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述阿里山《阿里山纪行》教学反思小结

更新时间:2024-03-15 点赞:24318 浏览:10893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2008年秋,在我校的教研活动中,我执教的是《阿里山纪行》这篇文章。
当时,我是在多媒体教室上的。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导入—学法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作者行踪—说说沿途景物及景物特点欣赏图片,形象地感知阿里山的美—品读语言—语文活动,当导游介绍家乡的风景。一节课安排得满满的,我在前面上课,学生倒是很配合,但是,我发现老师们听的兴味索然。课上完了,我却不知我煞费苦心搜集的美丽的图片在学生心中留下了多少印象,反正我脑中是一点印象也没有。
2012年11月13日,我要上一节汇报课,我还是选择了这一课。课前,我想我们让学生学文,一是要学习作者优美的语言,二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这节课的具体设计过程是这样的:
一、播放歌曲《高山青》导入:这首歌曲曾经在大陆风靡一时,歌曲赞美了阿里山的姑娘和小伙,阿里山的人美、景更美,这节课我们就随当代作家吴功正先生一起走进阿里山,领略阿里山那如画的风光。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听写词语

接风洗尘 风靡 山岚 恍如隔世
人迹罕至 谛听 巨创力 雄踞

2.同桌互改,交流结果

三、本文是一篇游记,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来描写阿里山如画的风光。

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划出能表现作者行踪的句子。学生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四、阿里山的哪一个景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大声地、有感情地读出相关的内容,然后再说说你从作者的语言中学到了什么?
交流:
清澈的潭水
静谧的林区
厚密的青苔 风光美如画 热爱、赞美之情
无边的森林
古老的神木
通过学习,阿里山给我们总的印象是什么?(风光美如画)体现了作者对阿里山怎样的感情?(热爱、赞美)
五、拓展迁移:阿里山美,我们的家乡也很美。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赞美家乡,可以改编歌曲,可以写几句话,也可以写一首小诗。

六、迁移训练:请你写一段导游词,向外地朋友介绍你家乡的景观。

前几个环节就那样平平淡淡,波澜不惊。可是在“赞家乡”这一环节时,教室里一下子就“火”起来了,学生的劲头足了。交流时,一学生朗读了自己写的诗《家乡颂》:山/连绵起伏/水/清澈透底/树/高大挺拔/天/蔚蓝如海/啊!/家乡,你是这么美/胜过桂林山水……
这首诗虽没有“大家”的手笔,可是赞了家乡美景,并且将美延伸到了校园,我还没来得及评价,全班学生就自发地为他鼓掌。听课的老师也边笑边鼓掌。
一名女生唱道:“在那茶花盛开的地方,有我可爱的故乡,茶树倒映在明净的水面。啊!故乡!生我养我的地方,茶林环抱着秀丽的村庄,无论我在哪里读书学习,总是把你深情地向往。在那茶花盛开的地方,有我迷人的故乡,茶园荡漾着孩子们的笑声,茶花映红了姑娘的脸庞……”这首歌让所有师生都笑开了花。
这节课在师生的掌声和笑声中结束了,时至今日,当时的情形我还历历在目。
同一个人执教同一篇课文,可效果却如此不同。这让我不得不开始反思:我上的每节课都有效吗?有没有低效或无效的时候?低效或无效的原因是什么?应如何改进?我也学会了从旁观评课教师的角度来衡量自己的课:这节课,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了吗?有浪费课堂时间的行为吗?
这一节课能取得如此效果,正是因为课前我认真地研读了课本,我一直在思考:怎样让学生具体感知阿里山的美呢?光看几张图片是不行的。我想:可不可以把我们家乡的美与阿里山的美联系起来呢?还因为我尝试着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了一个“赞家乡”的环节,却不想正是这个环节给课堂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常思己过”,我深知:有效的课堂源于:论文格式模板www.618jyw.com
教学一是要深入研究所教内容,认真备课。有人说:“教学是做出来的”,一节好的语文课就像是“做学问”,备课尤其重要。二是要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课堂上环节很多,但每一个环节应有一个明确的、具体的目标,如果不知道这个环节为何而设,这种环节就是无效的,就不能让它占用我们的课堂时间。
“播种一种观念,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人恒过,然后能改。”教学中只有善于反思,我们才会明白自己的失误,才会不断地更新知识、深入钻研,才能优化教学行为,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 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得胜镇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