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舞弊浅析我国科举考试舞弊及防范措施一般

更新时间:2024-02-23 点赞:34615 浏览:1579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中国的科举考试存在了1300多年,它对中国的政治经济都产生过重要影响。从某种角度来说,科举考试舞弊反映了在科举入仕的吸引之下,众多学子,不惜代价追求功名的价值取向。本文主要运用文献法对我国科举考试的舞弊形式和防范措施进行了概括,并做了简要评价。
【关键词】科举考试 舞弊 防范措施
1674-4810(2013)14-0193-02
众所周知,我国有四大发明,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特别是在史学界和教育界通常都认为我国还有一大发明,那便是科举考试。因为西方靠战争任用官吏,靠世袭延续爵位时,中国在公元七世纪时就发明了科举考试制度,后来西方及亚洲国家才仿照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建立起了文官考试制度。对于科举考试的是非功过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今天笔者无意对其进行褒贬评价。而一项完备的考试制度包含着考试舞弊和防范措施。本人就这两方面进行了浅谈。

一、古代科举考试舞弊方式

1.行卷
行卷指提前请要人阅读自己平时所作的文章。举子们为了能给考官留个好印象,求其赏识,往往会在考前向主考官投递自己平时所作的诗文,增加及第的可能。大家所熟悉的诗人李白,刚到长安时没有名气,他将《蜀道难》投递给礼部侍郎贺知章,贺知章看后把这首诗推荐给唐玄宗,李白就这样轻松入了翰林院。能将文章投给朝廷官员的人无疑是幸运的,有的举子因朝中无人,只能发出“空有篇章传海内,更无宗族在朝中”的哀叹。唐朝统治阶级极其看重诗人,所以许多文人学子都把吟诗作赋当成入仕的敲门砖,并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风尚。
2.通官节
通官节就是考生与考官之间串通。考生在试卷内做好记号,考官凭记号取人,买通官节的考生即使答卷驴唇不对马嘴也能取中。这种舞弊形式很难杜绝,一方面是这种方式不动声色,不易为人所察觉,但最为重要的还在于它和朝廷官员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关于通官节,历史上最有名的是“丕休哉”故事,说的是北宋有个叫杨亿的考官,开考前招待其同乡举子,当被问及考试方面的问题时,杨亿面带怒色说了句“丕休哉”后便拂袖而去。“丕休哉”是一句骂人的话,有的举子以为是自己的询问惹怒了杨亿,有的却听出了名堂,便在答卷中用了“丕休哉”这三个字,结果凡是用了这三个字的人都被录取了。
3.易卷
易卷源于:本科论文www.618jyw.com
的实质就是偷换试装。关于易卷的舞弊行为,历史上曾出现过有名的湖南科场案,说的是一个叫彭峨的人,是岳麓书院院长罗典的得意门生,当彭峨考完以后,将自己的答题写出来交给罗典。罗典看后大喜,认为举人非彭峨莫属,可发榜时彭峨却名落孙山。后来罗典就来到朝庭要求调出试卷,结果发现第一名的答卷与彭峨的一模一样,原来是被人做了手脚,用易卷这种舞弊行为来了个移花接木。
4.冒籍
冒籍就是更改户籍,异地报考。古时南方地区经济比较发达,科考竞争比北方大得多,所以南方举子就会冒充北方户籍参加科考。今天也存在冒籍,大多出现在高考中,高考的录取分数线并不是全国统一的,而是分省录取。西部地区相对落后,录取分数线通常比东部发达地区要低一些。因此,东部地区的考生就会假冒西部省份的户籍参加高考。
5.夹带
夹带就是将与考试有关的资料带进考场。考试之前,有的举子会精心缝制双层衣物或特意编制一双草鞋,将文章放在夹层中间。更有甚者,还用特殊药水,将文章写在衣服上,再涂上泥巴,到考试时,将泥巴拍去,文字就会显现出来。不论是古代还是现在,夹带都是最普通常见的方式,几乎每个有动机的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这种方法。相对来说,今人夹带远不及古人,古人在这方面可谓是费尽心机。如今在古董市场或博物馆里陈列的一些科举夹带物品令人叹为观止,有的还成为艺术品供人们观赏。
6.替
替即考试的人,即今天所说的“”。相对来说,古人实施替比今天容易得多。古时候科学技术落后,报名时只能凭感官记下考生的大致特征,如:年三十,身中,面白无须等,而具有这种特征的人比比皆是,这就给替者可趁之机。今天预防替的手段先进了许多,稍微正规一点的考试都要拍照,有些发达国家甚至采用指纹识别,很容易识别出考生的身份。

二、科举考试舞弊的防范措施

从考试诞生的那天起,就存在了考试舞弊,同时也催生了相关的考试舞弊防范措施。受科举入仕的吸引,很多学子不惜铤而走险,对于这种行为,古代科举考试制定有一套完备的考试舞弊防范措施,与科举考试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考试体系。主要有以下几种:
1.誊录法
誊录又叫易书。宋朝时期,朝廷设置了誊录院和誊录官,将试卷密封之后,由誊录官用红笔誊抄一遍考生答卷,即朱卷,原来的试卷叫墨卷。因这种做法不能排除抄写出错或有意窜改,又设立了对读官,负责校对原卷和誊录卷,减少各级连带舞弊。宋代实行的誊录法与后来的弥封制相结合,成为科考舞弊防范措施的重要改革,使科考制度更加严密,监督机制更加完善,有效地防止了考官徇私舞弊,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选才原则,从而为科举考试的公平竞争提供了重要保证,这种方法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

2.双重等第法

双重等第法始于宋代,是指多人批改一份试卷,类似于我们今天的试卷复查。在双重等第法中,如果两人所评的等级一致则可;反之,则要重新评定,直到一致为止。大家对范进中举的故事并不陌生,从考试角度来说,这是评价复杂性的一个典型。范进的主考官第一次看他的答卷时觉得很差,闲坐没事时又看了一遍,这次觉得有点意思,又连续看了第三遍,恍然觉得范进的文章精妙至极,简直就是天地之至文,遂录取了范进。双重等第法的评价可变因素很多,不同评阅者的文风好恶各不相同,对同一份答卷的评判可能会有很大差别,因而要真正实施好双重等第法有一定难度。 源于:本科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