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之美发现语文课堂之美试述体验深度阅读快乐

更新时间:2024-01-26 点赞:6435 浏览:1878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教学就是一个发现美的过程,语文教学以审美为中心,教师让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善质疑、敢批判、有发现,从而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光。龙承兵等四位老师在《竹林深处人家》同课异构中以精湛的教学艺术,展示了语文课堂之美,让学生和听课教师体验到深度阅读快乐。

一、整体感知,发现文章之美

四位教师都设计了整体感知环节,其中三位老师从内容入手,通过解题整体感知课文。如龙承兵老师提出“从课题看文中写了哪两个内容”的问题,陈慧琳老师将问题设计成“哪几段写竹林,哪几段写人家生活”,盛丽芳老师另辟溪径,从竹乡特点入手引导学生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发现文章结构之美。
文章的重点写山村人家,写竹农丰收的喜悦,为写“欢笑声”作铺垫,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真切地体会到作者的精心设计,并非为写景而写景,写景是为了写人。作品结尾处写竹乡人家,呈现出一片祥和、欢乐的氛围。陈慧琳老师重在引导学生体味材料安排的妙处,未见竹乡,遥见炊烟,未见村民,先闻其声,让学生体会到步步深入的结构之妙;盛丽芳老师从竹乡特色入手,以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读课文,把握竹乡三大特色——竹乡丰收、用竹彻底、生活闲适,环环相扣,深切体会作者对竹乡生活的向往之情;王玉萍老师则从分段入手,让学生把握行文思路,写竹海意在写丰收,写竹园意在写人们喜悦和谐,这些都是作者对竹乡神往的原因。王老师通过精妙的分析,让学生体会到段与段之间的紧密衔接,发现文章结构的严谨之美。

二、美段精读,发现自然之美

四位老师不约而同地将本课重点放在赏读源于:初中英语论文www.618jyw.com
竹美景上,突出了教学重点,达成了教学目标。
1、训练具体,注重实效。他们都精当地挑选和确定了能力训练点,概括为:一个特点、三种视角、一组比喻、一组动词。
一个特点:请用一个字或词概括竹海的特点。三种视角:圈出三个观景点,说说作者从哪三个角度写的。一组比喻:找出一个比喻句,说说它的作用。一组动词:说说“铺”“涌”“推”的妙处。
对竹海特点的概括,意在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体会竹海之美;对三种视角的分析,意在训练对“移步换景”的理解;一组比喻意在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对一组动词的分析,意在培养学生语言欣赏能力。训练目的不同,着力点各异,有词语理解、语言表达、写作技巧等多个训练点。
下面是盛丽芳老师课堂实录片断。
师:朗读课文,大声读,读出气势。
生:齐读课文前三段。
师: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描写竹海景象的?
生:视觉。
师:再想一想。
生:远望。
生:深入竹海。
师:多聪明的孩子,还有吗?
生:在竹坞那里四顾。
师:答得真好,继续。
生:从远写到近。
师:写出了竹林什么特点?
生:密密匝匝。
师:作者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生:喜爱。
……
师:大胆一些,秀出一个勇敢的自己。
生:喜悦。
这个片断再现盛丽芳老师引导学生分析景物观察的三种视角,理解“移步换景”的写法,让学生体会作者通过不同的视角来描写茂密的竹林的教学过程。作者先写远望,竹林如海,再写深入竹海,近看如海底遂道,深不可测,然后作者来到了竹坞,举目四顾,竹海密不见底,处处表现竹林茂密的特点。不仅让学生体味竹乡之美,而且感受到竹乡丰收的喜悦。

2、紧扣文本,启发诱导。

品析“当一阵风吹过的时候,竹海上涌着暗浪,一浪推着一浪,一直到很远,你很难知识那一片嫩清色和墨绿色的竹海有多深,只是你看竹浪的起伏和它的气势,就意味着它是非常深沉的。”的妙处。
四位老师都注重了这个句子的品析。陈慧琳老师尤其注重了方法的引导,设计了“第一段 语句运用了 修辞体现竹林 的特点,用了 描写方法”的答题格式。学生答题积极性很高。
下面是陈慧琳老师的课堂实录片断。
师:写了哪种景?
生:竹景。
生:以景衬人。
师:赏析第一段,找出描写竹林的优美语句,并说明理由。
生:像屏风一样的竹,密而多。
生:第一自然段,竹海。
生:竹浪,写了竹之多,用了比喻的手法。
生:动态描写。
师:作者在 地方的 角度观看竹林美景?找出关键词。
生:远望,从远处看的。
陈老师在学生发言基础上进行小结。这一题是一个综合性的题目,因为它关联到很多方面的知识:第一,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竹林的无边无际;第二,“铺”“涌”“推”用得妙,有静有动,静中有动,山是不动的,但“涌着暗,一浪推一浪,一直涌到很远”就动感十足了,写出了竹林的深不可测;第

三、给我们画面之美。

语文阅读教学在很长时间内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教学流程轻学生的学习态度的现象,学生能力的训练停留在知道、领会、应用层面上,而分析、综合、评价能力相当弱,因而学生对句子的解析能力欠缺,陈老师重视对句子解析的训练,理解文字言外之意。老师就这一句解析得出了“比喻手法”“无边无际”“有静有动”“深不可测”“画面之美”,学生真切地感觉到江南竹乡的美丽富饶,发现自然之美,如身临其境一般,对竹乡留下深刻印象。

三、师生互动,产生和谐之美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四位教师安排了多样的教学活动,精心选择了授课策略,教师能直接参与学生交流,其中以盛丽芳老师最为出色。这表现在教学流程安排合理,分为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图片简介作者、诵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线索提炼主题、音乐欣赏陶冶情操;表现在合理使用媒体,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表现在多层次立体式的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人机互动,有讨论、有交流、有展示、有合作,有思想碰撞的火花;表现在课堂教学产生的和谐美,老师的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句话对学生产生很大影响。“有信心完成的是哪些同学?”“声音大一点就更棒了。”“大家给他一点掌声。”“另一组同学最勤奋,其他的同学要加油。”“我希望听到后面同学的声音”,鼓励产生动力。
语文教学,一个发现美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完善美的过程。
1、努力提高提问质量,体验课堂教学生成之美。教师的提问是门艺术,课堂教学的生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提问。教师的提问缺乏指向性、趣味性,不具有可操作性,往往犯大而空的毛病,学生无所适从,过于宽泛的提问加大了学生回答的难度。

2、精心设计教学目标,体验语文教学简洁之美。

3、倡导随文学习语法,体验阅读教学语文之美。语文即语言文学(也有的认为是语言文学),语言是一门科学,文学是一门艺术,阅读文学作品是离不开语言的揣摩的,用语言规律确解阅读难题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就产生了“这篇文章是重在写竹林,还是重在写人家”这样的疑问,教师一时半会儿也答不完整,但用偏正短语的知识,这个问题迎刃而解了。
让我们用语文的思维去发现语文教学之美,享受深度阅读的快乐吧!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