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在华在华留学生文化游离现象分析及应策略略

更新时间:2024-04-10 点赞:6675 浏览:1986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随着来华学习的留学生数量的增长,留学生中存在的文化适应障碍愈加凸显,研究留学生的文化融入成为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研究了在华留学生文化游离的根源及危害,并尝试从管理和教学两方面找到应对文化游离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留学生;文化游离;应对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汉语国际推广的加快和我国国际化程度的加深,来华留学生人数快速增长。教育部于2010年发布的《留学中国计划》提出,争取到2020年全国当年外国留学人员数量达到50万,使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国际学生流动目的地国家。
大量的来华留学生高度促进我国的国际交流,加深了我国的国际化程度,然而与之伴生的社会问题也相应出现。来华留学生进入中国初期,存在大量文化游离现象,其中的少数人甚至到离开中国都未顺利融入新的文化环境。
本文所说的文化游离,是指离开了自己主流文化的人群,在进入另一种文化模式中生活而又未顺利融入所迁入文化圈的一种状态。跨文化移民和工作、留学群体都会存在这样一种状态。
处于文化游离状态的个人或群体,由于缺少对主流文化的认知,或者无法进入主流文化的评价体系,因而缺少对主流文化的尊重。内在的疏离,会导向外在的异常表现。这些异常,既不容于跨文化人群的母文化,也无法在迁入文化的框架中获得支持。文化游离对主流社会文化产生一定的破坏性,某些极端表现甚至会导致违法犯罪。
研究留学生的文化游离,并制订有效的应对策略,是北京市建设国际化城市的需要,也是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本文将从留学生的文化游离的外现方式、文化游离的原因解析、文化游离的负面指向等方面进行研究,并针对留学生的文化游离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一、在华留学生文化游离的外现方式

研究发现,文化游离在行为上主要表现为抱团取暖、漠视规则、放纵、对迁入地文化的挑衅和侮辱等。

(一)抱团取暖

处于文化游离状态的在华学习的外国留学生,会主动寻找其母文化并建立自己的社会网络,在熟悉的氛围中获得心理补偿和生活支持。调查发现,各高校的在华留学生,依照其文化来源,都有定期不定期的、大小不一的聚会。其中有些人会选择抱团选择居住地,比如韩国留学生会选择五道口、望京、顺义的某些区域居住、
学习。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独立于迁入国的文化,将心理支持和信息获取封闭在自己的母文化社团。

(二)漠视规则

漠视规则是文化游离的另一重要的外显方式。
任何一种文化(广义),都是若干种规则的集成,比如人际交往的语言选择、交通规则、课堂教学秩序、法律法规等,规则无处
不在。
处于文化游离状态的留学生,对规则采取了漠视甚至挑衅的态度。比如,上课迟到甚至旷课、公共场所抽烟吐痰并不听规劝、高空掷物、聚会扰民、无照骑摩托车、道路逆行、偷窃等。

(三)对迁入地文化的挑衅或侮辱

前面所述主要是文化游离的消极逃避,而文化游离的极端表现则是对迁入地文化的主动挑衅、侮辱和攻击。
在华外国人的素质良莠不齐,其中某些不良行为近几年也屡见于报端,2012年则是集中爆发。本课题收集了2012年以来新闻媒体报道的外国人不良行为,其中某些甚至引发了国人的集体
愤怒。
在华外国人的不良行为举例:
(1)2013年3月源于:论文怎么写www.618jyw.com
,6名外国人在上海高架桥上集体小便;
(2)2012年5月,一英国男子在北京街头性骚扰中国女孩;
(3)2012年5月,俄罗斯男子火车上跷脚并辱骂妇女;
(4)2012年8月,郑州一老外驾车与一名骑电动车的女子发生交通纠纷,老外当场抽了女子两耳光并吐唾沫;
(5)2008年4月,一外籍男子在北京市金台路撒出大量硬币,让路人捡并伺机拍摄;
(6)2007年,西安外国留学生殴打中国人;
(7)2004年5月,意大利男子因多次寻衅滋事被中山市机关依法遣送出境;
(8)2000年8月,一德国游客在重庆人民广场叉开双腿从一名小孩头上跨过取乐。
在媒体报导背后,是在华留学生不良行为的大量积累。

