考高分而不善于实践的“顺民”教育。其三,作为教育方式和手段,教育强调教育过程应该是按公平、平等、尊重和充分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体作用的原则来组织实施的。只有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创造能力的培养才可能得到真正有效的实现。

2、学校实施教育的行动路径

基础教育学校改革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在学校全面实施教育。学校实施教育需要在学校全面创建教学机制。学校教学机制应符合教育思想,符合人本主义的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的核心理念和基本原则,具有系统性、可操作性,是学校实施教育的有效载体。对学校而言,建设教学机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建设教学机制的过程就是实施教育的过程。 源于:论文格式模板下载www.618jyw.com

三、创建学校教学机制的初步探索

1、学校教学机制的概念

学校教学机制是以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为引领,以经验主义管理理论和人本主义课程论为理论依据,以“自我实现人”为人性假设,强调师生自主发展,强调教学工作中心,注重团队建设,实施自我教育团队管理,能够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工作中的主体作用的现代学校教学管理机制。

2、学校教学机制的主要理论依据

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教育思想是学校教学机制的主要哲学依据。相关的理论依据主要还有:
(1)课程改革理论为学校教育实践提供了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依据。课程改革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中心任务。新课程理论以人本主义课程论为基础,充分体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集中体现了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是学校组织教摘自:毕业论文范文格式www.618jyw.com
育教学活动的最重要的理论依据之一。①课程改革理论提出要建立学习型教师团队,强调教师团队的协作,强调实施反思性教学,强调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建立扁平化专业组织为主要结构的学校教学管理机制,正是实现这一理论假设的有效途径。②课程改革理论强调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学校应注重建立学生自我教育机制。③课程改革理论还提出应建立、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由教的主体向学生学习的伙伴、引导者、促进者转变,学生由接受式的学习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转变。新型师生关系和新的教学理论要求实施教学,建设课堂。
(2)经验主义管理理论为学校建设教学管理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经验主义管理思想代表人物彼得·德鲁克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他带有鲜明人本主义色彩的管理思想:管理的核心和最终目的在于它对人的意义;组织与个人的和谐关系是达到人本目标的实践基础和条件;自我管理是人自我实现的根本途径。他强调知识工作者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并从实践层面提出“以目标为导向”、“以责任为依托”、“以绩效为中心”的目标管理原则,为人本管理思想指出了一条通向实践的道路。①教师是典型的“知识工作者”,学校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学校管理的核心是发挥教师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力。为此,学校应克服强调以科层制管理为中心的倾向,建立扁平化专业型组织管理为主、行政管理为辅的新型教学管理机制,实施目标管理。行政管理要向学校战略规划、考核评价、业务指导和服务等方面转变。教学工作由扁平化专业型组织具体负责组织实施,以目标管理为手段,努力实现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有效地激发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力。②学生也是典型的“知识工作者”。传统的威权式课堂管理明显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必须创建有利于实现学生学习上自我管理的课堂管理新机制。③传统的班级管理也属于典型的威权式管理,班主任担负着班级事务管理的责任,学生处于受支配的地位,缺乏主动性、积极性。“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要求学校建立学生自我教育机制,实施班级管理,建立学生自我教育团队,自主决策,自主管理班级事务,实施自我评价。班主任担任的角色应该向班级德育和心理辅导员转变。
(3)系统论为整体规划学校教学机制建设提出了理论上的要求。学校教学机制是学校范畴内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教育哲学思想的思想体系、实施体系和组织形式的总和。学校教学机制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着眼于整体构建,而不是仅仅从指导和推进学校课程改革的局部着眼来考量。

3、创建学校教学机制的行动路径

(1)学校教学机制的主要结构。学校教学机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结构。一是教师教学工作管理机制。建立扁平化的教师教学管理组织,以学科组和班级为主要教学工作单位,组织开展教师教学工作竞赛。学科组长由学校提名,学科组选举产生,学科组长负责学科组的教学工作管理和教师教学工作考评。二是学生自我教育机制。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建立学生学习竞赛机制和学生自主管理的班级教育机制。三是师生双边活动(即课堂)的化管理机制。其核心是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课堂,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四是开放的现代学校文化。
(2)建设学校教学机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学校教学机制以尊重师生的主体性为前提,以化的管理为手段,以开放的学校文化为保障。学校教学机制应该遵循四个方面的主要原则。一是以自主管理为核心。学校科层制的行政管理退居辅助性地位,由行政管理向战略规划、业务指导与考核和服务教学转变。通过建立学科组这一扁平化的专业性组织,实现教学工作团队的自主管理。它以学科组自我管理团队为基本教学工作单位,自主决策并为之负责。它强调发挥团队协作的作用,强调发挥教师个体与团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学科组应广泛深入地参与学校教学工作的规划决策。此外,学校还要通过组织开展合作学习、学习竞赛、班级管理实现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二是以教学为表征。三是以目标管理为保障。学校对自主管理团队实施目标管理,强调目标导向和考核。四是以竞赛机制为动力。学校应同时组织开展自我管理团队之间和个体之间的竞赛,以竞赛为动力机制,强调竞赛机制的作用。
(3)创建学校教学机制的实践途径。学校教学机制涵盖教学文化、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等诸方面的内容,是一个完整的教学工作系统。创建学校教学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有清晰的行动路径:从批判威权式教学机制入手,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全面开展教学机制结构的建设。下面结合我们华容县宋市中学开展学校教学机制建设的实践,介绍创建教学机制的操作途径。
①开展对学校威权式教学机制的批判。只有威权式教学机制,才有创建教学机制的空间。威权式学校教学管理机制是以“社会中心”、“知识中心”为主导教育价值观,以“教师中心”为主要教学理念,以科学管理理论为主导的学校教学管理文化、组织结构和组织方式的总和。在学校管理中,它强调管理者的权威,忽视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积极作用,形成管理与被管理的典型的二元结构。命令和压制是其主要的管理手段。在教学活动中,它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忽视学生的自主权力和心理发展需要,忽视情意因素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巨大意义,不注重“有意义的教学”。授受式教学是其主要的教学组织方式。威权式教学机制是社会经济、文化不发达阶段的产物。对我国而言,它还是计划经济时期集体主义思想和社会意识形态主义思想的产物。它不关注个体自身的需要,不注重发挥教学主体的主体作用,客观上压制人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当代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哲学思想格格不入,也与教学主体对教学的需要发生严重冲突。学校威权式教学机制是造成学校教学工作困境,束缚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只有真正认识到威权式教学机制的弊端,才能对教学机制有更清晰地认识,也才能增强创建教学机制的自觉性。目前多数学校课程改革工作进展缓慢,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对威权式教学机制的落后性认识不足。对威权式教学机制的批判是创建教学机制的前提。[3]摘自:毕业论文题目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