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文学教育探讨

更新时间:2024-03-01 点赞:32520 浏览:15486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新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教育的终纵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本文所阐述的“中学文学教育”,就体现了这一理念。其中的“文学教育”是在现行语文课程标准规范下,对学生实施的、融和了文学作品阅读与鉴赏能力培养、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建构的教育,以实现中学语文教育任务为目的,是中学语文新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组成部分、重要途径。人们对中学文学教育寄予厚望,并一致熟悉到:文学教育问题是中学语文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十来年间,不论是理念上,还是实践中,中学文学教育都进行了重大的变革,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中学的文学教育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语文课仍停留在单纯传授语文知识和练习语言技能上,忽视了语文课中文学教育应具有的展示社会生活、陶冶精神情操和培养审美素养的作用,与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间隔。鲁迅的作品是中学文学教育的重要素材,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鉴于鲁迅在中学语文文学作品教学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以中学课本中的鲁迅作品为研究对象,通过教学案例对中学鲁迅作品的教学状态进行反思,探讨中学文学教育存在的若干问题,试图找寻解决的途径。本研究采用文天职析法、调查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梳理了2000年以来前人对中学语文新课程文学教育理论相关研究,包括文学教育本质属性的界定、文学教育操纵方式的探求、文学教育理论基础的阐述以及对文学教育文化底蕴的追究这几个方面,论述了中学文学教育的目的,并从历史的角度讲述了文学教育脱离其文学品性的错置状态以及当下中学语文新课程对文学教育的要求。同时,以中学课本中的鲁迅作品为研究对象,通过教学案例对中学鲁迅作品的教学状态进行反思、探讨中学文学教育存在的若干问题;并透过鲁迅作品去思考中学文学教育的存在范式,即文学教育是情感教育、审美教育、民族文化教育。最后,本文针对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试图找寻解决的途径。在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新课标理念提倡多元化解读,这也反映在教材与教案中。目前在中学文学教学中,对于鲁迅的作品主题,很多时候教材编写者都采取了比较开放的做法,教参在主题的取舍上也试图更为接近作品的内涵。正由于如此,学生对“鲁迅”的理解也就逐渐摆脱了过去占踞中学鲁迅作品阐释权威地位的政治阐释系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审美”也逐渐取代了“政治”。尽管如此,我们假如仔细分析当前的一些教科书、教学参考书以及课堂的教学处理,就不难发现,原有的对鲁迅进行政治解读的习惯仍然十分明显,并且,中学生的“感”和“知”实在是分离。知识点化的课堂教学依然充斥着语文课堂,学生的思维被束缚,,文学世界中人的生存形态、精神形态,情感形态的丰富性、鲜活性、深刻性得不到体现。教学模式套路化,急需更新原有的文学观念,开发、转化出一些合宜的文学、文学阅读的新知识,充实到目前的文学教育中,帮助学生建构起更为有效的阅读图式。总之,本论文在上述论述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总结了个人在文学教育实践中的一些熟悉,希望能对语文文学教育实践有所裨益。【关键词】:文学语文中学文学教育鲁迅作品
【论文提纲】:中文摘要3-5英文摘要5-9引言9-12一、研究的缘起9-10二、文学教育概念界定10-11三、研究思路11四、研究方法11-12第一章中学文学教育界说12-22一、中学文学教育理论研究现状12-15(一)对文学教育本质属性的界定12-13(二)对文学教育操纵方式的探求13(三)对文学教育理论基础的阐述13-14(四)对文学教育文化底蕴的追究14(五)中学文学教育的目的14-15二、中学文学教育的历史错置15-18(一)“文以载道”与文学教育的道德灌输15-16(二)经世致用的文学教育观16-17(三)当代文学教育的消解17-18三、当下中学语文新课程对文学教育的要求18-22第二章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鲁迅作品的教学状态及思考22-35一、关于鲁迅及其作品22二、学生心中的鲁迅22-26(一)学生心中的鲁迅形象22-24(二)学生心中的鲁迅作品24-26三、教学中的鲁迅26-35(一)教参对鲁迅及作品的解读26-28(二)课堂中的鲁迅作品教学28-35第三章中学文学教育的存在范式35-42一、文学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35-38二、文学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38-40三、文学教育是一种民族文化教育40-42第四章中学文学教育的改革路向42-48一、夸大|教学论文网|以人为本,回归人文关怀42-43二、构建新型师生关系,重视自主体验43-44三、课内外结合,落实阅读积累44-46(一)课内重精读45(二)课外重博览45(三)多渠道实现学生的阅读积累45-46四、提高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46-47(一)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对文学的感悟能力46(二)教师要养成心勤、眼勤、手勤的读书习惯46(三)教师要进行自己的文学创作46-47五、建立客观的评价体系47-48(一)改变评价方式47(二)改变评价内容47-48结语48-49注释49-52参考文献52-55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55-56后记56-57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