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中学语文教学创新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

更新时间:2024-03-01 点赞:9574 浏览:3589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把创新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不断改进传统的教学手段,努力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并从某种程度上指导语文教学,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法;手段;观念传统;创新
新时期的教育是创新教育,创新已成为当今教育的要求。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知识和应用知识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什么是创新呢?我们所说的创新就是在原有基础上对事物进行革新,或是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东西。各科教学都需要创新教育。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并且只有对语文学科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新活力,它才有发展前途。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工具性的学科教学。所以,把创新教育如何很好的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并为语文学科教学服务就显得至关重要,同时语文教学也离不开创新教育,它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本人从事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一、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不能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一味地灌输,学生一味地接收,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教一篇课文常常是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五个方面。注入式教学与培养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毫无联系可言,因此也就谈不上什么创新教育了。由于没有创新思维的培养而导致课堂上教师说得头头是道,而真正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内容则显得苍白无力,临考前搞题海大战,以时间求生存,结果事倍功半,这样也就完全抹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法必须改进。我认为要考虑以下几点:(1)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可见,兴趣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2)怎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中学语文教学也不例外,良好习惯的形成,是学生主动掌握语文知识的先决条件,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又是创新的先决条件,可见这一点也是十分重要的。(3)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光有浓厚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还远远不够,要有坚强的毅力和不达目的永不罢休的精神,才能激发学生创新的潜意识。(4)改进教学方法,要大胆挣脱课本的束缚,让课堂成为创新的平台,让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大展宏图。

二、不断改进传统的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教师只是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三尺讲台。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录音机、投影仪成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这一改革的确为课堂增色不少,但长期使用学生会腻的,因为投影片总是永恒不变的几种颜色,时间久了,也就索然无味了。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计算机真实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它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于是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得有趣了,走进多媒体教室,学生尝到了课件的甜头,它容量大,效率高,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又可以寓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智力开发于生动活泼的形象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进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接受与创新,达到提高课堂质量,加入创新成分的目的,让学生爱创、乐创,变成勇于创新的一代新人。

三、努力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

传统教学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绝对正统的课本教育,知识传授只限于课本,及就课论课,所有习题答案都以教师为准,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提问成了教师的专利,回答成了学生的义务。这样时时处处都控制学生思维,总拘泥于固定的框框,这样的教育还从何谈创新呢?因此,应转变观念,建立一种“大语文”观,让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为多样化的传授,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鼓励学生多动脑、多发现、多质疑;在阅读与写作方面要大胆探索、尝试,出新成果;要让学生完全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要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地进行审美教育与德育教育。

1.变“一言堂”为“群言堂”,激发学生创新

现在的中学生已经习惯教师代劳一切,尤其是理解性的题目,总怕与老师答案不完全一致,不说;总怕错,不说,久而久之成了教师一人说。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直线下降。他们总期盼别的同学来发言,然后都举双手赞成,所以答案总是唯一的。面对这种困境,我在以下三方面做了探讨:
(1)在读上下功夫。课外时间,我让学生尽快把课本的所有篇目至少读完一遍。阅读时,对文中的生字生词,要用横线标记下来,不懂的字词利用字典自己解决。第一个星期过后,从第二个星期的早读开始,我逐个检查他们是否都读完了本学期的篇目。检查时,主要查看学生是否在每篇文章里作了标记并弄懂了不懂的东西。如果学生无标记者,让其尽快补读完课文。
课内时间,要求学生在开始上一篇文章时,用较快的速度自己朗读该篇文章,小组合作探讨解决自学未弄懂的生词。再让学生标出能体现文章主题,刻画人物思想性格的句、段。
(2)在点拨上下功夫。这里指的是在小组合作交流后,教师引导归纳文章主题,点出文中能体现主题和人物思想性格的重要词、句和段落。我将全班前后两张桌子的四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每个学生必须在自己的小组里发言、交谈、磋商。小组发言完毕,每组各推一人代表本组在班上作限定时间的发言。此时,教师一定要注意听学生的发言内容。学生在班上发言完毕,教师要对学生的发言情况作个简评,主要是肯定他们的成绩,指出他们发言中的不足之处,并予以补充或纠正。如果有学生不赞同教师的意见,允许双方各自保留自己的看法。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3)在学生评价上下功夫。这就是引导学生对所学的该篇文章作总评价,或者是谈自己的收获、体会等均可。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所学的文章大胆质疑,学会从文章中找“毛病”。不过,质疑时,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不要只简单地说“我觉得作者的某段写得不好”,“我认为作者的某某看法不对”,还要阐述“为什么不对”,“为什么不好”才行。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走向教材,钻研课本后,课堂气氛变得非常活跃,每个学生在讨论时都能积极发言,互相质疑问难,各抒己见,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也就调动起来了。过去由教师独占的“讲堂”,就真正变成了学生的“学堂”;过去由教师独说的“一言堂”,也就真正变成了学生讨论发言的“群言堂”;学生由过去的被动地学习变成了主动地学习;过去学生是课堂的“奴隶”,现在变成了课堂的主人。

2.创造性地进行阅读指导与作文训练

中学生阅读面应该不能只限于课内,更多的应该是课外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只有大量的课外阅读才能真正起到增长见识的作用,因此要对课外阅读进行艺术的指导、有创造性的指导。
(1)大量阅读,与作者交流,辩论。用实践来检验,然后再思考、再阅读。在阅读、思考的循环中,我们积累了写作所需的各种素材。在思考中,有一些思想在跳跃。我们要及时捕捉这些思维的灵感,及时记载这些一闪而逝的思维材料。长期坚持,及时总结,学生的写作灵感激活了,坚实的素材也积累了。
(2)对于经典名作、精品段落、佳词妙句,我们要引导学生细细涵泳,进行细细“品尝”,吸收其中最富有营养的东西,进而指导自己的写作。“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何来的妙手?“妙手”是在学习与模仿中创新而成的。常读名家手笔,对提升文字表达能力是大有裨益的。所以在阅读中,一定要教会学生学会品悟吸收,这样才能提升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3)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阅读中,读者必然会对文本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或与文本共鸣,或与文本唱“反调”。因而,只有与文本“对话”,才能使思考深入,只有思考深刻了,深层的对话才有可能。在由表及里的对话交流中,读者的思维能力增强了,也才能对作者文章有更深入的理解。这对自己的写作又是一个无形的促进,自然会有助于自己的写作能力的提升。
只有“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这是写好文章的真谛。有源于:论文发表网{#GetFullDomain}
了材料,才能写出好文章,作文重在积累材料。在作文训练中,我认为应当这样:提前明确写作任务,让学生充分准备写作材料,然后留给学生的充裕的写作时间,教师对学生的作文稿进行面对面修改、交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能力。还可借即兴作文、演讲会、办黑板报、向报刊投稿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创作,提高写作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尽快达到“展卷自能通解,下笔自能合度”的水平。

3.突出“思”字,让学生学会质疑

一直以来,教师主宰课堂,学生大多高分低能,何谈创新?只有“质疑”才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质疑”是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的“舵手”。为此,课堂上,我常常根据学生实际质疑或让学生互相质疑,启发学生多思解疑。学生学会了质疑,犹如掌握了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他们就会学得积极、主动,由被动接受的“容器”变成主动获取的“探索者”,获得终身受用的自学能力。这就为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教学境界开辟了道路,提供了可能。
创新教育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当然,创新教育这一课题,也离不开语文教学这一庞大的载体,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并从某种程度上指导语文教学,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作者单位 甘肃省渭源县新寨学区)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