二、文化游离的原因探究及文化游离的负面指向

来华留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行为?探究异常行为的根源,有助于制订应对策略。
某些异常行为,无疑与留学生的个人素质有关。来华学习人数过快增长,接收者对留学生个人素养的考查不足,造成留学生素质良莠不齐。这部分留学生更容易外现不良行为。对于这部分留学生的管理,更多需要法律制度的介入。
更多的行为异常,则是文化游离带来的负面效应。文化游离源于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个体进入不熟悉的文化环境时,失去了自己熟悉的语言、饮食、法规等所有社会交流的符号和手段。离开了原社会文化网络的人群,在失去了所依赖的母文化支持的同时,也失去了规则制约和依赖的评价体系,陷入过度自由。
在新的环境中,迁移的个体一方面享受自由带来的快感,同时也尝试建立自己的支持网络。这正是留学生一方面反规则、另一方面寻求母文化社团庇护的根本原因。
文化游离是在华留学生在失去母文化规则约束的背景下,建构新的社交网络、行为模式的尝试。这种选择对学生个体的渐进式融入存在一定的正向影响,但其隐含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
抱团取暖的方式可以成为正向的积极力量,对留学生在异文化环境生活提供一定的信息帮助和心理支撑。但是另一方面,留学生对于母文化群体的依赖,会削弱或者减缓其从目标文化环境中获得信息和成长支持的尝试,从而进一步造成融入障碍。
留学生对迁入地文化的疏离会加深其与目标文化的鸿沟,促使其进一步漠视迁入地的规则。这极大地削弱了迁入国文化对留学生的影响力,使留学生融入中国社会的意愿和尝试减弱。在某些极端情境下,由于缺少与主流文化的沟通,在异族文化环境下形成的团体会与主流文化因误解产生冲突,或者产生族群挫折感。这种负面信息和情绪在团体内发酵,易导向激烈的对立,甚至是极端事件。融入障碍造成的敌意、不尊重甚至违法犯罪,某种程度上是抱团取暖的消极结果。
文化游离在对留学生的个人成长方面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学习成就的获得及个人在社会组织中的成长都依赖一定的规则。简单举例,语言学习必须有足够的学时保障和专注的努力,但是留学生对规则的漠视和评价目标的忽视,导致其旷课率高、课堂学习不够专注,从而丧失了学业成就提高的机会。
文化游离对留学生的个人学习成就获得和社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也会对迁入地的文化存在潜在的负面影响。找到帮助留学生克服文化游离、融入主流社会的措施,与留学生个体和本国的安定,都有极大的意义。

三、文化游离的应对策略

以上分析表明,社会支持网络的缺失、对规则的漠视是导向文化游离的罪魁祸首。那么,建立新的社会网络和价值体系,则是应对文化游离的有效方法。下面将从教学管理和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两个角度探讨社会网络和价值体系的建立。

(一)留学生管理中的文化融入

接纳与融入是留学生管理中的核心词汇。人是社会的动物,在社会体系中,人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建立起认知及对规则的认同。来华学习的留学生,失去了母文化的社会网络,需要通过建立新的脱离文化游离,从而达到新的平衡。高校需要帮助留学生建立适合他们自己的人际网络,让群体评价成为制约行为异常、导向良性发展的工具。在高校环境中,学生社团、汉语角、社会化活动、母文化规则体系的延伸管理等,会有效帮助留学生尽快脱离文化游离。

1.高校学生社团的吸纳

通过社团活动,留学生可以重新捡拾起自己所掌握的某些文化符号,在新的社会网络中找到共鸣。

2.汉语角等课外活动的交流

通过与中国学生的密切交流,留学生可以获得新的社交网络,建立新的信息来源渠道,拓展生活范围。

3.社会化活动深度介入

通过组织文体活动、参观、社会服务等建立留学生的参与感,促使其个人能力获得提升,并进而加深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使留学生始终处于中国文化网络中。

4.母文化规则体系的延伸管理

通过组织文化节等活动,引导学生来推介自己国家的文化,帮助学生构建文化自豪感。从其他个体或者群体获得正面评价之后,留学生本人会因维护本国荣誉的内在动力而提高对自己的约束。
建立与家长的联系机制,并适当获得学生来源国大使馆的协助,在留学生母文化规则体系与中国的管理体系之间搭建起桥梁,使学生始终处于规则体系之内。

(二)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文化融入尝试

课堂教学是留学生参与度最高的活动,因而对留学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有效利用好课堂教学,是帮助学生文化融入的重要方式。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1.关注
对学生个体的关注和对其学业表源于:论文封面格式范文www.618jyw.com
现的适度赞扬,会使学生建立个人荣誉感,帮助学生加强对规则的认知和个人行为的矫正。给学生表达个人情感和情绪的机会。

2.分享体验和感悟

汉语口语教学和综合课都包含大量的练习,比如话题、语言点等。教师可以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分享留学生的个人体验和感悟。教师对符合普世价值的表达给予正面回应,对不良行为予以负面评价,从而引发留学生对普世价值的思考。另一方面,师生在交流中增进感情,留学生也会加深对教师个人及教师所处的社会文化的信赖和正向评价。

3.构建文化自豪感

课堂教学也可帮助学生构建文化自豪感。对于学生来源文化的适度赞扬和认同,会促使学生产生文化自豪感。进而引导学生加深对母文化规则体系的尊重,并检讨自己的异常行为是否会引发他人对自己来源国文化的负面评价,对母文化的愧疚感会进一步规范留学生对规则的重视。
留学生文化游离会以抱团取暖、漠视规则、攻击迁入地社会文化的方式外现,其根源在于留学生失去母文化支持后的迷惘及对迁入文化的疏离,而这会导向消极的发展方向。本文尝试从留学生管理和课堂教学两个方面提出了解决文化游离、引导留学生文化融入的对策。留学生管理方面可以接纳留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参观、介入社会服务来加强与中国学生的交流深度;在管理中通过与留学生家长、来源国大使馆的交流,延伸母文化规则体系的管理也是有效的方式;课堂教学方面,则建议教师加强对留学生个体的关注,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与学生分享体验和感悟,构建留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建立普世价值观。
参考文献:
胡哲.来华留学生再建构社会网络与跨文化适应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2-05.
吴文英.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实证研究.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3)75-80.
[3]李萍.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现状与管理对策研究.浙江社会科学,2009(5)114-117.
[4]陈慧.留学生中国社会文化适应性的社会心理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6)135-142.
(作者单位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国际学院)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